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自信,你真的比別人水平高?

2021-02-28 郝論領導力

       為什麼個體會對自身能力形成過度積極的判斷?學者們提出了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基於動機偏差,個體表現為自信,可從心理上為自己提供好處,例如過度自信可提高人們的自尊;第二種解釋強調認知過程有時可能會產生直接偏差。

       過度自信是最為穩固的個體偏差心理特徵之一。

       如果人們說自己肯定地知道某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時,他們所提供的那個答案在多大的範圍其實是一個錯誤的答案?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們常常誇大自己對事物的真實了解程度。例如,當人們說自己在70% 的情況下正確的時候,其實他們的正確率大概只有60%;當他們說自已在90% 的情況下正確的時候,其實他們的正確率大概也只有70%。這種過高估計自己對事件判斷的準確性的現象被稱為過度自信(Over confidence)。

       過度自信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心理學研究,Adams夫婦(1961)首先發現對信心和判斷準確性的錯誤標定,後稱為「過度自信效應」(over confident effect)。隨後,研究發現人們在許多領域普遍存在過度自信現象,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過度自信成為心理學領域受到廣泛關注的研究問題之一。20多年來,這些研究已在金融學、投資學和管理學得到廣泛的應用。

       臨床心理學家Oskamp于于1965年在他的心理學臨床判斷分析中給出了有關「過度自信」的表述:超出精確性的過度自信。他認為自信是伴隨著人們對自己任務的估價增加而上升的。Fischhoff(1977)將過度自信重新定義為人們常常高估自己所擁有知識和信息的精確性。Gervaris、Heaton和Odean(2002)將過度自信定義為,認為自己知識的準確性比事實中的準確程度更高的一種信念,即對自己的信息賦予的權重大於事實上的權重。

       大量心理學研究的結果表明,人們普遍存在過度自信的心理特徵。但對於什麼是過度自信,目前尚未有統一定義。在心理學研究中,一般認為過度自信是一種校準誤差(mis-calibration),指人們關於一般知識問題的概率判斷通常以某種方式偏離校準,並且這種偏離都相對偏高。這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指的是人們傾向於誇大自己對事物的真實了解程度,趨向於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從而過高估計自己成功的機會,而低估這種判斷可能存在的偏差。如果成功,易於將原因歸功於自己的主觀能力,而忽視機會和運氣等客觀條件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過度自信的人通常會過高估計自己的知識、能力等。即使大多數人不太善於做估計,他們也傾向於對自己估計的準確性有著過度自信的感覺。從操作性的角度看,是指當人們對不確定事件做出評估和判斷時,其主觀概率在一定範圍內高於事件實際出現的概率。換言之,就是人們對自身能力以及獲得希望結果的概率進行了過高的估計(Langer EJ,1975),尤其是在與其他人比較時更是如此(Weinstein Klein,1980)。Gervais, Heaton和Odean(2002)認為,過度自信就是人們認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的準確性會高於他們實際擁有的知識和能力的準確性的一種信念,即對自己所得到的信息賦予的權重大於事實上的權重。過度自信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理解:第一,過高定位「自身能力」,大多數人認為自身能力與其他人相比是高於平均水平的,即優於平均效應與自我服務偏見(成功歸於自身,失敗歸於外界的一種歸因偏差)(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and self-serving biases)。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去評估自己某一方面技能處於平均水平的哪個位置,例如評價競賽或遊泳技能時,多於50%的人會真的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好,這就是優於平均效應(Svenson,1981)。第二,過高估計「成功的機率」,人們往往高估自身的實際能力、行為、控制水平和成功可能性,即過度樂觀(overoptimism),通常人們會認為自己對事件的實際控制能力優於真實的控制能力,這也稱為情景控制(Langer,1975)。第三,過高精確,即對未來不確定事物準確程度的過高評價等,也就是對概率判斷精度的高估(the calibration of probabilities)。Larwood(1977)通過實驗觀察到,人們有對自己的定位高於平均水平的傾向。Kunda(1987)認為,人們在對未來不確定事件的估計時常會過度相信自己。一個人對自己的假設和意見過分自信,因而一般不願意採集關鍵的有效信息。

       在實踐中,過度自信有著明顯的特點:第一,人們常常覺得自己高於平均水平。奧拉·斯文森(Ola Sevenson,1981)研究「所有人都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水平」這一過度自信現象時發現,人們對自己汽車駕駛技術的評估進行的研究很有代表性。他的研究表明,大多數駕車者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水平高於別人,並且自己的駕駛比別人更安全。

