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是立場的、利益的、好惡的,眾生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2020-12-17 求心內佛

葉子農把一堆豆子畫了一個圈,說:「這是個『場』的世界,有多少立場就有多少觀點、主義,眾生是立場的、利益的、好惡的,眾生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出離立場的觀點在立場的圈子裡是無法立足的,因為沒有『場』可以讓你立……」

布蘭迪點點頭,看著那堆豆子說:「是的,不管連出什麼都是真實的、有根據的。出離立場的觀點,無非是指公正、客觀,但是哪個立場不認為自己是公正、客觀的呢?那就不會有結論了,最多就是立場之間的交換看法。」

葉子農到衛生間摘下掛在牆上的鏡子,回來將鏡子豎在豆子旁邊,說:「它就是,它照到什麼是什麼,它沒立場,沒好惡。其實『客觀』也是一『場』,也未必是真相,客觀只表示沒有利害關係,不表示沒有好惡,也不表示有如實觀照的能力。」

布蘭迪質問道:「憑什麼你就是鏡子,別人就是立場?」

葉子農把鏡子放到一邊,說:「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是鏡子,因果律是鏡子,辨別、證明的邏輯和實踐是鏡子。其實真理也不『是』,『是』的就不叫真理了,叫定律。出離立場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是不被立場接受的,沒受眾就沒錢賺,這就是硬道理。這種禿頭上的蝨子明擺的事,瞄一眼心裡有個數就行了。」

回到辦公室,他也用水杯搖豆子,搖均勻了倒在辦公桌上,靜靜地看這堆豆子。起初他是坐在椅子上看,後來又站起身換著角度看,一邊看一邊沉思,偶爾還會抽上一支煙。同樣是看豆子,葉子農看的是:出離立場的觀點在「場」的圈裡無「場」可立。

無論有多少變數,有一條是不可改變了:葉子農再想過「沒人在意你是誰」的日子是不可能了,他將成為「知名」人物,必須選擇,必須表態。

既然出離立場的觀點在場的圈裡無場可立,那麼奧布萊恩要做的,就是將葉子農一把扔進「場」的圈子。

他要給葉子農設一個陷阱。

奧布萊恩隨手撿了一根幹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圓圈,在圓圈的邊上畫了一條線,用樹枝比劃著說:「這是一個界,過了這個界就是立場的圈子。

我同意葉子農的觀點,眾生是立場的、利益的、好惡的,眾生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出離立場的觀點在立場的圈裡是沒地方立足的。

