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患難見真情,你風光的時候身邊圍繞的人多了,不一定都是朋友,有的是有利可圖,有的是見風使舵,還有的可能暗藏歹意。只有你落難的時候還不忘懷,敢於不顧世俗觀念伸出援手,才是你真正值得珍惜的朋友。
孫悟空自從菩提祖師哪裡學藝歸來,先是大鬧龍宮,搶來了如意金箍棒和一身裝備,繼而徵服七十二洞妖王,方圓數百裡的山頭俱來慶賀,眾人跟風式的表示臣服。其中就有幾個叫得上名號的,各自都是山大王,他們當場就結拜為兄弟,發誓要同生共死,號稱「七大聖」。可是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這些弟兄們不過是酒肉朋友,你運氣好了就來蹭吃蹭喝,一旦倒了黴,他們一個個跑得連影子都沒有。
第一次重返花果山,六個魔王以為孫悟空在天上有了差事,榮歸故裡,都前來湊熱鬧祝賀,誰知他是嫌棄官小反下了天庭,十萬天兵蜂擁而來,六個兄弟作鳥獸散,連做個樣子幫個忙的架勢都懶得裝。在獨眼鬼王的建議下,他稱了王,號稱齊天大聖,這群聲稱要過命的朋友又來趕場子,吃肉喝酒耍酒瘋,宴席散去。第二天天庭又來圍剿,六個兄弟又瞬間失蹤。仿佛從來不認識孫悟空這個人,遠遠地看著:他是誰啊,攤上什麼事兒了?怎麼這麼多天將來收拾他?
自從被壓五行山下就更是世態炎涼,長達五百年間,昔日的結拜兄弟一個都沒有出現過,哪怕是給他摘個桃子洗洗臉梳梳頭的都沒有。反而是三個陌生人來看過他。
這第一個來看望孫悟空的是個凡人,當時他還是小孩,看見猴王壓在山下不能動彈,就好心給他摘了個山桃解渴,日後他們在取經路上再次相見,當年的孩童已經長成九十多歲的老者。令人意外的是,孫悟空並沒有表示感恩,反而沒一點心胸跟人比歲數。你說你一個猴精,在誰面前裝老道呢?
第二個來看孫悟空的不是別人,正是南海觀音菩薩,當時菩薩正趕往大唐尋找取經人,途徑兩界山,回想行者先後的經歷和遭遇不禁感慨,現場還做了一首詩。「堪嘆妖猴不奉公,當年狂妄逞英雄。欺心攪亂蟠桃會,大膽私行兜率宮。十萬軍中無敵手,九重天上有威風。自遭我佛如來困,何日舒伸再顯功!」
孫悟空頓時很上火,五百多年都沒人來看我,好不容易來了一個,卻還有心情吟詩作對黑我?第八回「菩薩師徒們正說話間,早被那大聖在山下聽見了。他在石匣中高叫道:「我在此度日如年,更無一個相知的來看我一看。是誰在山上吟詩,揭我的短哩?」
先不說菩薩的詩怎麼樣,但是對著一個被壓了五百年的人當面作詩,這樣真的好嗎?菩薩的情商是不是掉線了?
第三個來看孫悟空的就是被佛道一致內定取經的唐三藏了。唐僧倒是厚道,看到孫悟空頭上長滿了草,還給他拔了幾根。十四回「只見行者頭上堆滿苔蘚,耳中長滿薜蘿。鬢邊已經看不到頭髮,而是一叢青草。眉毛上都是土,鼻凹的滿是泥,十分狼狽」。
花果山的猴子山險路遠,他們沒有辦法來看孫悟空是情有可原的,畢竟孫悟空走後先後受到周圍各個山洞的妖王欺負,就連民間的獵戶也找上門來,把它們當猴子耍,額不對,是當成無主的野猴子耍。本身就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自顧不暇。
可是作為六個曾經與孫悟空拜過把子的兄弟,個個都是族群中的大王,都有呼風喚雨的本領。尤其是大哥牛魔王,他的本事不在孫悟空之下,卻不顧情誼,裝沒信號聽不見,從此像是把孫悟空給忘了一樣,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想當初在水簾洞,眾兄弟是何等的豪言壯志,宣誓之聲猶在耳邊,此時此刻孫悟空就壓在山下,他們卻各自在洞外的廣場上吃著炸雞。
所以,人啊,哪怕是像孫悟空這樣的實力逆天的妖王,還是要多長點心,特別是在得意的時候,千萬別把自己太當回事,以為人家給你點個讚就是看得起你,說了兩句中聽的話就跟人拜把子。有沒有感情得通過時間的檢驗,那些虛情假意的人,無論如何聲嘶力竭歇斯底裡,最終很快就會消失在調轉船頭的倒邊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