       第二,信息擁有量的增加會強化過度自信,隨著信息量的增加,人們對自己所做出判斷的準確性的自信水平迅速提高,但這些人實際的判斷準確程度並沒有相應提高(Oskamp,1965)。美國學者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在一些賽馬場上,選了8名職業賽馬裁判作為被試,每匹馬都有各種各樣關於自身的信息100條,讓這8名職業賽馬裁判隨機挑幾條信息,相應限定選擇5條、10條、20條、40條,接著預計哪匹馬會贏。最後,隨著裁判選擇關於賽馬信息數量的增加,自信程度也相應提高,賽馬的最後結果表明,判斷馬最後確定獲勝的準確度並沒有隨著信息數量的增加而增加。

       第三,決策問題的難度也會強化過度自信。Sarah Lichetenstein and Baruch Fishhoff(1977)發現,人們對於困難越大的問題就越覺得自信,而對比較簡單的問題,這些人反而表現出不大自信的傾向。在他們的實驗中,他們要求實驗的參與者從1 個罐中取出紅色的球。問題的難度分為三個等級:在「容易」等級中,抽中紅球的概率為 50%;在「困難」等級中,抽中紅球的概率為45%;而在「不可能」等級中,抽中紅球的概率為 40%。實驗結果發現,在「容易」等級中,實驗參與者的平均準確率為85%,在大多數置信區間,被試缺乏自信,也就是說,對自己解決問題準確度的估計低於自己在解決問題中表現出的實際準確度;在「困難」等級中,實驗參與者的平均準確率為61%,在所有的置信區間,被試都表現出過度自信;而在「不可能」等級中,在所有的置信區間中他們表現出極端的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的程度會隨著問題難度的增加而增加。Griffin和Amos Tversky(1992)發現人們在回答中等到極度困難的問題時,傾向於過度自信。在回答容易問題時,傾向於不自信;當從事的是可預測性較強,有快速、清晰反饋的重複性的任務時,則傾向於仔細推算,如專業橋牌運動員、賭馬者和氣象學者在決策時都傾向於仔細推算。他們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與錨定效應有關。當問題比較簡單時,人們通常有一個錨定的自信程度,隨著問題的複雜性增加,人們逐漸調整其自信水平,但是調整的幅度小於問題難度增加的程度,因此出現過度自信的傾向。

       概括說來,過度自信有著明顯的特點:自己的所有能力都高於平均水平。信息擁有量的增加會強化過度自信,隨著信息量的增加,人們對自己所做判斷的準確性的自信程度迅速提高,但這些人實際的判斷準確的水平並沒有相應提高。決策問題的難度強化了過度自信,人們越是面對困難的問題越覺得自信,而面對相對比較簡單的問題,這些人反而表現出不大自信的傾向。人們很難從過去失敗的教訓中識別偏差並且予以糾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能力逐漸調整決策過程以糾正偏差,但事實上,他們自己仍然經常在決策中犯錯誤(Hogarth,1987)。

       另有研究表明,當事件的可預測性較高時,專家們判斷的準確性常常超過一般人,對賽馬、橋牌比賽的研究證實了這一結論。但當事件的可預測性低時,專家卻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表現出過度自信。例如,如果歐盟及南美的經濟發展、股市的變化趨勢很難依據現有數據進行預測時,運用各種模型進行預測的專家們常常比那些一般公眾表現出更強烈的過度自信,而這些公眾恰恰是不知道如何使用模型進行預測的外行。

       Phillips(1982)等人通過實地詢問被試一些問題發現,受訪者傾向於高估他們答對題目的概率。當他們確定自己答案100%正確時,實際上正確率僅有80%左右。Thler(1995)通過列舉大量證據顯示出,人們在做決策時,對於估計未知事情發生的概率過於自信。從而證明過度自信是人們最為穩固的個體偏差心理特徵之一。

       學者們研究發現,亞洲人過度自信的程度高於西方人,中國人的過度自信程度高於美國人(Lee et al., 1995; Wright et al., 1978; Yates et al., 1989, 1996, 1997, 1998)。學者研究表明,中國人的自信更強,中國人好像是不太喜歡質疑自己,相信自己所做出來的結論或信息,中國人的過分自信,往往比美國人、日本人、新加坡人表現的強。這個結論在中國的管理人員中間,不那麼容易被接受,但是有很多事實可以支持這個結論。這實際上涉及對自己的思路有沒有反省和確認。假設一位中國管理者有兩個秘書,甲的素質確實特別好,特別聰明,什麼事情都做的非常到位,她也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乙的素質可能不是特別好,但是她知道自己有什麼方面的不足,時刻去反省自己。管理者如果選擇秘書會偏好哪個?選擇甲出問題的可能性比乙大,因為「她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不會反思。實際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保證在任何時候都正確,如果管理者特別堅信這個信念,往往會有非常大的偏差。一般說來,美國人願意選乙,這是因為他們認為人的不斷反省非常重要。

