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羅思文 羅醫生健康說
本文編輯:Daisy
自10月5日起黑龍江雞西一家聚餐發生食物中毒以來,導致8人已經死亡,1人還盡力搶救中。
據報導,中毒事件發生初期,警方就已經立案,經排查已經排除是他人投毒。
在通過對殘留食物的初步檢測,發現食物中有大量的黃麴黴素,由於黃麴黴素是高致癌物,也是黴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對人類健康危害也是很顯而易見的一類黴菌毒素。
而且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也和大家普及了黃麴黴素的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早在1993年黃麴黴素就被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症研究機構定位為1類致癌物,也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
因此在這次黑龍江食物中毒事件中,在食物中檢測出這麼大量的黃麴黴素,初步就被認定罪魁禍首就是黃麴黴素。
誰曾想,這次是黃麴黴素被背鍋了。
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最新消息,由於食物中毒事件中導致人員死亡,屬於嚴重的公共事件。
經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採樣,在米麵中檢測出了高濃度的米酵菌酸,而且在患者的胃液中也檢測到了米酵菌酸,因此否定了之前的疑似黃麴黴素引起中毒致死的說法。
再次初步認定是因為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的米酵菌酸引起中毒致死。
對於黃麴黴素也許很多人都會了解,但是對於米酵菌酸也許很多人就是在這次事件中才聽說,更多的是對米酵菌酸的陌生。
米酵菌酸是什麼
其實關於米酵菌酸中毒,早在今年的7月份廣東也有發生過。
廣東揭陽的河粉中毒事件導致1人死亡,當時也是引起了很高度的關注,時隔3個月。
又再次發生這樣的中毒事件可想米酵菌酸的毒性有多強。
米酵菌酸的毒性
耐高溫
米酵菌酸毒素是由椰毒假單胞桿菌產生的一種能夠損害人體肝、腦、腎等器官的細菌。
米酵菌素和黃麴黴素一樣具有很高的耐熱性能,一般的烹飪對於它們來說根本無法破壞它們的毒性。
黃麴黴素可以耐高溫達280度,米酵菌酸則是100度。
椰毒假單胞桿菌在天氣炎熱、潮溼的條件下很容易繁殖並汙染食物,導致中毒。
致死率高,而且沒有特效解藥
人在吃了被汙染的食物2~24小時後就會出現中毒的表現,如噁心、嘔吐、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
如果嚴重的會出現肝脾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甚至休克,最後死亡。
中毒後的死亡率也是極高的。
圖片來自網絡
生活中容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的食物
經過發酵的玉米面製品、變質的銀耳以及變質的澱粉製品等,如常見的糯米麵湯圓、小米、高粱米麵製品、馬鈴薯粉條、紅薯澱粉、玉米澱粉等等。
據報導和統計,我國近些年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大多數是和傳統地方特色食品有關。
由於天氣炎熱、潮溼導致食物儲存不當被汙染,不管是北方的酸湯子、臭碴子,還是南方的糯米炮製的吊漿粑、河粉等。
在製作時都需要長時間發酵或浸泡而成,只要在這過程中保管不當很容易被汙染,最後引起中毒。
如何預防
在製作發酵食物時,要注意保管好食材,勤換水、注意衛生。
如發現在製作過程中或者製作完成後食物發出特殊異味的最好不要再吃這類食物。
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製作這些食物吃了。
更不要為了節省而使用已經變質發黴的原料製作這些食物。
發黴變質的木耳或銀耳不要吃,如在泡製銀耳過程中出現銀耳不成形、發黏、有異味的情況下也不要吃。
如發現中毒症狀或高度懷疑自己中毒要立即進行催吐,並且及時就醫。
圖片來自網絡
總結
不管是黃麴黴素,還是假毒單胞桿菌的米酵菌酸也好,都是對人體造成極大危害的毒物。
隨著生活條件不斷提高,食品安全也成為了我們所有人都關心的話題。
也許有很多人都在感慨我們都一直吃都沒事,你們這些寫科普的是在小題大做。
但是由於醫學研究越來越全面,在眾多嚴重疾病中發現某些原因導致疾病發生的概率。
當然不能說絕對但是某些原因對導致疾病發生的概率是極高的,重視就能有更大機率的防患於未然。
-主編-
外科醫生,中國抗癌協會會員、中國科協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會員,在多個新媒體平臺發布多篇健康科普作品,認證知名健康博主,微博金V博主、「青雲計劃獲獎者」、「健康真相官」,騰訊新聞知識官。單條健康科普微博閱讀868萬,全網作品閱讀量超3億次。
▼
原標題:《黑龍江食物中毒事件再升級,致死原因並非黃麴黴素,而是米酵菌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