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春節假期就過去惹,捨不得啊捨不得~~
今年是豬年,喜慶福氣的豬寶寶,真是一種惹人愛的動物形象。然鵝讓人遺憾的是,過去這個新春假期的銀幕上,只有來自英國的小豬佩奇作生肖代表,電影評分還是慘不忍睹的4.2!
點開評論區,滿滿都是家長們的悲憤:開開心心帶著孩子們去看個動畫片,結果發現是真人歌舞穿插動畫,佩奇總共出現了大概20多分鐘吧,然後少得可憐的動畫部分也不是新的,是電視上演過的!
滿屏吐槽聲中,八八看到有人幽幽地說了句:還是麥兜那個孩子有良心,本命年也不出來撈錢。
忍不住笑噴惹~~哎呀呀,可愛的麥兜兜真是好久不見,連本命年也不粗來惹,真的好想念!
從麥兜動漫連載到01年第一部動畫電影上映,再到09年麥兜響噹噹登陸內地影院,麥兜系列憑藉簡單的情節,治癒、溫馨的氛圍,讓無數觀眾為之感動,豆瓣評分曾多年穩定在8分上下。
可以說,這隻小豬和魚丸粗面、紙包雞陪伴了很多人走過青春歲月。
上一部麥兜系列電影於三年前上映,票房口碑雙雙失利。
在那之後,來自英國的佩奇火速躥紅成了豬屆一姐,以至於電影公司開拍豬年賀歲片時,只想到她。
產自中國香港地區的小豬麥兜,卻變成了過氣一哥,豆瓣評分也停留在《飯寶奇兵》的6.2分上。
要為麥兜說句公道話:雖然這隻小豬長得不帥又貪吃,但拍的並不是撈錢電影。只是當小人物麥兜變成了拯救世界的大英雄,「香港製造」也已然物是人非。
但很多人依然記得,他曾經帶給我們的滿滿感動。
——我是成人童話的分割線——
麥兜是謝立文和麥家碧夫婦創造出的動畫人物。最開始,謝立文的故事主角是個小男孩,麥兜只是男孩的玩伴。
寫著寫著,夫婦倆發現自己更喜歡這隻小豬,巧的是它在讀者那裡人氣也很旺,於是他們索性讓小豬當主角,開始了麥兜故事的連載。
等等,怎麼聽起來這麼像「陪朋友面試結果自己被選中」的故事??
麥兜小朋友呢,是個長得不帥、頭腦也不太靈光、愛吃雞腿的粉色小豬。
它和媽媽麥太擠在狹小的香港大角咀公屋裡,上著教學內容亂七八糟而且快要交不起租的春田花花幼稚園。
它經常會冒出很多讓人捧腹的無釐頭語錄,比如麥兜問好朋友阿may:是我懶還是屁股懶呢?當然是你比屁股懶啦!屁股還知道要拉屎~~
木有魚丸,木有粗面~~
我有膽固醇、我嘴巴長瘡、我有拜拜肉~~
雖然資質平平,經常有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兒發生在它身上,但麥兜是個單純善良的孩子。
小朋友們都怕去參加武林大會,紛紛離開道長,麥兜因為剛被道長揍了屁股,偷偷出走下山要打電話給媽媽,聽了道姐說完道長的故事,背著行囊回到道長身邊跟他並肩作戰;
阿may送的橡皮視若珍寶,一直捨不得用;
夜深在燈下笨笨地背單詞,發誓如果媽媽高興,以後就再也不吃自己最喜歡吃的雞;
它和媽媽的感情也感動過很多人:麥太送麥兜去學搶包山,她給奧組委寫信,希望搶包山能成為奧運會項目,麥兜的才幹能讓世界看到。
麥兜說,我去搶包山,不是為了姍姍,也不是為了得到世界冠軍,是因為我愛我媽媽;
麥太每次生病都輕描淡寫地告訴麥兜,媽媽參加了太空計劃,要去做太空人了。
麥兜跟媽媽說,「不如我不讀書了,我不讀書就可以陪你到處走,不會沒人陪你去裝窮,又要你一個人上太空。」
麥兜夢想著去椰林樹影、水清沙白的馬爾地夫,錢不夠的麥太為了不讓麥兜失望,把海洋公園「改裝」成馬爾地夫的樣子,準備食物模擬飛機上的機餐,還自己帶了一條冷凍魚讓麥兜抓。
「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也會信你。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也會愛你。我愛你愛到心肝裡,我信你信到腳趾頭。」
麥兜和麥太就像香港市井生活的一個縮影,雖然麥兜傻裡傻氣,雖然麥太在外面其實也不是一頭成功的母豬,但麥太對麥兜的母愛卻是真實而偉大的。
而麥兜故事也不僅僅是無釐頭的搞笑溫情動畫,它的背後潛藏著成人世界的真實。
即使是回頭跟道長並肩作戰,也沒有出現電影裡常見的小人物得真傳改變命運的情節,麥兜在武林大會上依然結結實實地被揍了一頓;
