數位技術的更迭加快了傳統媒體向數字媒體的演進,引發了市場對高質量的數字媒體人才需求的激增。作為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平臺,領英(LinkedIn) 公布數據顯示,「2013-2017年間新媒體運營職位人才需求量暴增10.8倍,一舉成為近年來人才需求增長最快的職業。」如何培養高質量的數字媒體人才,以適應數字媒體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成為學界和業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工作坊作為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以實踐項目為主題單元的跨學科學習和訓練,強調以問題解決方法和思維為目標的團隊合作與創新,弘揚以德性智慧與共情能力為紐帶的互相理解和尊重,能夠完美契合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素質結構,具有獨特性和優越性。」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紛紛開展數字媒體工作坊實踐教學。2018年,北京電影學院邀請Disguise公司作為支持單位舉辦《虛擬與沉浸影像設計》工作坊。同年7月,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媒教育學院邀請擁有海外名校背景的專家、學者開設包括《微電影創作》《現代電子傳媒技術》等國際暑假實踐教學項目工作坊。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師生,在2018年和2019年赴英國牛津,參與以「數字轉型背景下的媒體創業創新能力培養」為主題的《浙大—牛津媒體創業創新》工作坊。此外,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積極整合本校數字創意媒體研究中心與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的資源,聯合奇幻科技、強氧科技等企業打造VR創作工作坊,自2016年至2018年,成功舉辦五期《全國高校VR創作》工作坊。
工作坊教學模式作為構建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重要一環,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群體創新。雖然國內高校開展的工作坊從不同維度探索了數字媒體人才的培養,但是大多數工作坊停留在某項技能的短期培訓,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尚未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創作經驗豐富的導師團隊的匱乏、學生學習自由的不充分、考評體系的單一化均影響工作坊的數字媒體人才培養效果。位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伯克利高級媒體研究所,已經持續開展10餘年工作坊項目,每年有近30期針對不同數字媒體培養目標的長短期培訓項目,形成了一套特色鮮明、體系完備、教育理念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對當下國內高校通過工作坊開展數字媒體人才培養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樹立「產出導向教育」理念,健全「過程+結果」的考評體系
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樹立「產出導向教育」的教育理念,圍繞培養學生數字媒體實踐應用能力,設計每期工作坊的培養目標,安排多樣化的課程內容,選擇適宜的授課地點,健全「過程+結果」的考評體系。產出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即成果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是美國學者斯派蒂(Spady, William G)1981年提出的,遵循「反向設計」原則,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證明自己真正獲得的能力為起點,設計培養目標與教學模式。
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通過準確把握數字媒體行業的人才需求,根據市場缺口靈活制定工作坊計劃,設置社交媒體、播客、數據可視化、音頻故事、視頻故事、動畫故事、視頻創作、紀錄片創作、VR、無人機攝影、開源調查、創新設計等長短期工作坊項目(如表1)。伯克利高級媒體研究所主任Vicki Hammarstedt曾表示,「我們會定期與來自媒體或技術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交談,討論他們招聘編輯、公關、內容創作者和傳播專業人員時,需要什麼類型的數字媒體技能。」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每期開設的培訓課程,無論是短期項目還是中長期項目,都會提前在官網詳細明確地說明每期的培訓目標。短期工作坊項目,側重對坊內學員短期、快速的技術培訓。長期工作坊則注重培養坊內學員長期、綜合的系列技能。譬如,長期項目《播客訓練營》的培訓時長為7周,旨在幫助學員實現12項學習目標。具體包括:學會從想法到實現的完整播客製作過程;了解播客的不同風格,以及在音頻敘事中的應用;學會展開有聲故事敘述;創建品牌播客系列,與目標受眾開展互動;熟練創建專業音頻,動手操作錄音設備;學會編輯音頻,包括修復和增強音頻,混合多個文件以產生高質量音頻;了解最適合自己的播客設備與相關軟體;學習音頻面試的最佳實踐;練習腳本編寫和跟蹤,並獲得專業反饋以改進腳本;學習如何主持播客與使用旁白;為播客系列制定營銷方案;使用新音頻技能製作一系列播客;進入一個更大的播客專業人士社區等。