這個事件將把他推到立場的圈裡,讓他必須出名,必須表態。當名利對他不起作用的時候,說明一定還有比名利對他更重要的東西,就是自由。

不同的人,價值觀是不一樣的,沒人在意,就是他的自由。他很明白,眾生的口水天生就是用來淹死人的。那就讓我們看看吧,那時候支配他的是真理?」

相關焦點

  • 《天道》:眾生的意志能體現什麼?體現的是他的好惡和認知能力
    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所以最終造就凡是符合自己的好惡和認知能力的就贊成,反之就反對。可人的意志並不決定規律的形態。人的意志如果決定了規律的發展,那麼人可以通過想,去完成所有想完成的事情。03弱勢的得救之道也有也沒有眾生的好惡取捨,造就了自己的人生種種處境
  • 無明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所以你才有價值。覺悟天道,是名開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雙天眼。一雙剝離了政治、文化、傳統、道德、宗教之分別的眼睛,然後再如實觀照政治、文化、傳統,把被文化、道德顛倒的真理、真相顛倒過來。這就是錢,就是名利、成就、價值,隨便你能說的什麼。
  • 佛教:念咒語的時候如何觀想才能夠利益眾生?
    許多不懂佛法的信眾對咒語的真實利益不明就裡,甚至因為缺乏智慧而將其視為一種迷信,覺得咒語就是能夠得到佛菩薩感應的一種神秘力量。小編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任何事,如果你執著於從中獲利,那就走偏了。念咒語的真實作用是讓我們眾生能夠發心,發什麼心?發大菩提心、大悲心、清淨心。
  • 什麼是眾生
    眾生是不是我們日常所理解的人類呀 動物啊這些呢?可不是這麼簡單哦,佛陀在《金剛經》裡說的很清楚 一切眾生之類包括哪些呢 ?我們熟悉的夢境裡的人和物,還有山神,樹神,天人、地獄中眾生、餓鬼等等,都屬由業力而生的,稱之為化生。那麼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些又是什麼眾生呢?
  • 《金剛經》啟示錄:眾生能被度盡嗎?
    因為大家都執著於一個「我」在內,什麼事情都是從「我」的立場和角度去看問題,認為以我的微末之身和微薄之力,在大眾中間,已經是如滄海一粟式存在,如果再去和所有有情眾生一比較,就更是毫不足道的微塵了。佛祖說凡是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像卵生、胎生……等,我都使他們滅度而入無餘涅槃的境界。佛祖是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他老人家所說的任何話語都是真實不虛的存在,絕對不會說一些不能實現的話語來欺誑世人。
  • 詩詞|人生的三重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電影《一代宗師》裡宮二小姐說過:「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其實何止習武之人要經歷這三重境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大致如此。佛說,眾生皆苦。在這紛雜的塵世裡,我們如何才能洗去所有的沉迷,獲得解脫,讓人生輕盈呢?
  • 閻浮提眾生的業感差別
    身業三種:若遇殺生者,就跟他說會得宿殃短命報。由於你終止了眾生的壽命,你的壽命也不會長。若遇竊盜者,偷盜他人財物的人,就說他這種行為會導致貧窮苦楚報。你偷人家東西讓人家貧窮,反彈過來你自己就會窮愁潦倒。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邪淫者下輩子會變成鴿子、孔雀、鴛鴦等淫鳥。
  • 什麼是恆順眾生?很多人錯解了恆順眾生
    你若是順著眾生就不能成佛,你若是想成佛就不能順眾生。  普賢菩薩為什麼又要恆順眾生呢?就是要從逆流中,把眾生順過來,把他們從逆流裡邊救出來,所謂「逆凡夫六塵流,入聖人法性流」,這是恆順眾生。  要不然,你順著眾生,他歡喜造業,難道你這個菩薩也要跟著造罪嗎?  眾生有一種迷惑,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果報。你也跟著眾生去起惑、造業、受果報?
  • 何謂六道眾生?它們在哪?
    眾所周知,有情世界六道眾生: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前三者稱「三惡道」,後三者稱「三善塗」。可是,六道各代表什麼寓意?它們在娑婆世界的具體位置在哪?它是由南瞻部洲眾生惡業所致。地獄極熱極寒,有八熱地獄與八寒地獄。這是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故而也是佛法到不了的遠方。尤其是最底層的阿鼻地獄,是個求出無期的「黑洞」刑場。二、餓鬼道,王舍城下五百由旬,其城曰「黃白」,其鬼王即閻羅。其中有四類,1.外障,聞不到氣味,聽不到聲音。2.內障,喉嚨太小,有東西吃不下。
