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與牛魔王等七大聖,為何打不過十萬天兵?你看孫悟空說了啥
西遊釋疑第8期
上一期說到,觀音以慈悲為懷,在大鬧天宮中,為何卻要偷襲孫悟空?只因她要試探老君與孫悟空之間的關係,所以才假裝要殺孫悟空,其實是逼老君出手相助。
這一回咱們說說,孫悟空反天過程中的敗筆。七大聖聯手,為何不抵10萬天兵?
西遊記中,最強的妖怪集團是哪一個?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說,肯定是獅駝國。
沒錯,獅駝國是一個恐怖的妖怪王國。這裡不僅有大鵬、白象怪、青獅精三個妖王級別的人物,手下妖兵也有10萬多。而且獅駝國的國民全部都是妖怪,正如原著所說,「四門都是狼精靈。斑斕老虎為都管,白面雄彪作總兵。丫叉角鹿傳文引,伶俐狐狸當道行。千尺大蟒圍城走,萬丈長蛇佔路程。」
一句話,在獅駝國妖怪幹了所有人的工作。
但這只能代表妖怪的數量多。
我們知道,西遊記中的小妖很「廉價」,幾乎是每一個妖王出來振臂一呼,立即就會有很多妖怪趕來效命。而妖王一旦被孫悟空打死,全部小妖如鳥獸散,根本不值得一提。
其實,若是論妖王的質量,卻遠遠不及孫悟空自立為齊天大聖時代的花果山。
我們先看看七大聖的陣容: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禺狨王、美猴王。
七大聖中排名最靠後的妖王是孫悟空。
而就是孫悟空,憑藉著一隻金箍棒,在天庭中2進2出,攪得天庭不安,玉帝嚇得躲在龍椅後面,對著眾人大喊「快去請如來佛祖」。
老大牛魔王更是神威凜凜,在取經路上,牛魔王曾經與孫悟空和豬八戒大戰一天一夜。
牛魔王之強可見一斑!
其實,在花果山時代,7大聖的其它幾位,也各個英雄了得。
比如,這鵬魔王就疑似是金翅大鵬雕。為何說是疑似呢?大約有一半以上可能性推斷,他就是大鵬,但又有疑點,讓人不敢真正確定。
而獅駝王、獼猴王,也有很多人認為他們分別是青獅精和六耳獼猴。
顯然,七大聖的實力,與獅駝嶺三怪相比,要高出一個檔次。
看到這,我們會有這樣一個疑惑,獅駝國三妖統帥的獅駝國,天庭根本不敢圍剿。
為何花果山諸妖卻被天庭抓的抓、關的關,最終被全部剿滅呢?
要知道,以牛魔王的英勇,孫悟空的神威,再加上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等其他大聖的幫助,他們是有很大機率打敗10萬天兵天將的。
即使打不敗天兵天將,守住花果山應該問題不大!
可最終的結果卻是,花果山7大聖一觸即潰,被十萬天兵殺得滿地找牙!
我們先看一下西遊記原著。孫悟空取經途中再次回到花果山,只見「那山上花草俱無,煙霞盡絕;峰巖倒塌,林樹焦枯。峰頭巧石化為塵,澗底泉幹都是草。崖前土黑沒芝蘭,路畔泥紅藤薜攀。」
一句話,昔日的三島之來龍、十州之祖脈的花果山,已經被燒成一片窮山惡水。
七大聖為何慘敗?
一方面是因為天庭這次出動的陣容足夠強大。太上老君和觀音菩薩就站在南天門上觀戰,時不時地還扔下一個法寶來偷襲一下。
孫悟空就是被老君仍下來的金剛鐲打傷,然後被鎖住琵琶骨,生擒活捉後押往天庭。
在地面上,二郎神、李靖、哪吒等人層層推進,特別是二郎神他的變化術專門克制孫悟空,造成了7大聖的被動局面。
但天庭圍剿兵力的強大,只是外部因素,七大聖敗北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七大聖之間的內部傾軋。
其實,七大聖慘敗的真正原因是軍心動搖。而導致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孫悟空的一句話。
當時,託塔李天王率領天兵天將圍剿花果山,第一戰孫悟空獲勝,但是天庭卻成功攻破孫悟空的側翼,把七十二洞妖王與獨角鬼王全部抓去。
面對這個結果,你看孫悟空是什麼反應?
他笑著對著群猴說道:「勝負乃兵家之常。殺人一萬,自損三千。況捉了去的頭目乃是虎豹狼蟲、獾獐狐狢之類,我同類者未傷一個,何須煩惱?」
這段話前半部分沒有任何問題,確實是打仗就要死人。出現被抓的現象,完全在預期之內。
但是,孫悟空說的後半部分,卻讓他失去了軍心。
顯然,孫悟空將自己的手下分為三六九等,猴族是他的核心班底,而其它人,孫悟空根本不顧及他們的死活。
聽到孫悟空這個話,72洞的妖兵,還有人為孫悟空賣命麼?
更重要的是,按照孫悟空的這個標準,不止是72洞的妖兵,就是其他的6大聖,也不在孫悟空設定的「自己人」範疇。
這些人還會真心幫助孫悟空麼?
肯定不會!
所以,我們看到在西遊記原著中,二郎神再次來圍剿花果山。7大聖中只有孫悟空一個人在戰鬥。
不論是老君拿著金剛鐲砸孫悟空,還是哮天犬和二郎神一起擒拿孫悟空,沒有一個人對孫悟空施加援手。
猴兵猴將不施加援手,是他們的法力太弱、力有不及。而7大聖不出來相救,則是被孫悟空的話,狠狠地傷了心。
取經路上,孫悟空來到號山,見到紅孩兒,他一口一個大侄兒地叫著。可是,紅孩兒卻表示,他父親牛魔王一次都沒有跟他說過,自己有孫悟空這個叔叔!
為何是這個結果?有很大的原因都是,被孫悟空這個「非我族類」的話,在心靈上產生巨大的陰影。
7大聖之間心有耿介,孫悟空豈有不敗的道理?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
無論是花果山,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早就證明,真正能打敗自己的,不是外部的強敵,而是反目的兄弟!
西遊記中如此,歷史上如此,生活中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