而長大的他既沒有變成梁朝偉,也沒有當上成功人士,笨笨的麥兜在硬邦邦的世界裡處處碰壁。他會失望失敗,但無論今天有多挫折,他依然在努力生活著。
正如影片中說到的,麥兜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
麥兜就像無數個平凡的我們,從閃著七彩光芒的童年跌跌撞撞來到殘酷的成人世界,讓觀眾感受到生活的殘酷的同時,又讓人在殘酷中發現溫情。
——我是從輝煌到衰落的分割線——
和電影中麥兜和麥太的故事總是帶著些殘酷的色彩不同,生活中麥爸和麥媽的故事就要平淡許多,但相同的是,漫畫和現實都帶著同樣溫情的底色。
「麥爸」謝立文畢業於雪梨大學,回香港後在一家出版社就職。謝立文第一次見到麥家碧時,她還是一個來出版社應聘實習的大學生。
麥家碧畢業後開始在香港藝術中心坐平面設計師,需要一位經紀人和漫畫腳本師,這時的麥家碧想到了謝立文,兩人也從此開始了長達「半生」的合作。
剛開始創作麥兜和麥嘜這對小豬時,兩人的合作其實並不算順利。謝立文寫好腳本後,麥家碧卻遲遲找不到靈感動筆作畫。
但正是在這樣「好事多磨」的過程中,謝立文慢慢發現麥家碧的心裡只有漫畫這一個簡單的世界,他也逐漸開始適應麥家碧的工作模式,每次都提前制定好兩人的工作計劃。
慢慢地,兩人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終於有一天,謝立文在工作間隙對麥家碧說:為了我們的麥兜,要不我們談戀愛吧?
一臉茫然的麥家碧發了半天呆,才說出一個「好」字,「奉子成婚」的兩人終於把關係從工作延伸到生活裡啦。
和生活中麥爸麥媽不斷升溫的感情相似,麥兜系列在開始連載後,也不斷在香港漫畫市場受到喜愛和肯定,從90年代一路火到新千年,還將麥兜從漫畫領域拓展到了電影領域。
2001年,首次登上大銀幕的麥兜和麥太不僅在票房成績上打敗了來勢洶洶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以及《千與千尋》,還一舉拿下了第二年金馬獎的最佳動畫長片獎,可謂風光無兩。
其實在「麥兜」這隻小豬橫空出世以前,香港的漫畫文化已經衰落了很多年了。
《小流氓》、《古惑仔》、《小吧女》這樣帶著大量暴力和色情色彩的作品僅僅能在小眾範圍內獲得一定的關注,八九十年代以後日本漫畫文化的強勢入侵更是加劇了漫畫產業的衰落。
這也難怪,當麥兜這隻看似平凡,實則蘊含著香港深厚市井文化的小豬出現在大家視野裡時,會受到如此多的喜愛和追捧了。
謝立文曾經在採訪中說過,創作麥兜的原因之一就是想寫一個生活中常常能見到的「中國人」,而不是像其他漫畫一樣去模仿其他國家的文化。
麥兜出生在香港的「貧民窟」,讀的也是香港最差的春天花花幼稚園,既不聰明也不靚仔,性格更是糊糊塗塗、庸庸碌碌。
這樣的形象讓很多草根階級有極強的代入感,這種毫無目標,每天得過且過的「樂觀」更是當時香港年輕人的寫照(希望下圖不要成為春節期間大家的寫照啊!)。
而麥太身上的拼搏感則是香港人性格裡的另一面,不論處境如何,都要努力滿足兒子的需要和夢想。
雖然麥爸麥媽努力地想用一種幽默、戲謔的方式來淡化麥太這個角色本身的「狠勁」,但八八在看電影的過程中,還是常常因為這個寫實的「媽媽」而溼了眼眶。
而麥太的拼搏與努力,更是為這個內核有點喪的故事帶來了一些「相信」的力量。
這種另類的「現實主義」在華語動畫界受到了很多肯定與鼓勵,《麥兜故事》、《麥兜菠蘿油王子》、《麥兜我和我媽媽》三部電影都收穫了金馬獎的認可,在內地上映後的票房,在動畫片也中算相當喜人。
可惜到了2016年,情況卻悄悄地發生了一些變化,當年推出的《麥兜·飯寶奇兵》原本雄心勃勃要豪取三億票房,最後卻只有不到1900萬慘澹收場。
豆瓣評分和前作相比更是一落千丈(註:表格中的《春田花花同學會》是一部真人電影,算不上麥兜系列的「嫡系」影片)。
和麥兜經典的市民故事不同,《麥兜·飯寶奇兵》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超級英雄大片」,講述了麥兜拯救地球的故事。
光是看這個故事簡介八八就已經一頭霧水了,啥,超級英雄?這還是大家熟悉的那隻打不死的小豬仔嗎?