  • 慈誠羅珠堪布:眾生最大的盲點,是不認識自己的心
    我們的眼界不斷在提高,弄懂了很多東西,譬如,小到顆粒微塵,大到整個銀河系,但是唯一的我們不懂的是什麼呢?不懂自己,不懂自己心得本性!這就是我們的盲點,也就是我們的所有的問題的根源。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裡面講:「眾生識心自度,佛不能度眾生」。什麼意思呢?識,就是認識自己的心。
  • 恆順眾生與爛好人的區別
    所謂恆順眾生,是要順著眾生的善處,而不是順著眾生的惡處,這很重要,比如不順從眾生的煩惱,當別人生起嗔心的時候,不要跟著對方的情緒走,而是要生起慈悲心,並且讓對方感受到,進而安撫對方,讓他在心中種下善的習氣種子。一般來說,眾生的本質都是善良的,這是我們應該隨順的,然而,對於眾生的過患、煩惱或是惡處,不僅要避免自己被影響,而且更要以積極的心態去幫助別人。
  • 生活中的恆順眾生
    相反,如果不隨順眾生,在語言、服飾等生活方式上,與環境格格不入,那就不能和大眾相融,別人和你接觸,也會覺得很不融洽、很麻煩,即使做一件小事也不願意與你合作。所以,隨順眾生是菩薩攝受眾生、接引眾生不可缺少的修行,而且能很好地隨順眾生,正是消除執著的善巧方便。隨順眾生,處處替別人著想,處處護持別人的心,這樣就能善巧地攝引人心。成辦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事業,人心是最關鍵的因素。
  • 有情皆苦,利樂眾生,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而佛教的有情,則說的是自然現象中,像我們這些有生命的人與動物,有靈性,有思想的東西,統稱為有情,分而言之,則認為宇宙之中一切有情識或者有情慾的眾生,稱為有情。網圖認為當我們的生命還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時,就必然會有成、住、敗、空四個階段,而每個階段所帶來的都將是無盡的痛苦,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都必然會遭受到不可預知而且不固定的變化,按照這種智慧,我們就可以看到,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不會壞的
  • letme為什麼叫眾生平等上單 讓帝眾生平等是什麼意思
    鬥玩網(d.chinaz.com)原創:RNG的上單選手letme在2018MSI季中冠軍賽過後就有了一個稱呼叫眾生平等型上單,那麼letme為什麼叫眾生平等上單?讓帝眾生平等是什麼意思?一起來看看吧。
  • 佛只渡有緣人?佛說:眾生皆有緣!
    一切緣業所轉,故佛隨緣說法,只度有緣人;可佛又說自己以度化眾生為己任。到底佛度有緣人,亦或佛度所有人?這個問題不只困擾諸多弘法志士,早在佛陀時代,比丘僧眾中便有這樣的疑問。在他眼裡,優填王只是個不持戒律,不信佛法,只知道以強權謀一己私利的世俗帝王。他覺得優填王沒有佛緣,縱說妙法無異對牛彈琴,所以神足比丘不願為優填王說法。優填王見此比丘沒有動靜,又說:「趕緊給我說法。」比丘僧依舊沉默。優填王怒了,便威脅道:「你若好好給我說法,我會供養你,讓你這輩子衣食無憂;如若不然,我會讓你腦袋搬家!」
  • 用慈悲之心,不再有怨恨,做一切利益眾生之事,行一切功德之舉
    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每個人都需要懺悔,懺悔以往的過錯,懺悔今日的過錯,懺悔前世今生的過錯,懺悔累生累世的業障。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口業、生氣、嫉妒等等,這些令你靜不下心來的事情,說明你的修為還是不夠,需要更進一步的修行。
  • 都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而不想關心真相是什麼?
    其實大家或多或少可能都有這樣的慣性思維,就是「更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反而不願意去挖掘真相到底是什麼。比如榮放的麋鹿測試,大家都看到它的成績偏低,但不願意再多思考一步,這個測試說明什麼?影響不影響日常駕駛?
  • 福報是從眾生身上得來的
    我很窮,根本沒東西布施,你就布施微笑吧!見了人很好地打個招呼,微笑一下。這也是布施,到公共汽車上給人讓個座,也是布施。所以,布施不一定非得有錢,有權。而是隨力隨份地來行布施,這就是在積聚我們的福報。在實際修行當中慢慢就會懂了。有人會想,那佛不是傻瓜嗎?每天去給別人奉獻。實際上,世間人不懂,每個人、每個家庭,福報、學問都不同,要知道福報是從哪裡得來,是從眾生身上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