       為什麼個體會對自身能力形成過度積極的判斷呢?學者們對此提出了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基於動機偏差,個體表現為自信,可以從心理上為自己提供好處,例如過度自信可以提高人們的自尊。(Dunning, Leuenberger, & Sherman, 1995; Kunda, 1987)第二種解釋強調認知過程有時可能會產生直接偏差。一般說來,人們並不能準確評估自身能力,也缺乏能力去理解自己的不勝任,與失敗相比,成功的經歷更能使人們產生過度自信等自我偏差,進而進一步激起自己獲得成功的欲望 (Miller & Ross, 1975; Kruger & Dunning,1999; Cameron Anderson& Sebastien Brion, 2012)。人們通過預期自己的行為會取得成功,把成功歸咎於自身的能力,而把失敗歸咎於壞的運氣,這會進一步增強人們的過度自信( Miller& Ross,1975)。

       人們決策時,會過度評價突出而能引人注意的信息,尤其會過高評價與其自己信念一致的信息,並傾向於搜集那些支持其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支持其信念的信息。當某些觀點得到生動的信息、重要的及故事性的案例和明顯的情境支持的時候,人們會更自信,並對這些信息反應過度。與此同時,卻會低估關聯性強而簡潔但不生動的信息,並對這些信息反應不足。

       與此相反,低自信的人在決策時會低估已掌握信息的重要性,高估其他信息的作用。

       過度自信作為人類穩定、普遍的一種認知心理偏差,在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廣泛存在(De Bondt and Thaler, 1995; Weinstein, 1980)。Barber 和 Odean(2001)通過研究發現,心理學家、醫生、護士、投資銀行家、工程師、企業家、律師、談判人員、管理人員等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存在著過度自信的行為傾向(Barber & Odean, 2001)。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大多數是高估他們自身的能力的,對於未來也是盲目樂觀的(e.g., Neil D. Weinstein, 1980;Shelly E. Taylor and J. D. Brown, 1988)。當事件的可測性比較低時,專家常常比一般人更容易表現出過度自信。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往往會認為自己的能力要優於平均水平,並對他們的未來過於樂觀(Weinstein,1980;Sevenson, 1981;Taylor 和Brown,1988)。管理者過度自信主要是指管理者對自身決策能力以及所掌握的信息準確性的過高估計,對公司未來業績過度樂觀從而低估了風險的存在;這是公司管理層中一種普遍存在的行為傾向(Paul J. H. Schoemaker 和J.Edward Russo,1992; Kruger,1999; Mooret 和 Kim,2003; Goel,2008)。 Landier 和 Thesmar(2009)也發現,管理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比普通人更有可能表現出樂觀的心理。而且職位越高的管理者,過度自信的傾向越為明顯(Odean,2002)。同時學者Langer和Weinstein(1975)通過其研究發現,在日常的經營管理活動中,高管的行為通常表現出比較顯著的過度自信。Moore 和Kim (2003)也證實了這一結論,指出過度自信在企業管理者中體現的比較明顯。Cooper、Dunkelberg 和Woo(1988)通過對美國一些企業家的調查問卷發現,企業家普遍高估自己創業成功的可能並低估自己創業失敗的可能,同時堅信自己的創業水平要遠遠高於其競爭者。

原文分別發表於:

1. 上海證券報2018年10月30日,題目,「我一向估計很準的呀, 怎麼這次……」,連結:

http://news.cnstock.com/paper,2018-10-30,1078250.htm。

2. 新浪財經《郝好說監管》2018年11月19日,《股票投資應該避免過度自信》,連結:

http://finance.sina.com.cn/zl/stock/2018-11-19/zl-ihmutuec1495760.shtml

3. 新浪博客2018年11月20日,《股票投資應該避免過度自信》,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1c53410102y8ye.html?tj=1

補充完善後形成本文。

「郝論領導力」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二級教授郝旭光負責運營。

公眾號包括以下專題:郝好說監管;郝講組織行為學;郝說心理學;郝好旅遊悟管理等。

郝旭光,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十佳師德標兵,北京市優秀教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十大大學生最喜愛教師。