八八之前也說過了,麥兜系列之所以爆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平凡的loser的故事。
就像《麥兜故事》裡的經典臺詞說的一樣:
「拿著包子,我忽然明白,原來有些東西,沒有就是沒有,不行就是不行,沒有魚丸,沒有粗面……拿著包子,我忽然想到,長大了,到我該面對這硬繃繃,未必可以做夢、未必那麼好笑的世界的時候, 我會怎樣呢?」
當新的故事走向另一端,不再為普通人代言的時候,麥兜也就喪失了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特點。
當然這部口碑flop之作還有不少值得吐槽的點,比如電影裡這個露著奶頭的屁屁怪反派也太醜了吧。
還時不時有很汙的動作出現。
而且一向走幼齒風的麥兜實在是承受不住需要特效的大場面,看起來真的很像在過家家。
《麥兜·飯寶奇兵》票房口碑雙雙flop當然有這部電影本身質量的問題,但仔細看看便會發現,從第一部在內地上映的《麥兜響噹噹》收穫了極好的票房口碑之後,麥兜系列其實一直都在走下坡路。
思考其原因的時候,八八發現這竟然要回到上文那個讓大家都覺得很甜蜜的愛情故事去尋找。
在2015年《麥兜我和我媽媽》獲得金馬獎的時候,電影的出品人,香港新華集團的主席蔡冠深就表示希望以後可以讓麥兜的故事發生在內地。
可是麥家碧在採訪中卻提到,自己和先生其實都是很自閉的香港人,生活範圍很窄,和世界的接觸僅僅是偶爾出去旅行。
在八八看來,雙方的說法其實都各有一些道理,出品人從宏觀的角度考慮,指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麥兜這個IP如果想要走得更遠更長久,就必須擁抱比香港更大的內地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
但麥家碧的回答也非常有自知之明,「香港市井文化」雖然小眾,但卻是麥兜身上的鮮明獨特之處以及它深受喜愛的優點。
假如麥兜能很好地融入內地文化當然很理想,但如果創作者本身對於內地文化沒有足夠的了解和感悟,貿然為融合而融合,反而容易變得不倫不類,失去自身特色。
其實2009年的《麥兜響噹噹》就已經把故事搬到了內地的三峽和武當山。
然而很多觀眾卻覺得這個故事有些「水土不服」,像一鍋失去重點的「大雜燴」。
除了讓麥兜走出香港,投資方也一直在push它往「更大」、「更緊跟潮流」的方向發展……
08年好萊塢的《功夫熊貓》大賣後,09年麥兜就跟著也耍起了功夫;這幾年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霸屏,16年的《飯寶奇兵》就讓麥兜也去拯救了一次地球。
可是在這樣不斷的嘗試和創新中,這次小豬卻漸漸迷失了方向。
現在回看,相比後起之秀豬屆一姐佩奇的首個銀幕秀,麥兜系列即使評分最低的那部,也還是更有誠意滴。這就讓人更想念這只可愛的小豬嘜了。
麥兜電影走下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投資方不滿足於它的「小」,總想將它改造成商業大片類型,才能賺大錢,卻讓它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味道。
其實「小」並不是不能賺大錢。當紅一姐佩奇,就跟麥兜一樣是二維動畫,講述的也都是一些圍繞家庭和朋友的小事,她剛出道時也因此被很多公司嫌棄不肯投資,包括BBC。
事實證明,他們都看走眼了。
相比麥兜只選擇了電影這種單一發展方式,佩奇更為靈活多元,她先是靠著面向學前兒童的電視動畫走進千家萬戶,又緊跟社交媒體時代潮流,抖音微信微博四處開花,變成了跨越年齡層的爆款。
即使沒看過這部動畫片的,也一定用過佩奇表情包,會哼一句: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
雖然她的電影首秀讓人失望,但電視動畫確實是質量保證,更因為這種全面開花式的發展,從玩具書籍各類衍生品、甚至即將打造的主題公園,她早已具備印鈔機般的商業價值。
萬一她以後還走撈錢電影這條歪路,只會自毀招牌;但假如想改正好好做電影,因為姐夠紅夠有錢,也會更有重頭再來的資本,不會因為一次票房失利,就默默消失。
不造佩奇的例子,能否讓麥兜得到一些啟發呢?
與其受制於電影投資方的急功近利,違背本性做大做強,不如更靈活地多元化發展。在這個多媒體時代,走紅的道路真的不止一條啊。
香港市井接地氣的文化縱然為麥兜提供了一定的生命力,但要真正讓一個ip長盛不衰,還是需要創作者不斷開闊眼界、拓展思路呀~八八也和大部分觀眾一樣,希望看到麥兜和麥太發展出新故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