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零壹財經·零壹智庫主辦的「2020數字科技年會暨零壹財經新金融年會」在北京盛大開幕,會議以「全面智能 深度連結」為主題,邀請了金融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及金融機構、頂級科技企業高管,共同挖掘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前沿科技的價值,探索金融科技未來機遇與挑戰。
會上,零壹財經合伙人、智庫總監趙慧利發布《科技賦能力:消費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19》,向在場嘉賓展現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現狀及其與金融科技的融合發展,並對科技賦能消費金融在未來的趨勢進行了展望。
趙慧利介紹到,我國消費金融行業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大致歷經了四個發展階段。當下,高利貸、暴力催收等問題備受監管重視,眾多監管政策出臺;同時消費金融市場受政府重視程度不斷增加,支持政策也相繼出臺,消費金融市場進入規範發展階段。
在這一階段,消費金融行業呈現出以下特點:
1.消費結構發生變化,短期消費貸款佔比不斷提高。數據顯示,2019年1-10月,我國短期消費貸款為9.6萬億元,佔消費信貸總額的22.43%,比2009年的11.52%提高了10.91個百分點。
2、消費金融供給仍顯不足。中國37.48%成年人可以獲得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而發達國家這一數值可以達到80%以上。22.74%的成年人通過銀行以外的機構及平臺獲得服務,有39.78%的成年人仍未獲得過任何消費金融服務。
3.消費金融市場監管日趨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金融委、一行兩會、行業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等多部門機構組成的監管體系。自2017年整治現金貸開始,監管方更是引入了公安部門,加大對行業的監管力度。
4、消費金融成為金融科技的重要應用場景。歐洲大型銀行投資個人消費和現金貸款類的金融科技公司數量有4家,佔投資總數量的19%,美國為8家,佔比達到22%。消費金融領域的科技公司受到銀行機構的青睞。
隨後,趙慧利介紹了消費金融行業的生態圖譜,她指出,目前行業的市場主體主要包括: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電商平臺、網際網路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非持牌機構。其中,持牌金融機構主導,電商平臺競爭力強。另外,根據股東類型和持股比例,已開業24家消費金融公司分為6大派系,其中,「銀行+產業系」佔主導。
行業資產規模也保持較快增速,2018年,19家消費金融公司總資產較2017年增長38%。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增速明顯放緩,中小消費金融公司增速顯著提升。
此外,頭部公司實現全渠道獲取資金:截至2019年11月末,共有14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銀行間同業拆借,9家獲批信貸資產證券化,4家獲批収行金融債券,5家進行了銀團貸款。
在渠道模式方面,有三大業務模式,主要分為線上、線下以及線上線下結合。其中,以線上+線下模式為主。
與此同時,行業出現客群下沉趨勢,更加著眼開發「小鎮青年」。從24家消費金融公司中提煉出三個關鍵詞:年輕、穩定、中低收入。頭部公司用戶群體更加廣泛,用戶結構也更加豐富。
未來,消費金融行業發展趨勢體現為:持牌化,科技化,競爭加劇。而金融科技賦能消費金融的重要性在不斷凸顯。2018年金融機構消費金融業務技術資金投入達157.5億元,頭部機構金融科技研發投入超億元。在業務布局方面,21家消費金融公司布局金融科技,8家消費金融公司申請專利,數量達139件,10家消費金融公司招聘人才自建「智能信貸」。
隨後,趙慧利分享了零壹財經·零壹智庫調研的幾個有代表性的金融科技賦能消費金融創新案例,包括馬上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中原消費金融和湖北消費金融。
最後,趙慧利指出科技賦能消費金融在未來將展現出三方面的趨勢:1.科技賦能正滲透到消費金融更多細分領域;2.消費金融公司不斷重視對核心技術的掌握;3.發展與安全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