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12本心理學的書,你會更愛你自己

2020-12-14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在中國,最常見、最可怕的應該就是那句「我都是為你好」以及「只要你覺得幸福,我可以接受」。

作者:木木(富書籤約作者)

這個時代在快速地奔跑,不乏勵志,當是卻缺乏慢下來讓我們看清自己的機會,當我們在匆匆忙忙往地前趕,找個時間,讓自己慢下來,擁抱我們內在的小孩,療愈我們內心的衝突。

在這裡,為大家推薦以下心理學書單,相信當你讀完這12本心理學書,你會更愛你自己。

這12本心理學書,我為大家分成四個維度,分別是:認識心理學、認識自我、療愈自我和提升自我。

01

在「認識心理學」這個維度為大家推薦兩本書: 《心理學與生活 》 和《對偽心理學說「不」》

《心理學與生活》

——【美】理察·格裡格 / 【美】 菲利普·津巴多

時常有人問我,什麼是心理學?心理雞湯、色彩星座、催眠讀心、潛能開發、成功學,這些東西是心理學嗎?

時常也有人問我,你是心理諮詢師,那你猜猜我在想啥?

呵呵,心理諮詢師真不關心你現在在想啥?這也不是心理諮詢研究的範疇。

不管我們學習哪一門學科知識,最好要先有一個基本的結構體系,這樣學習的內容才能容易建立圖式,進行內化。所以,我通常最先會推薦這本《心理學與生活》。

這本書非常經典,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用作教材,同時也是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如今已出版到第19版。

雖然是教材,但這本書寫作流暢、通俗易懂,很貼近生活,把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緊密聯繫,使它同樣也成為一般大眾了解心理學與自己的極好讀物。

看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中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02

《對偽心理學說"不" 》

——【加】基思斯坦諾維奇

心理學課老師往往都會提到艾賓浩斯那句著名的:「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卻只有短暫的歷史」。

說心理學古老,是因為自人類有了意識以來就從未停止對自身問題的探索,「心靈」是古老哲學永恆的研究命題。

說心理學年輕,是因為現代科學心理學從哲學中脫胎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至今不過短短的130年時間。

心理學是一門很容易讓人誤解的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它研究的是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有些還正好是大家都熟悉,而且經常關心的問題。

如果可能,我會推薦他們去看這本《對「偽心理學」說不》,首版於1983年,多年來一直被奉為心理學入門經典。

心理學這些年受到大眾極大的傳播與推廣,似乎全民都在學習心理學,但是經由大眾傳播的「心理學」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幻象。

當你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時不時地感嘆:原來如此

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星座測試、偶然性的幸運事件、從某種現象就迫不及待推出的結論……到底有多少的可信度,我想,你將會從中找到答案。

03

在「認識自我」這個維度,為大家推薦了四本書,分別是:《我們內心的衝突》《熱鍋上的家庭》《情感依附》和《情感暴力》,讀完這四本,你會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內在衝突以及親密關係中的各種問題有更充分的認識。

《我們內心的衝突》

——【美】卡倫·霍妮

你是真的喜歡某人,還是覺得應該喜歡他就自以為喜歡上了他?

看到親人離世,你是真的感到悲傷,抑或只是習慣性地表達哀悼?

你是真的希望成為某種人,還是僅僅因為這種人受人尊敬且收入豐厚?

幾乎我們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內心衝突,無論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它都是確鑿無疑地存在著。

有時,我們感到很不自由,可能和這種內心衝突有關。

比如,我們想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卻難以抵制本能欲望的貪婪;

又比如,我們明明很愛一個人,卻非要假裝很不在意他,或者使勁和他作對。

作為卡倫·霍妮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對現代人內心衝突的研究與分類,涵蓋了所有的人格類型,不管是哪個階層、年齡和職業的人,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重要的是,她不僅從心理學層面幫助你分析問題,讓你看清自己,還從心理治療的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辦法。

你有什麼樣的內心衝突,快來這本書裡尋找你自己的答案吧。

04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

——【美】奧古斯都·納皮爾 / 卡爾·惠特克

為什麼本該親密無間的家人之間會有種種矛盾?為什麼我們總是肆無忌憚地對最親的人惡言相向?為什麼我們總是要的太多而付出的太少?為什麼父母的婚姻對我們的家庭有如此大的影響?