表1: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的主要課程項目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還會根據項目課程給學生提供最佳的實踐教學場地。譬如,工作坊在洛杉磯電影研究中心展開實地教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裡奇蒙(Richmond Field Station)開設無人機航拍實訓基地,為具備中級研究生水平的學習者,開展《空中敘事:無人機攝影》的實際訓練情境教學。工作坊學員不僅可以了解無人機航拍的相關理論概念,而且可以進行包括DJI Phantom 4在內的無人機技術操作練習,完成全套「航拍+編輯」的視頻製作流程,從而促進學員在熟悉無人機航拍技術的同時能夠快節奏學習,實現高質量的工作坊教學。
實踐教學考核也是促進工作坊順利實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支持系統,考核結果和評價體系能夠對工作坊教學模式提供有效的效果反饋。為了更好地貫徹「產出導向教育」理念,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健全「過程+結果」的考評體系,強調學習者在工作坊學習期間的實踐操作能力與研討感悟能力。每期工作坊課程開始前,學員都可以從官網獲得有針對性的課程預習資料。課前充分的知識儲備,能夠方便學員更好地融入課堂討論與學習。學員在課後也同樣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對課堂內容進行梳理與思考,完成實踐項目。無論短期課程還是中長期課程,學員均需要在每期課程結束前上交結課報告,而且還要將自己創作的實踐成果,向坊內其他學員作匯報展示,廣泛收集導師與其他參與者的反饋意見。導師會綜合學員的課堂表現和最終的課程項目完成情況,評測學員在工作坊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效果。
倡導學生「學習自由」,構建導師、學生、助教三位一體的學習共同體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每期授課目標和內容的差異性,靈活選擇問題解決型工作坊、參與式工作坊等方式組織教學,積極構建導師、學生、助教三位一體的學習共同體。問題解決型工作坊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學習過程。參與式工作坊則是多人參與討論、互相對話、共同思考的場域,是一個提出方案、討論方案,甚至促成行動的「一連串的過程」。
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著力培養學生「自己才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的意識,營造平等、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師生關係,顛覆了教師向學生單向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由被動的存在一躍成為課堂的主體,掌握學習主動權,積極與導師展開互動,充分與助教進行溝通,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反饋機制。導師在工作坊內擔任引導者,主要為學生提供項目支撐,啟發學生圍繞特定主題和項目展開研討與學習,並通過答疑解惑和技術指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助教作為導師的協助者,協助導師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同時又作為學生的聯絡者,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學生的學習進度,使得導師和學生的互動溝通更為通暢有效,高質量完成實訓項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布魯貝克(John S. Brubacher)從認識論角度闡釋了「學習自由」的內涵,認為「學習自由包括學生選擇學什麼的自由、決定什麼時間學和怎樣學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貫徹「學習自由」理念,定期公布春季與秋季、暑假與寒假的工作坊課程信息,搭建彈性的選課體系,方便學生根據學習興趣和學術志向進行自主配課。工作坊的課程既有面向學生無門檻預約的初級基礎課程,也有專業性很強的中高級技能課程。無論是拓展知識廣度的課程,還是深耕專業內容的課程,每期課程都會對學生的專業基礎提出明確條件。譬如,《高級數據映射》課程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數據可視化經驗,尤其適合對高級數據可視化映射工具和技術,以及沉浸式體驗感興趣的專業人士。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自主配課的工作坊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自由靈活的選擇空間,學生充分掌握「學」的自主權,自主決定未來發展方向。
此外,學費自由為「學習自由」提供了經濟保障。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提供0-3695美元學費不等的項目,學生可根據經濟狀況與自身需求進行自主選擇。需要說明的是,儘管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的大多數課程都要收取學費,但是作為非盈利的公共教育機構,所得收入將全部用於支持伯克利新聞學研究生院的教學活動。
