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參與基金投資決策、日常管理時,基金管理人與基金產品通常是一對一的角色,即一個基金經理通常只管理一隻基金的組合配置,我們可稱為單經理管理模式。近年來,多個基金管理人共同管理一隻基金的團隊管理模式越來越普遍(稱為團隊模式),就我國情況來看,目前團隊模式已佔全部開放式股票型基金的近30%。
我們知道,證券投資基金在其投資管理中,也會像個人投資者一樣存在著非理性行為。邏輯上可以推論的是,單經理模式下,基金經理個人的主觀判斷會直接對投資組合決策造成影響,從而當基金經理存在非理性行為偏差時,更容易使投資結果與基金的投資目標產生偏離。那麼,上述基金管理模式變化後,作為團隊的非理性行為與單經理的非理性行為會有什麼差異嗎? 特別是,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會對投資業績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有必要弄清楚兩種模式下基金管理人可能存在的非理性行為差異對基金績效的不同影響。
進一步,這還引發出這樣一個問題:雖然團隊模式近年來越來越普遍,但國內外的現實是單經理模式並沒有消失。那麼團隊模式與單經理模式又為什麼會並存呢?換一個角度說,基金公司應如何選擇是採取團隊模式還是單經理模式呢?這不僅是一個有趣的理論問題,也是基金公司選擇不同的管理模式、改進和提升基金管理效率的一個重要的實際問題。同時這對基金持有人選擇基金進行投資理財也有參考價值。
二、過度自信與群體決策現實中,參與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往往認為自己掌握了他人所不具備的某種信息、能力、經驗、對價格的判斷或者理論深度,並由此導致頻繁交易和短線換炒作行為,這就是行為金融所揭示的投資者的過度自信。過度自信這一非理性行為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投資者的過度交易從而降低投資績效,並導致市場的非穩定運行。
過度自信既可能是一個個體行為,也可能發生在群體的行為選擇和決策上,這就涉及到了群體決策理論。群體決策理論目前主要存在兩類觀點:一類是群體轉移理論,即認為團隊成員的決策會向團隊中具有較為極端觀點或「氣場強」的人的方向轉移,因此團隊決策比單人決策可能結果更加極端,這方面常被引用的一個例子就是現實中一些極端組織的形成;另一類是觀點多樣化假說,它認為團隊的觀點是團隊所有成員意見的均值,由於每個成員都可能具有觀點的差異,因此團隊決策將是對各種觀點的妥協,這方面的一個現實例子就是民主決策下各種政策的形成——大多偏離了團隊每個人的初心。
將群體決策理論應用到基金管理的團隊模式和單經理模式下的過度自信行為,我們可以看到,過度自信等非理性行為,是個人偏差的自我歸因和社會互動等外部因素共同決定的。那麼,基金管理人團隊作為一個小型社會互動環境,其決策同時受團隊其他成員的觀點意見的影響,相比單經理模式而言,在過度自信等非理性行為的表現上肯定是存在差異的,因為按照群體決策理論的兩個觀點,「群體轉移理論」下的極端結果或「多樣化觀點假說」下的妥協後果,都會使過度自信等非理性行為的程度及其後果與單經理模式存在差異。
三、為什麼兩種模式會並存?以上分析表明,過度自信等非理性行為在團隊模式和單經理模式下肯定是有差異的,那麼,為什麼這兩種基金管理模式會並存呢?
首先,就過度自信的程度來看,團隊模式與單經理模式孰高孰低,主要取決於二者能力或自認為的能力的高低。在群體轉移理論下,能力高的團隊模式由於其更傾向於極端的觀點,從而其過度自信程度會大於單經理模式;而觀點多樣化假說下,由於團隊會把觀點「平均化」,導致能力高的單經理模式的過度自信水平因為沒有被平均化從而會高於團隊模式。
其次,就非理性行為對績效的影響來看,在群體轉移理論和觀點多樣化假說兩種不同的情景下,單經理模式和團隊模式具有不同的結果:在群體轉移假說條件下,由於團隊模式過度自信程度大於單經理模式,而過度自信所導致的過度交易顯然會降低投資績效,即可推論出團隊管理的基金業績弱於單經理管理下的基金業績;而在觀點多樣化假說情景下,單經理模式的過度自信程度大於團隊模式,因此團隊基金業績更優。
上述分析說明,無論是從過度自信程度來看,還是從過度自信對投資績效的影響而言,團隊模式與單經理模式都不能被否定,二者孰優孰劣關鍵要取決於現實中群體決策的表現是群體轉移理論成立還是觀點多樣化假說起作用。這也就闡釋了現實中團隊模式與單經理模式並存的原因:現實中群體轉移理論是存在的,同時觀點多樣化情景也有其生存空間。
四、結論與啟示由以上分析可見,目前基金管理行業中單經理和團隊模式並存的原因,即在於「群體轉移理論」或「觀點多樣化假說」在現實中都有存在的可能或環境。換言之,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單經理模式和團隊模式孰優孰劣,而要具體地看基金公司的「小環境」或者說公司文化是更傾向於極端觀點——從而放大了過度自信等非理性行為並導致業績下降,還是更傾向於民主決策——從而「平均化」了過度自信等非理性行為從而降低了對業績的衝擊。
總之,對於基金公司而言,兩種管理模式似乎都可以選擇,但由於在群體轉移理論和多樣化假說下,兩種模式的過度自信及其對績效的影響是不同的,所以對基金公司選擇不同模式的啟示是:無論實施哪種模式,前提是要先弄清楚哪種群體決策理論在現實中成立;而且,可以推測的是,隨著投資環境的完善、投資規則的健全、投資文化的變遷,群體轉移理論還是觀點多樣化情景哪個在現實中成立可能是動態變化的,這就需要基金公司依據「環境」的變化進行管理模式的動態調整,而不能固守其一到終老。
此外,對於基金持有人選擇基金進行投資理財的啟示則在於:不能只看到基金或基金經理的業績結果,還應關注其管理模式、深究其業績來源。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對基金的選擇與投資,其專業性的要求一點都不亞於對股票、債券等證券的投資,但這方面知識的普及以及對「基民」的教育和培訓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李學峰為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