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由愛奇藝四季度S+級綜藝《中國音樂公告牌》正式上線。作為國內的首檔打歌節目,首期上班的打歌音樂人包括陳粒、蔡徐坤、周潔瓊、艾福傑尼、崔韓率和洪知秀以及新人男團C.T.O等6組藝人,涵蓋獨立、流行、說唱等多重風格。
節目播出後,有人歡呼,也有人吐槽,但總算踏出了國內節目的第一步,這個是需要肯定的。音樂先聲認為,在粉絲狂歡的背後,如何打歌、標準幾何,以及可能帶來的行業影響更值得關注。
愛奇藝打頭陣,騰訊視頻、優酷已蓄勢待發
不同於韓國打歌節目採取的「直播+打歌」模式,愛奇藝採用了「真人秀+舞臺秀」的表現形式,完整呈現藝人打歌的流程,通過多重的打榜形式,為國內外音樂人提供新的宣發出口。
在首期節目中,除了6組藝人的舞臺表演,還全方位地記錄了歌手從開會選歌、上班打卡、編舞排練、藝人互動到登臺表演的過程。不過也因為真人秀的比重過大,情節略顯拖沓,舞臺表演部分反而成了陪襯,也被網友們吐槽「這是音樂綜藝,不是打歌舞臺」。
近年來,愛奇藝以《中國有嘻哈》《偶像練習生》《中國新說唱》等超級網綜的爆款率先引爆了挖掘垂直文化的熱潮,說唱、街舞、籃球等亞文化均被包裝成綜藝節目搬上屏幕。據音樂先聲了解,在愛奇藝《中國音樂公告牌》之後,騰訊、優酷等另外兩大視頻平臺也即將推出自己的打歌節目。
據悉,在正式推出打歌節目前,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即TME)的音樂榜單「由你音樂榜」將於9月先期上線,其官方微博已於今天正式營業。該榜單同樣定位於反映華語樂壇最新歌曲熱度,排名由TME旗下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大平臺的用戶產生。除音源播放之外,還統計了歌曲收藏、緩存、分享、MV播放、數字專輯銷量等數據。結合該榜單,騰訊視頻將在今年Q4重磅推出的C-POP潮流音樂打榜節目《由你音樂榜樣》(YO! BANG)。
而在今年1月31日,優酷在「2018優酷春集綜藝新品先鑑會」發布的「這!就是系列」超級網綜中就包含一檔名為《這!就是偶像》的打歌節目,節目形式可能包括出道、回歸、主題等多組藝人同臺LIVE SHOW。目前,其官微名為《這!就是超級偶像》,不過據微博爆料,優酷的打歌節目也有可能的另一檔名為《music on》的綜藝。
很明顯,這也是風口思維驅使下的扎堆現象之一。當競品先行切入了一個看起來前景不錯的領域後,同類產品必然會相繼跟進。扎堆有兩種結果,一是眾人拾柴火焰高,讓聲勢越早越大;另一種就是同類惡性競爭,把藍海榨乾成死海。
為什麼打歌節目會扎堆?
當然,促使各大視頻平臺去佔打歌節目的「坑」,也有著對行業需求和現實利益的考慮。
多年來,音樂選秀類綜藝節目都是長期霸佔電視臺的主流娛樂內容,也讓大批草根和歌手成名、翻紅,一度成為造星新模式。而在素人和新人供給不足時,這兩年爆紅的《中國有嘻哈》《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又再次點燃了偶像造星市場,「偶像元年」這一概念也被業內認可。
不過,各種偶像選秀節目能夠推出一批由觀眾票選出的新人,但市場上並沒有可以展示的平臺,這也註定無法走出粉圈自嗨的困境。澎湃新聞一篇文章中寫到,「這個孕育偶像的土壤,只靠巡演、見面會,是無法開花結果的。脫離了正規的訓練項目、基本的打歌平臺、完善的選歌和製作流程、規範化的粉絲運營,只靠小學生打打鬧鬧,炒炒西皮,是無論如何邁不進那個偶像元年的。」
而要真正把「偶像元年」做實,助推偶像成名、走紅的產業基礎設施自然必不可少。當視頻平臺接棒電視臺做選秀後,如何延續這些新人身上的流量效應則成為重中之重,而打歌節目無疑是有需求和有必要的。
對於視頻平臺來說,打歌節目還能起到整合內外資源、挖掘粉絲經濟的作用。從已經上線的《中國音樂廣告牌》可以看出,除了Billboard China外,節目還與網易雲音樂、新浪微博和百度等合作方,既完善了榜單的數據維度,也能為後續粉絲經濟的挖掘做鋪墊。
當前,網際網路流量紅利消失殆盡已是不爭的事實,對於視頻平臺來說,在網際網路下半場的比拼中,如何進一步提高會員付費率成為關鍵。以愛奇藝為例,其二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愛奇藝會員規模達6710萬,同比增長75%,而會員規模最重要的驅動力就是海量的優質內容。而除了熱波的影視劇,另一個主要流量來源便是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中國新說唱》《創造101》等超級網綜的成功先例,使得定位於年輕人的打歌節目自然成為競相追逐的對象。
此外,近兩年「IP生態」模式的集中爆發,類似於愛奇藝「一魚多吃」的營銷戰略,將廣告、付費用戶、出版、發行、衍生業務授權、遊戲和電商等多板塊的資源融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內容產品商業價值的最大化。這也是各大視頻平臺紛紛布局打歌節目的重要動因。
打歌節目的難點和意義在哪?
