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在教育部等部門的倡導下,全國部分高校先後成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專門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為國家發展、科技創新源源不斷地輸送優秀人才。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總共有104個基地入選,所涉及18個基礎學科分別為:數學、物理、力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天文學、地理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心理學、基礎醫學、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以及歷史學。
其中與數學、物理和化學3個基礎學科相關的培養基地數量最多。其中數學拔尖人才培養基地有13個,物理拔尖人才培養基地有14個,化學拔尖人才培養基地有13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主流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名單中都有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這兩所國內頂尖高校的身影。
相信很多網友會存在這樣的疑問,那就是為什麼要重視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培養呢?讓大家都選擇熱門專業不就行了嗎?既好就業,薪資待遇也不差。但是大家要知道,雖然基礎學科研究不容易出成績,但是很多科研成果都離不開基礎學科的影子。而要想實現從本質上的創新,徹底解決一些卡脖子的技術攻關問題,基礎學科就顯得尤為重要。
就好比數學這門基礎學科,剛開始大家或許並不願意選擇這門專業,但是要知道數學與很多熱門專業都息息相關。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大數據、算法、人工智慧、建模等等,其本質都與數學密不可分。而很多深層次的問題,經過拆解分析之後,其實也就是數學問題。如何為這個數學問題提供一個最優解,便是突破瓶頸的關鍵。
其他基礎學科也是如此,從短期來看,似乎基礎學科並不是特別利於學生就業,尤其是只有本科學歷卻選擇基礎學科的學子們。但是從長遠來看,比如一直學習基礎學科,甚至攻讀了相關博士學位,那麼就業選擇以及薪資待遇並不差。
相信大家也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目前在國家發展過程以及企業發展過程中,仍有部分領域存在關鍵技術被其他國家掌握的尷尬局面。比如華為遭遇的晶片危機,比如美國不讓哈工大使用Matlab軟體等,這些問題之所以讓我們處境難堪,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沒有掌握到關鍵技術。而關鍵技術的突破並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相關專業人才持續不斷地為之努力,那麼相關的專業人才就不能斷層,不僅要培養相關專業人才,還應該加大培養力度,避免出現後繼無力的情況。
古人云,以人為鏡可以可以明得失,美國的一系列舉動讓我們認清了自己,與此同時也讓讓我們更加清楚自己的短板究竟在哪兒。發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現問題而不去解決問題。好在我們選擇直面問題,攻關突破,知恥而後勇。至於未來,我相信會一片光明。
下附完整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