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國內物流主要涉及到的是「物的轉移」,跨境物流涉及到的環節要複雜的多。
集運、報關、出運、拆分、清關……如果碎片式地查詢每一步的交易動作,需要查詢25次。讓貨運全鏈條的「黑匣子」轉為透明,第一步是將貨運流程線上化,消除對貨物實際運輸狀態的盲點。
「箱訊」創立於2015年1月,推出了「貨查查」、「幫幫運」兩款產品。
「貨查查」是一個工具型產品,已上線兩年,可以實時查詢訂單在物流過程中的每個節點,提供公路-港口-海上-目的港全物流生命周期的數據服務。
「幫幫運」是一個運力撮合平臺,兩個月前上線,連接進出口商及服務提供商(貨代、報關行、儲運公司、拖車公司、船公司等),去中間化降低物流成本。
箱訊CEO張力告訴36氪,行業人員最高頻的兩個動作:一是對訂單過程的跟蹤和查詢;二是詢價,出口物流價格波動大,有時最高價和最低價之間相差3-4倍。「貨查查、幫幫運兩款產品,就是從這兩個最高頻的需求著手。」
航運+網際網路,訂單流程線上化(工具)只是第一步,各家後續商業模式的延展則有所不同。概括來看,基本上可分為三種:運力撮合平臺、SaaS平臺、自營重服務模式。
之所以選擇平臺模式,張力表示,自營賺差價相當於自己成為了貨代角色,並沒有改變原有的產業鏈。而平臺模式在價值鏈上縮短了中間環節,減少了銷售人員、中間的倒爺角色,整體降低了物流成本。
但平臺模式的問題在於,由於國際物流貨物中轉周期較長,中間環節過多,很容易出現問題。而平臺上的供應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服務質量難以保證。另一方面,需要解決和貨主之間的信任問題,有足夠的真實貨盤信息在平臺上發布,才能保持撮合平臺的活躍度。
根據「箱訊」提供的數據,目前已積累3000個B端用戶,幫幫運合作商家超過500家,覆蓋了中國的基本港。張力坦言,構建一個平臺,我們才剛剛開始。
收入方面,目前以信息服務費,SaaS工具年費,以及保險、財務、金融等增值服務為主。
航運網際網路賽道上,36氪還報導了美國公司Flexport(1.1億美元C輪融資)、運去哪(招商局一億人民幣戰略投資)、JJCargo等。
團隊方面,創始人&CEO張力擁有國際貿易10+年經驗,7年智能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經驗;聯合創始人許斌15年國際物流行業經驗,曾任全球第二大船公司MSC上海區銷售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