客觀來看,《中國音樂公告牌》的誕生彌補了音樂行業中打歌節目的空缺,而與Billboard China、新浪微博、百度等合作方的聯合,以期通過專業權威的榜單數據讓音樂人回歸音樂,不再靠綜藝、影視劇去「續命」。
愛奇藝副總裁、節目總製片人姜濱在採訪中更是明確表示,「既然叫《中國音樂公告牌》,所以更多是關注整個大環境下的音樂產業。」這既顯露了愛奇藝撬動行業的勇氣,也讓音樂先聲打歌節目在國內落地的難點和能量。
首先需要考量的便是打榜規則的數據維度,這決定了榜單的專業度。
韓國六大打歌節目打榜規則
參考韓國六大打歌節目的打榜規則,可以看到基本覆蓋了音源銷售量、專輯銷量、社交媒體熱度、觀眾喜好度、節目分數、直播實時投票等方面,其中尤以音源(主要指歌曲的試聽和下載量)佔的權重最大。
對比《中國音樂公告牌》以視聽傳播指數(音源)、社交互動指數、舞臺熱播指數、用戶喜愛指數聯合得出榜單結果,在評價維度上與韓國打歌節目大體相符。其中,視聽傳播指數佔比最高,高達60%,包括歌曲的電臺播放量、流媒體播放量和付費量。
不過,榜單維度上可以儘可能做到公正,但在執行層面卻仍然有難度。以音源為例,韓國打歌節目一般都會採集韓國四大在線音源公司Mnet、 Melon、 Genie,、Bugs等平臺的一周音源排行數據。但《中國音樂廣告牌》第一期目前只跟網易雲音樂和騰訊音娛達成了合作,並沒有在蝦米音樂、千千音樂等平臺上架,自然也沒有相關音源數據。
而且由於獨家版權因素,陳粒在節目中演唱的歌曲《情景劇》現場版和錄音室版都沒有在網易雲音樂上架。可以預見,這樣的情況以後還會出現,必然也會影響數據指標的客觀性。
其次,打歌音樂人的選擇也是問題,這也直接影響了打歌節目的權威性。雖然打歌門檻的降低能夠讓不同類型藝人的同臺表演,但要想在打歌節目中取得好名次,歸根接地還得靠粉絲去「維護數據」。對於很多社交媒體上粉絲不活躍的音樂人來說,他們是否願意參加打歌節目都是個問題。這也可能使得主打「真人秀+舞臺秀」最後淪為一場粉絲群體的狂歡,而真正水準在線的作品還是被流量拋棄在榜單之外。
最後,要打造音樂榜單的專業度和權威性,必然要求榜單具有延續性。參考海外的打歌節目,目前基本都是全年不停播的周播節目,在不斷的數據沉澱中凝聚價值。不過,《中國音樂公告牌》目前還是抱著試錯的態度去做,一季12期的體量也使其更接近音樂綜藝。
此外,由於國外的打歌文化早已形成系統化模式,在一個半小時的打歌節目中常常會出現十幾組藝人的舞臺表演。雖然《中國音樂公告牌》節目組表示藝人選擇沒有過多限制,只要是有新歌要發的藝人都可以參與到節目中,但第一期登臺的也僅有6組歌手,側面反映了市場新人的供不應求。
由此看來,國內要做好一檔真正的打歌節目,仍然任重道遠。
排版 | vision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vision_2753
音樂先聲現已入駐36氪、虎嗅、界面、知乎、頭條號、百家號、企鵝號、網易號、搜狐號、大魚號、一點號、新浪看點、觸電新聞、趣頭條、簡書、ZAKER等自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