聘請創作經驗豐富的導師,組建「學院派+實踐派」的導師團隊
數字媒體專業是技術、藝術與人文等學科相互滲透、融合的交叉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型極強的學科。數字媒體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理論素養深厚的學院派導師,更需要創作經驗豐富的實踐派導師。伯克利數字媒體工作坊聘請的無論是「學院派」教授還是「實踐派」導師,都具備豐富的創作經驗,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
為了培養學生全方位的數字媒體實踐能力,滿足不同行業對數字媒體人才的需求,伯克利數字媒體工作坊聘請的導師,涉及攝影、播客和音頻、數據可視化和Web設計、紀錄片、視頻和動畫、電影、設計思想、產品管理、無人機視頻、虛擬實境和360視頻、調查報告、觀眾參與、開元調查、數字出版以及用戶體驗設計UX等諸多領域。如有來自傳統印刷媒體《衛報》和《時代》雜誌的媒體撰稿人,《自然》雜誌的首席新聞和特約編輯,英國廣播公司BBC在舊金山灣區的北美技術通訊員,《國家地理》的自由攝影師,還有來自Autodesk(全球最大的軟體公司之一)的內容製作人,播客系列節目《門廊》的創辦人和主持人,負責開發和整合跨多個數字平臺的產品策略師,致力於開發下一代VR體驗的電影製片人,以及Adobe Flash和Adobe Dreamweaver等教科書的技術編輯,設計諮詢公司Kreativ Studio的執行長,地理空間分析師和開放原始碼研究人員等。
除了來自一線的實踐派導師,伯克利數字媒體工作坊聘請的「學院派」教授也都擁有多年的創作經驗。埃爾南德斯(Richard Koci Hernandez)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系研究生院的教授,也是全美艾美獎獲獎視頻和多媒體製作人。他的作品曾出現在《時代》《連線》《紐約時報》等雜誌上,曾為史丹福大學、國家新聞攝影師協會等機構教授多媒體。在工作坊講授攝影課程的科曼齊(Kim Komenich)是舊金山州立大學新聞學院的一名攝影教師,1987年普立茲獎的獲得者,從事多年戰地攝影。
這些來自不同媒體領域的學界與業界精英組建的伯克利數字媒體工作坊導師團隊,不僅具備嫻熟的製作經驗,而且具有很強的創新精神和豐富的創業經歷,對學員創新意識的培養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工作坊《用聲音講故事》項目的導師馬尼拉(Ben Manilla)是美國著名的音頻製作人,曾為星巴克創建一個全職衛星頻道,為密爾沃基的公共廣播電臺發明了一種全新的音樂格式,並成立了本·馬尼拉製作公司,創作了《美國文化之聲》等一系列全國性的廣播節目。《數字媒體技能資格》項目聘請了8位導師,其中導師泰勒(Richard Taylor)曾任英國廣播公司(BBC)北美舊金山灣區科學記者,是超級富媒體的創始人,也是BBC全球科技品牌「Click」的創始人。
此外,伯克利數字媒體工作坊還非常注重與校友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整合全校的人力資源,服務數字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如工作坊《創新設計思維》項目的導師Charla Bear,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新聞學碩士學位,是創新公司IDEO領導項目團隊的設計主管,是史丹福大學的John S. Knight高級研究員,是入選創新、領導力和創業項目的20位國際記者之一。
依託項目載體,建立長期穩定的跨校合作與校企合作關係
數字媒體人才的培養可以依託項目載體,通過跨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為媒體機構和企業輸送符合行業需要的專業人才。伯克利高級媒體研究所通過項目合作制,與聯合國新聞部、彭博新聞社、BBC、國家地理、紐約時報、挪威新聞學院等全球知名高校、傳媒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深度合作關係。
伯克利高級媒體工作坊2018年為挪威新聞學院量身定製了一個實訓項目,通過七天時間培訓兩大洲的22名記者,進行以人為本的設計培訓,旨在推進新興技術在新聞和媒體機構的應用;2019年,工作坊又再次以「挪威創新之旅和媒體峰會」主題形式與其合作,深入研究受眾互動策略,探討人工智慧給新聞與媒體機構帶來的機會與挑戰。伯克利還與彭博新聞社、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開展為期兩周的商業新聞多樣性項目,項目指導是由彭博社的多位資深記者和高管提供,其中包括彭博新聞的名譽主編溫克勒(Matthew Winkler),他曾撰寫著作《彭博社記者應如何報導商業新聞》。該項目向學習者展示商業記者如何報導經濟、全球股票和債券市場、政府監管等重要話題。學習者不僅有機會參觀全球頂尖財經新聞機構,採訪此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業內人士,而且能夠提高報導商業新聞的多樣化能力。
通過項目制進行跨校合作與校企合作,可以挑選滿足傳媒機構、企業的學生進行定期、定向的人才輸送,不僅能夠切實提高學生參與企業項目的實踐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獲得全國範圍內擔任媒體記者或傳媒企業、機構的就業機會,為後續職業發展奠定基礎。伯克利高級媒體研究所主任Vicki Hammarstedt直言:「我們的目標是提供相關的職業發展技能,獲得技能可以立即應用於他們的職業。」參加過伯克利《數字媒體技能》工作坊的數字編輯席琳(Celine)反饋說:「我覺得我對數字媒體的技能和理解有了顯著提高,我將繼續完善自己的項目,並與將來計劃建立合作的同學保持聯繫。」英國廣播電視臺(BBC)作為合作客戶,也會定期派出編輯以及資深新聞記者參加工作坊的多媒體和數字敘事等課程,分享實踐經驗,加強學習者彼此之間的研討交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聯繫。除了與英國廣播電視臺(BBC)、美國全國廣播電臺(NPR)、國家地理、美國公共媒體等多家客戶形成穩定的項目合作關係,每年還會有超過50家廣播和新媒體組織前往伯克利分校進行職員招募。