平臺型領導、證券監管效果論的提出者,長期從事組織行為學、領導力、管理學、社會心理學、組織理論等的教學工作。研究領域為組織行為學與領導力,行為金融與證券監管,決策行為。出版著作、教材21部,其中獨著5部。在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共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權威報紙發表專業及雜談文章100餘篇。在上海證券報、上海電視臺第一財經頻道開設專欄。中國企業家網和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酷愛讀書,教書,寫作,旅遊,運動。

相關焦點

  • 過度自信是貪婪
    有一項統計結果表明,初創企業的風險非常高,能活過5年的概率不會超過1/3,也就是說,有超過2/3的初創企業會在5年內消亡。顯然,人們對自己能力的認知超過了實際水平。這就是過度自信。人為何會產生過度自信?原因很多。
  • 看起來過度自信,可能只是男性在表演丨自我認知偏差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誇誇其談並且自認為掌握了真理時,不一定是因為ta真的自信,而可能是ta對自己的認知產生了偏差——誤以為自己真的在這個領域是專家/誤以為在座各位都是垃圾/過度相信自己的正確性。學者普遍認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陷入過度自信的誤區,而這種認知偏差可能為他們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 過度自信會導致樂極生悲嗎?
    自信是一個人的正常狀態。反倒是一個不自信的人是很奇怪的,只有遭遇重大挫折或者被長期pua的人,才會有嚴重的不自信。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一些父母會這樣教育自己的子女,也就是所謂的挫折教育。因為很多人的頭腦中,真的被植入了失敗主義的思想鋼印,他們真的認為任何人都有失敗的一天,因此自信滿滿,充滿鬥志是一種負面的狀態。這個世界確實沒有人能夠永遠保持成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是真的,充滿自信確實也可能樂極生悲。
  • 創業者容易過度自信,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編者按:自行創業的企業家,比起在公司上班的管理人員而言,更容易受到過度自信的偏差的影響,但這是不是就一定是壞事一樁呢?本文作者Alex Wellens在文中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概率推理中對於偏差的定義是指一個人的判斷和常規之間的系統的分歧。過度自信偏差指的是有些人高估了他們第一判斷的準確性,當新信息出現時,要重新評估。
  • 管理者應如何克服過度自信?
    例如,過度自信涉及決策過程中的各種錯誤,從醫療誤診到股票市場的過度交易,到企業投資配置錯誤到再到經濟衰退,過度自信也被認為是許多臭名昭著的災難的一個促成因素,例如車諾比核災難,鐵達尼號沉沒和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了解過度自信的來源並開發有效的技術來改進校準方式 - 關於準確性的知識 - 已經成為大量研究的主題。
  • 投資不能忽略的心理學因素:過度自信
    今天聊一個投資中的心理學因素:過度自信。一、過度自信的表現人們認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高於平均水平。過度自信非常普遍,它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思考一下這些問題的答案:你是否覺得自己比他人更理性?是否覺得自己的顏值要高於平均?是否覺得自己的駕駛水平處於中等偏上?
  • 羊群心理、錨定效應、過度自信:你被影響了嗎?
    看到別人幹什麼,自己也想加入,好像一窩蜂一樣;買東西討價還價,還的價格總是圍著第一個報價轉;不管別人說什麼,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好的。 這些場景是否似曾相識?
  • 過度自信不是壞事!教你1個方法,利用好這個優勢
    今天和大家討論一下過度自信以及過度自信對我們的影響。在很多領域,我們總會對我們的表現有過高的預計。這就是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我們也把這叫做過度自信偏見。不過,現實也是過度自信的人在更多領域內容易獲得機會,而理性的自我觀察者則很少能夠獲得足夠多的機會,和成功的機率。
  • 投資者行為偏差之過度自信
    常見的投資者行為偏差包括過度自信、過度推斷、羊群效應、損失厭惡、處置效應、稟賦效應、有限注意、逆火效應等等。今天的「權益360」專欄就用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為大家介紹「過度自信」這一常見的行為偏差及其影響。  「過度自信」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指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敗概率的心理偏差。
