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13: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充分發揮人才資源開發在文藝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梳理和整合松江的藝術資源,松江區文化館於2020年初開始籌備建立松江區文學藝術人才庫,使得中青年優秀文藝人才成為松江文藝事業繁榮和發展的領軍人物,為「人文松江」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本期推出優秀青年藝術家王輝,他從四年前來到這裡,便留下了對泗涇的眷戀,一起來看下他筆下的泗涇古鎮吧~
王輝,筆名善見,1977年出生於山西,現居松江。上海新藝聯協會會員、海上水墨畫青年部理事、山西省中國畫學會會員、山西省工筆畫學會理事、山西省平面設計協會理事、上海松江美協會員、太原美協主席團成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客座講師。
泗涇,望文生意,四條河涇交匯處。泗涇古鎮歷經千年,如一顆東方的珍珠鑲嵌在東海之濱的涇流中。
四年前我初來松江時,第一站造訪的就是泗涇古鎮,和其他逐漸商業化的江南古鎮不同,泗涇古鎮依然保留著恬靜古樸的原住民風貌,充滿生活的氣息。當時匆匆一遊,卻始終對那裡的老橋老樹小街小巷念念不忘。也曾經想過要在泗涇古鎮畫幾張寫生,但始終沒想好畫哪裡,怎麼畫。
眺望古鎮
古鎮大門
這些年,我在各種展覽上、雜誌上、報紙上也看到過少泗涇古鎮的寫生作品,有油畫、有水彩、有速寫,畫風迥異、各有千秋,看得越多,也就越不知道如何去描繪我眼裡的泗涇古鎮。
福連橋
古鎮一角
前段時間,在一名畫家前輩的指點下,我開始臨摹石濤的山水作品。在一筆一畫臨摹石濤作品的過程中,內心曾經的偏見和疑惑漸漸被打開了,原來的不喜歡只是看不懂、認知膚淺而已。石濤所畫的山水,筆法恣肆,離奇蒼古而又細秀妥帖。他善用墨法,枯溼濃淡兼施並用,尤其喜歡用溼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一定有它無法超越的理由,它是歷久彌新的,它也是生生不息的。
遠望
泗涇老街
聽說最近泗涇已經開始改造,心中有些失落,湧起一股很強烈的創作欲望。前些天我再赴泗涇古鎮,這一次特意拿了紙筆和顏料,想把看到的每一處「念念不忘」記錄下來。
昔日古鎮
鳥瞰泗涇
古鎮牌坊、安方塔、福連橋、馬相伯故居,甚至河邊老房斑駁的牆壁、小巷裡有些昏暗卻無限溫暖的橘色的燈光,都讓我心生柔軟。
老宅新貌
馬相伯故居
我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目之所及的河流都泛起了墨色,遠處粉牆黛瓦的輪廓也深深淺淺地流動了起來。這幾幅作品幾乎每一幅都是一氣呵成的,與其說是畫風景,不如說是畫情懷,記錄過往歲月,描繪心中旖旎。原來,只有最傳統的、經典的國畫線條,最濃鬱淋漓的墨色,才能配得上這千年的厚重歷史。
資料:泗涇鎮
原標題:《水墨版泗涇古鎮原來這麼美!只匆匆一遊,便讓這位年輕畫家念念不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