結論與啟示
數字媒體專業作為一門將數字、媒體與計算機技術充分融合的應用型專業,在要求兼具藝術性的同時,對專業技術能力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尤其在當下網際網路與大數據技術背景下。這使得教科書式的培養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各行各業對數字媒體專業高層次人才的需要。依託全球頂尖的伯克利大學新聞研究生院,伯克利高級媒體研究所定期持續開展工作坊項目,不斷探索創新數字媒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工作坊始終堅持「產出導向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滿足數字媒體行業的人才需求為培養目標,設置工作坊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授課地點,健全「過程+結果」的雙重考評體系。我國數字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相對滯後於數字媒體行業的發展,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勝任數字媒體行業的最新崗位要求,傳統教學模式中又偏重對「結果」的考評,對習得「過程」做選擇性忽略。樹立「產出導向教育」的教育理念,需要我國高校密切關注數字媒體行業前沿和發展趨勢,適時調整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通過「過程+結果」的雙重考評體系對數字媒體人才培養的效果形成及時有效的反饋。
第二,工作坊倡導學生「學習自由」,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學生、導師、助教三位一體的學習共同體,增強互動反饋機制,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佔據絕對地位,師生之間表現為一種簡單的「教師—學生」的單向傳授關係,學生的所知所感缺少及時反饋,由此導致授課的實際效用大打折扣。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能夠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由的積極性,強化導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啟發思考、答疑解惑、技術指導等作用。隨著以慕課網為首的網絡教育資源推進現代化教育,也可以積極構建良性互動的線上學習共同體和虛擬學習社區,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學習自由。
第三,工作坊聘請來自不同媒體領域的學界與業界精英,組建「學院派+實踐派」的導師團隊。他們不僅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具備嫻熟的創作經驗,而且具有很強的創新精神和豐富的創業經歷。當下我國高校數字媒體人才培養主要是由理論能力比較強的學院派導師來指導,由於長期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缺少一線創作經驗,對於數字媒體行業發展的認知及掌握相對滯後,無法給予學生數字媒體技能方面的有效指導。因此教育部呼籲各高校應積極聘請行業內優秀人才擔任專業課、創新課授課或指導教師,合理引入創作經驗豐富的企業導師,同時也要鼓勵學院派教師積極參與數字媒體實踐創作。
第四,工作坊以項目為載體,通過跨校合作與校企合作等多種方式,與全球知名高校、媒體機構、企業建立長期、深度、穩定的合作關係,不僅提高了學生數字媒體專業實踐操作能力,而且挑選滿足傳媒機構、企業的學生進行定期、定向的人才輸送,還能夠提高學生進入全球知名媒體單位實習與就業的發展機會。「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亦是我國中長期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的方向。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在培養數字媒體人才的過程中,與著名傳媒機構、企業、國內外高校開展的合作相對較少,而且大多數合作尚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關係,儘早實現長期深度合作的多贏局面。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於廣告投放的傳媒業生態位競爭實證研究」(項目編號:18BXW1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姜照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經濟學博士,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吳志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張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