  • 心理學:自信真的那麼重要?沒自信就真不行嗎?
    自信是人生的支柱有的人總是習慣在現實生活中放棄自己的權利,讓別人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生活,他們把自己上學、擇業、婚姻統統託付或交給別人。因為沒有自信,他們也就少了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柱,失去了自我追求, 自我信仰,最終失去了自由。
  • 當你受別人「潑冷水」的時候,要記住提醒自己,做個自信的男子漢
    媽媽知道,孩子,你有一個特點,就是什麼事都怕別人「潑冷水」,因此顯得很不自信,當老師需要你評價自己的一些行為時,即使你本來是做得很好的事情,你也不敢評價自己「很棒」,總是評價自己「一般」,因為你怕別人不認同。有時候,媽媽想讓你參與一些集體活動,你也不敢加入集體的隊伍,說是怕別人說「不歡迎你」。
  • 自信過度是自負嗎
    不存在自信過度是自負,自信就是自信,自信和自負就不是一種東西,所以也不存在變。自信和自負很多人分不清楚,這很麻煩,因為分不清楚就不知道如何把握自信和自負,也常常有人說別太自信,自信過了就是自負了,這是一句糊塗話,容易把人給弄蒙,大家也在有意無意的相信和傳播這句話,都認為有道理。其實自信和自負就不是一個東西,就如同地瓜和土豆,它們有些像、但不可能互相變,土豆不會變成地瓜,地瓜也不可能會變成土豆,同樣自信和自負也不可能互變。
  • 了解所不知道的事實---過度自信解析
    過度自信的測試實際上所有人都對自己提出來的意見給予了太多的自信,並且有不少人因為過度自信而受過傷害,如果你在懷疑自己是否受過過度自信的傷害,你可以做以下的測試(做不出來也不要覺得難堪,在麥肯錫的測試中全對或只錯一題的僅佔1%不到)。
  • 心理學:你不自信的根本原因在於,無法區分自信、自負和自卑
    其實也就是積極的自我評價,這也是一種比較高的自尊水平,他們會對任何事情抱有一種非常客觀的態度,而且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非常的具有高度的評價。這也屬實是一種正確的生活態度,畢竟無論面對什麼,我們都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自信,對自己的世界觀有所負責。而所謂的自卑又是什麼呢?
  • 孩子要注意,過度高調的自信會讓人覺得反感
    在其主動加兩位新人微信的過程中,面對何旻哲時,朱一暄說:「你的微信名好自信啊。」趙南希在旁補充道:「你會發現他本人,比微信名自信一百倍。」事實證明,何旻哲的確很自信,自信的過於膨脹、高調,讓人覺得尷尬不已。在和梁律打招呼的時候,就對梁律說:「你為什麼每天都穿的這麼好看。」
  • 切忌過度自信,否則難逃這四個交易陷阱
    不過,今天要跟大家聊的不是如何在交易中保持自信,而是如何避免過度自信。因為交易中的不自信也許會讓你錯過大行情,但過度自信卻可能令你遭受大損失。什麼是過度自信呢?通俗一點來說,人們很多時候對信息的把握或者對自己的判斷有極強的信心,儘管這種信心會讓你有可能在一夜之間跌得「粉身碎骨」,這就是過度自信。
  • 「就算我真的不行,我也不會失去自信的」:如何擁有底層自信力?
    果然,上臺後的她自始至終沒有怯場,很自信地完成了表演。 張雨綺說:「就算我真的不行,我也不會失去自信的,我會自信地拖著我的行李走出去。」 3、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 大多數人在面試、試鏡、約會、演講以及與人辯論等情況下,都可能出現緊張、沒自信、詞不達意、表現不佳的情況。
  • 到底是你不自信還是孩子不自信?
    她表現得再好,都覺得自己很自卑,她在老師父母眼裡再優秀,也是不自信的。女孩子的父母很擔心她不自信的狀態,可是,通過了解我卻發現,小姑娘的不自信恰恰是來自於父母對她的影響。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誰都希望能夠培養出一個自信有力量的孩子,可遺憾的是,撼動孩子自信根基的不是別人,正是父母自己。自信心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起來的。
  • 浙大鄭強:過度重視外語,是民族極其不自信的表現!你同意嗎?
    這20年來,我們過度地誇大了外語在中國孩子成長教育當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外語不好就是文盲,誰說的?文盲說的。」此言一出,引發熱議,現場的陣陣掌聲,已經說明他的看法,已經贏得很多人的認可,但是在網絡上,卻出現很多質疑的聲音,甚至有人批評鄭強教授「譁眾取寵」。
  • 過度自信、逃避虧損 炒股常見行為偏差有哪些?
    一是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我總是對的。  一個有趣的實驗:受訪者需要判斷自己的駕駛水平,結果超出2/3的受訪者都認為自己超過了平均水平,而事實上這個數據只有1/2。反映到股市中,是投資者對內部信息和選股能力的過分自信,並傾向於自動過濾負面信息,而對支持其信念的正面信息過度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