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勇 四川在線記者 樊邦平 文/圖
播放器加載失敗: 未檢測到Flash Player,請到安裝
9月9日10時許,在第36個教師節將來之際,仁壽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孫紹林走進7年級一班,正準備上手工課時,班長楊心瑤突然站了起來,用手語比劃著孩子們的心意:老師,教師節要來了,我們愛你,請允許我們為你表演一支手語舞。
孩子們在為老師表演手語舞
在楊心瑤帶領下,全班6名聽力障礙學生起立,揮舞手臂,演繹了一曲沒有配樂的手語舞《謝謝你因為有你》,孩子們用生疏的手語,向老師表達了最真摯的感情。
先是一驚,然後是滿滿的感動,看到黑板上製作的教師節祝福海報以及這群孩子們的突然表現,毫無準備的孫紹林溼潤了眼眶。
孩子們正在製作手工紙花
今年59歲的孫紹林是仁壽縣特殊學校年齡最大的教師,自學校創立以來,她便來到學校任教,再有6個月,她將退休,告別從事了16年的特殊教育講臺,今年9月10日,將是她在教師崗位上度過的最後一個教師節。
楊心瑤在擁抱班主任徐瑞霜
「這個班的孩子都有一定的聽力障礙,不能說話,他們很捨不得孫老師,為了表達對孫老師以的愛,他們找到我,希望能策劃一次特別的感謝活動,為孫老師送上特別的教師節禮物。」7年級一班班主任徐瑞霜告訴記者,孩子們從幾天前便開始了準備,然後在9月9日上午,他們又早早來到教室,排練手語舞蹈,製作黑板報,畫彩色畫,做手工花。
孩子們在製作教師節的特別禮物——彩色畫
仁壽縣特殊教育學校是眉山最大的特殊教育學校,學校創建於2004年,現有教職工50人,213名學生,學制九年,學校開設有聽力障礙班、語言障礙班和智力障礙班等20個教學班級,在校就讀的孩子們大多來自農村,主要為聽力、語言和智力障礙兒童。
為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在日常中,學校的老師們不僅要教孩子們生活的技能,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通過文字或手語以及肢體語言同他們談心,幫助他們克服生活和學習的困難,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做好學校教育的同時,仁壽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還肩負起了「送教上門」的職責,2014年以來,該校教師便分成了10個小組,對分散在全縣鄉村且符合送教條件的數十名重度殘疾兒童開展送教上門活動,堅持每個月為每名兒童送教上門4次,截至目前,學校教師已送教上門近萬次,為方便攜帶教具、學具等物品,老師們大多背著背篼下鄉,一來二往,當地人送給了他們「背篼老師」的美譽。
學校校長劉明才告訴記者,學校自成立以來,便踐行「真愛為本」的辦學理念和「學做人能自信,學生活能自理,學文化能自強,學技術能自理」的育人目標,不僅建立了佔地3畝的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實踐基地,還建設了模擬家庭和美容美髮培訓室,培育學生的勞動技能,並資助畢業的學生開設了美容美髮店,讓學生實現經濟獨立,目前在校的200餘名學生都學會了本地蔬菜種植本領,有30名學生學會了簡單的烹飪和家政技能。
孩子們在排練手語舞
為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在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當地很多接受過送教上門服務的家庭都送來了雞蛋、柑橘和花生等土特產,學校最開始拒絕了這些禮物,但拗不過家長的堅持,最後只留下了少量土特產,放在每個班裡,分給在校的孩子和老師們吃。
9月9日這天,記者在學校見到,每個班的孩子們又都在黑板上製作了簡單樸素的海報,同時,有的班還自發排練手語舞蹈,製作彩色畫和手工紙花來送給老師。
「他們雖然有聽力、語言或智力障礙,但在我心中,他們永遠都是小天使。」孫紹林告訴記者,孩子們剛入校時,看到老師,眼神是躲閃的,很多孩子不願意同人交流,自卑一度是這群孩子們的群體畫像,如今,看著孩子們臉上洋溢著幸福且自信的笑容,她感到由衷地欣慰。
「這些孩子們很單純,我們之間的感情也很深,有時我生病了,幾天不在學校,孩子們便會到我的辦公,在窗戶外探著腦袋打望,路過的老師問,你們找誰,他們就用手語或寫字表達,說是來看孫老師。」孫紹林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她曾在課上向孩子們透露了自己將不再教書的消息,當時孩子們立即用不標準的發音或手語表達自己的情緒,「你不教我們了,我們就不理你了」。
孩子們在展示送給老師的繪畫
「即將離開講臺,我還是有點捨不得這些娃娃。」孫紹林向記者表示,希望社會能善待他們,也希望年輕的老師們能多一些耐心和愛心,多教會孩子們一些生活技能和文化知識,讓他們長大後能擁有較強的生存能力。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四川日報或四川在線(頻道)」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四川日報網絡傳媒發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獨家授權發表,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四川日報或四川在線」,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