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不能忽略的心理學因素:過度自信

2020-08-01 財與財想

投資是一項極其複雜的過程,要想成功,除了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懂點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非常有意思的學科,尤其是它和投資結合的時候。

在投資領域中,有很多心理學現象。

比如荷蘭的鬱金香熱、英國南海泡沫、美國網際網路的瘋狂和次貸危機等,裡面都有心理學因素。

今天聊一個投資中的心理學因素:過度自信。

一、過度自信的表現

人們認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高於平均水平。過度自信非常普遍,它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思考一下這些問題的答案:

你是否覺得自己比他人更理性?是否覺得自己的顏值要高於平均?是否覺得自己的駕駛水平處於中等偏上?

大部分人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

投資中也是這樣,人們往往認為自己買的股票或基金比他人買的要好,上漲賺錢的可能性大。

投資不能忽略的心理學因素:過度自信

二、過度自信對投資的影響

過度自信容易產生一種心理偏差:自我歸因。

一個人在股票市場上投資。

如果投資成功,取得不錯的收益,他會覺得成功源於自己能力超群。如果投資失敗,虧損巨大,他會歸咎於運氣不好。

心理學家發現,過往的投資成功會進一步強化過度自信,進而做出非理性決策。

例如,國內股市2015年上半年牛市初期,公募基金髮行達到高峰:

2015.5.11,中郵信息產業基金募集126億

2015.5.18,富國改革動力基金募集132億

2015.5.28,易方達新絲路基金募集286億

大眾投資者剛開始收益不錯,對牛市判斷產生過度自信,紛紛追加投資,最後產生了不好的結果。

此外,過度自信還容易造成投資者做出過度交易錯誤決策,額外增加交易手續費,並最終導致投資收益減少。

三、對指數基金的啟示

敬畏市場,不預測市場走勢,做一個逆向投資者。

當市場上漲時,不過度樂觀,根據估值適時賣出。當市場下跌時,不過度悲觀,根據估值堅持買入。

————————

歡迎關注:財與財想

一起分析與定投指數基金

相關焦點

  • CEO過度自信好嗎?影響投資效率?答案竟是肯定!
    然而,現代行為金融學理論認為,公司高管人員並非完全理性,並受制於年齡、學歷與薪酬等因素,高管的有限理性對公司投資項目的選擇與投資效率具有一定影響。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會習慣性地將自己與所處環境裡的人進行比較,且往往會評價自身素質屬於中等以上,而這種判斷會影響到個體行為,例如執行長的投資扭曲,主要體現為實際投資偏離正常投資的程度,包括投資過度與投資不足兩個方面。
  • 投資者行為偏差之過度自信
    行為經濟學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專注於研究人們系統性偏離理性行為的那些「行為偏差」。  常見的投資者行為偏差包括過度自信、過度推斷、羊群效應、損失厭惡、處置效應、稟賦效應、有限注意、逆火效應等等。今天的「權益360」專欄就用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為大家介紹「過度自信」這一常見的行為偏差及其影響。
  • 過度自信是貪婪
    在這裡,我想特別強調心理學上提出的一個原因,它和我們的投資決策息息相關。心理學家揭示,人的過度自信與信息積累有關。我問你,如果你對股票投資一點都不懂,你會自信嗎?你可能會說,那應該不會自信。是的。當你什麼信息、什麼知識都沒有的時候,你是沒什麼自信的。
  • 鄭磊:當你過度自信時 小心掉入投資陷阱
    人們會對與自己看法相左的信息打個折扣,甚至完全拒絕,而對符合自己看法的信息則不加分辨地全盤接受,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證實偏差」。人們在這種心理偏差的影響下,很難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理性和邏輯上的推理和分析。過度悲觀時,「世界是暗淡的」陷入過度悲觀情緒中的人,覺得什麼都是灰暗的,即便是好的跡象,也難以重新樹立信心。
  • 過度自信,你真的比別人水平高?
    這種過高估計自己對事件判斷的準確性的現象被稱為過度自信(Over confidence)。       過度自信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心理學研究,Adams夫婦(1961)首先發現對信心和判斷準確性的錯誤標定,後稱為「過度自信效應」(over confident effect)。
  • 心理學《決斷力》讀書筆記——影響我們決策的四大因素
    可是,你知道還有影響我們決策的阻礙因素嗎?國際心理學暢銷書作家希思兄弟根據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出版了心理學著作《決斷力》,書中列出了影響我們有效決策的四大阻礙因素。筆者讀了電子版書籍,將精華觀點做下讀書筆記。希思兄弟敏銳地發現,人們進行選擇時往往隱藏著豐富的心理活動。
  • 羊群心理、錨定效應、過度自信:你被影響了嗎?
    念念發現其實投資也是門藝術,心理因素髮揮的作用不見得比專業知識要少。所以今天非常榮幸地邀請到大名鼎鼎的摩根資產管理的專家為大家分享行為金融學對我們在生活和投資理財的影響。對,這些就是羊群效應、錨定效應和過度自信在生活中的體現。 投資時,這些情況同樣存在,比如聽到好友說一隻基金不錯,有很多人認購,你會擔心來不及上車,連產品信息都不看就趕緊下單搶購,這就是典型的羊群心理。 這些現象被歸於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範疇,在實踐中也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判斷。
  • 切忌過度自信,否則難逃這四個交易陷阱
    人們過度自信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認知的局限,受經驗的限制,人們很難看透未來的事情會有幾種發展方式;或者有些事情本來就很難去推測其未來的發展軌跡,過度自信的人在上述兩種情況中往往依然堅信自己認準的方向。心理學認為,有這種認知偏見的交易者往往會對自己的技術過於自信,他們自認為自己在某一方面肯定比同行了解得更多。
  • 管理者應如何克服過度自信?
    例如,過度自信涉及決策過程中的各種錯誤,從醫療誤診到股票市場的過度交易,到企業投資配置錯誤到再到經濟衰退,過度自信也被認為是許多臭名昭著的災難的一個促成因素,例如車諾比核災難,鐵達尼號沉沒和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了解過度自信的來源並開發有效的技術來改進校準方式 - 關於準確性的知識 - 已經成為大量研究的主題。
  • 股民的修養 共1028講,第7講,投資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股民修養 共1028講 投資心理學 第7講 投資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內容】 第7講 投資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與方法Terrance Cdean等)的研究內容主要有非理性因素與過度反應理論、視野理論、後悔理論、過度自信理論等幾個方面。
  • 投資為什麼很難進步——越不懂,越自信
    這個強盜之所以如此愚蠢,就是因為越不懂,越自信,這個叫麥克阿瑟·惠勒的中年男子,並沒有真正理解檸檬汁隱形的這個知識,所以他才如此自信,敢用這個方法去搶銀行。再給大家舉一個和投資相關的例子,在生活中黑白很少告訴別人自己是投資股票的,因為大部分人,聽到你是買股票的都會把你劃為賭徒,至少覺得你是不務正業。
  • 是單經理模式,還是團隊模式,基金管理哪種更「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這一非理性行為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投資者的過度交易從而降低投資績效,並導致市場的非穩定運行。過度自信既可能是一個個體行為,也可能發生在群體的行為選擇和決策上,這就涉及到了群體決策理論。將群體決策理論應用到基金管理的團隊模式和單經理模式下的過度自信行為,我們可以看到,過度自信等非理性行為,是個人偏差的自我歸因和社會互動等外部因素共同決定的。
  • 聊聊恐懼、貪婪、過度自信、輕信他人等情緒對投資理財的影響!如何...
    但事實上,即便我們這樣做了,我們依然不能賺錢,甚至還損失慘重。這是因為,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經常會受到恐懼、貪婪等情緒的影響,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和我們實際做的事情之間總是有差距,這種差距作者管它叫「行為的鴻溝」。
  • 過度自信不是壞事!教你1個方法,利用好這個優勢
    今天和大家討論一下過度自信以及過度自信對我們的影響。在很多領域,我們總會對我們的表現有過高的預計。這就是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我們也把這叫做過度自信偏見。不過,現實也是過度自信的人在更多領域內容易獲得機會,而理性的自我觀察者則很少能夠獲得足夠多的機會,和成功的機率。
  • 在投資中,為什麼對未知的恐懼是巨大的激勵因素?
    從1983年開辦投資合夥公司起,卡拉曼不僅有著出色的回報,而且還常常就市場和投資技巧提出智慧而且恆久的評論。 卡拉曼最為持之以恆的就是強調投資風險,在他的投資組合中從不使用槓桿,哪怕是使用些許的槓桿,因為槓桿是一個巨大的風險因素,那些失敗的對衝基金幾乎都使用了過量的槓桿。
  • 看起來過度自信,可能只是男性在表演丨自我認知偏差
    很多男性「那麼普通,卻那麼自信」——真的嗎?曾經有研究發現,男性其實並不比女性自信,可是確實比女性更容易過度自信(Cho, 2017)。這麼一聽是不是有點讓人發懵?這是因為,過度自信和自信在心理學上是兩個概念。在很多關於「男性普通卻自信」的吐槽當中,體現出來的並非自信,而是過度自信。
  • 投資心理學—讀《投資中最簡單的事》(4)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投資中最簡單的事》,本書中文版本共計8.6萬字,我會用5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4期。01掌握了投資心理學,可以抵抗投資風險。然而,由於人性的固有弱點,投資者常常陷入許多心理誤區。
  • ...邱國鷺:聰明的投資人容易過度自信,投資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
    張磊:最重要的是智識上的誠實(intellectual honesty)——能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誠實地、真誠地去衡量自己。當你總怕錯過了這一班車,總怕錯過這一個人的時候,你實際上就對誠實打了折扣。能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是投資人的第一個考驗。如果所有人都對你說你掌握了真理,那你就離失敗不遠了。
  • 凱豐投資|是什麼讓你的投資決策偏離正軌?
    我們在本篇文章中會一一探討《投資最重要的事》第十章 「抵禦消極影響」中論述的投資中心理因素的重要影響。但若是因此確信自己的投資方法是正確的,等到熊市時仍然用同樣的錯誤的方法進行投資、一味冒進,就會把在牛市掙的錢虧完,甚至虧得更多。你所採用的錯誤的盈利方式,必然也會成為你未來的虧損源頭。如果投資者一味地追求高收益,而忽略背後存在的風險,那麼這種極度「渴望」將驅使投資者加入逐利的人群,最終付出代價。
  • 過度自信、逃避虧損 炒股常見行為偏差有哪些?
    一是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我總是對的。  一個有趣的實驗:受訪者需要判斷自己的駕駛水平,結果超出2/3的受訪者都認為自己超過了平均水平,而事實上這個數據只有1/2。反映到股市中,是投資者對內部信息和選股能力的過分自信,並傾向於自動過濾負面信息,而對支持其信念的正面信息過度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