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一則黑龍江省雞東縣居民聚餐時食用「酸湯子」造成多人中毒死亡的消息引起大眾關注。消息稱:「10月5日,9人在家中聚餐時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但該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1年,疑似食物中毒,已致7人死亡。10月10日,中毒者家屬稱警方已介入調查。經醫院化驗檢測,初步判定為黃麴黴素中毒。」
黃麴黴素背鍋
人們很疑惑:黃麴黴素是強致癌物,但造成這麼高死亡率的急性中毒就很少見了吧?
事實上,這則消息出來後,就有多位網友和醫藥健康界專家陸續表示質疑,認為黃麴黴素可能是背鍋俠,真正致死的罪魁禍首極有可能是米酵菌酸。
而12日深夜傳來消息,此次中毒死亡人數已上升至8人,且黑龍江衛健委發布「酸湯子」中毒事件中毒原因:「在玉米面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同時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果然,網友們的分析是對的!為什麼網友們能夠慧眼識真兇,在檢測結果出來之前就預測到「酸湯子」中毒事件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米酵菌酸」呢?
米酵菌酸已是慣犯
因為「米酵菌酸」已經是一個罪行累累的殺人慣犯了!
米酵菌酸是一種會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它主要產生於發酵的玉米面製品,變質的鮮銀耳、木耳,其它變質澱粉類製品(糯米、小米、高粱和馬鈴薯粉等)中。
酸湯子其實是酵米麵的一種。酵米麵是我國部分地區,特別是北方省份農村流傳的一種粗糧細作的加工方法,一般是將玉米、高粱米等加水浸泡10-30天,使其發酵、變軟,再經磨漿過濾、晾曬成粉,然後製成麵條、餅、餃子等食品。在酵米麵的製作發酵等過程中,如環境汙染或儲存不當,易被「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簡稱椰酵假單胞菌)」汙染。椰酵假單胞菌產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嚴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耐熱性極強,即使用100℃的開水煮沸或用高壓鍋蒸煮也不能破壞其毒性,進食後即可引起中毒,對人體的肝、腎、心、腦等重要器官均能產生嚴重損害。
1953-1994年,我國學者先後在16個省份陸續發現了其他由當地特色食品引起的椰酵假單胞菌食物中毒545起,中毒人數3352人,死亡1401人,平均病死率高達41.80%,是我國病死率較高的一種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米酵菌酸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現在也經常發生。今年8月1日發生食物中毒的廣東某腸粉店,經專家判斷也是米酵菌酸導致。
如何預防米酵菌酸中毒
不少老人都特別不捨得扔掉過期甚至變質的食物,覺得食物只要煮熟就對身體無害。實際上這是一種需要糾正的錯誤想法,米酵菌酸就是高溫煮沸也打不敗的毒素!
對於米酵菌酸,目前醫學上沒有特效解毒藥,只能對症治療。如果中毒不嚴重,還有機會搶救,如果毒素已經到達各臟器,已經造成的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在細菌性食物中毒當中,「米酵菌酸」毒素是致死率最高的細菌毒素之一,一旦中毒,病死率高達40%一100%。
在高溫潮溼天氣下,長期泡發的木耳和菌類(包括木耳、銀耳、香菇、蘑菇等菌類)、河粉、腸粉(卷粉)、粿條、米線(米粉)等溼粉,很容易容易受椰毒假單胞菌汙染而產生米酵菌酸毒素。
如何預防酸湯子中毒致多人死亡這樣的慘劇再次發生?
首先,選購河粉、腸粉、粿條、米線、米粉等溼米粉要特別小心,要現場查看產品原包裝上的生產日期、保質期,並關注儲存條件是否符合包裝標示要求;購買後要及時食用,一般購買當天食用完。
第二,泡發木耳、泡發銀耳應及時食用。每次只短時間浸泡當餐用量的木耳,不食用浸泡過夜的木耳;木耳浸泡後如有異味或手摸感覺有粘液產生,請立即丟棄!
第三,自製的穀類發酵食品,不要使用發黴的玉米等原料;穀類浸泡時要勤換水,使用前聞一下有無異味;研磨的各種穀物貯藏時要通風防潮,保持衛生以防汙染。當然,最好不要自制穀類發酵食品,因為日常場所下微生物環境不好控制,食物很容易被雜菌汙染,發酵過程又會讓有毒害的菌類大量增殖。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