與其步步退避、不知所措,還不如快翻開這本書,看權威心理治療師的分析解答。

這本書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對心理諮詢感興趣的讀者值得一讀,心理學類的書大多重理論,這本書卻有著非常強的故事性,讀起來像是一本小說。

作者為我們講述了布萊斯一家從四分五裂,到求助家庭治療師,最後在理解和傾聽中重建愛的信仰,重獲新生的過程。

藉由書中家庭所面臨的危機,作者帶我們揭開了家庭治療的面紗,讓大家看到心理諮詢的真正模樣,也向我們解釋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關係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等諸多問題。

如果你備受婚姻、孩子和自身問題的困擾,如果你在接受心理治療或覺得孤立無援、煩惱無處訴說,那這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個全新的、很有價值的參考。

05

《情感依附——為何家會影響我的一生》

——[美]亨利馬西 / [美]內森塞恩伯格

如果你想知道原生家庭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那一定不能錯過這邊書,這本書記錄了76個嬰兒從出生起到30歲的成長,考察了他們不同生活路徑的源頭,以及什麼對他們的影響最為深遠。

埃裡克森將一代代人形容成交錯的齒輪:父母的齒輪帶動孩子的,也會被孩子帶動,祖父母的齒輪也會被孫子女們帶動,幸福的人生究竟受到了多少家庭的影響?

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評價這本書:「可以讓你此後的三十年善待自己,也可以讓你的孩子善待你和他自己」。

究竟什麼才是影響兒童成長並走向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請關注這本書為您帶來的解讀。

06

《情感暴力:你會和親近的人相互傷害嗎?》

——【日】加藤諦三

生活中,你往往會聽到這樣的話:

考這麼多分,還不如去死。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呢!你就是個吃軟飯的。

奇怪的是,這些如刀子一般鋒利的話,往往出自父母、夫妻、戀人、朋友等親近之人之口,它們像無形的殺手一樣傷人至深。

為什麼這些人會不自覺地「殺親」?為什麼原本的愛和友好卻以傷害的面目呈現?

加藤諦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在市面上的心理學著作中,來自亞洲的著作並不多,這本書是我看過的寫得比較好的一本,文字細膩,感情充分。

那些不為人覺察的話語背後,竟然有我們之前從來未曾去考慮過的情感上的施壓,在這本書裡,作者叫它為——情感暴力

在中國,最常見、最可怕的應該就是那句「我都是為你好」以及「只要你覺得幸福,我可以接受」。

在這本書裡,作者對這種看不見的暴力進行深度揭示。作者利用他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問題諮詢經驗,結合具體的案例。

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徵和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進而提出了實際的解決辦法,最終幫助我們擺脫看不見的暴力的束縛,更好地愛和被愛。

「別傻了,放下吧。」

「別想了,看開點。」

傷心欲絕的時候,身邊的朋友對你說的最多的話,恐怕就是這兩句。

可是道理都懂,卻依然還是放不下,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自我認識和療愈的力量。

07

在「療愈自我」這個維度,我為大家推薦四本書,分別是《反焦慮思維》《這不是你的錯》《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以及《自卑與超越》。

《反焦慮思維》

——作者: [美] 羅爾·克肖 / [美] 比爾·韋德

這是個充滿了焦慮的時代,我們面對這各種各樣的焦慮:中年焦慮、升學焦慮、知識焦慮……

經常覺得壓力山大,發愁事情永遠沒完沒了?

想事情總是先想到消極的一面,每天負能量滿滿?

一遇大場面,就習慣性焦慮、不安?

凡事思慮過重,想太多,愁太甚,永遠處在焦慮狀態?

本書就是一本寫給這些動不動就焦慮起來的人的實用指南,案例+方法+步驟全方位助你擺脫焦慮魔咒,重獲安全、自控、自在的生活。

每一個焦慮者的內心都有一個很厲害的人。

逃離焦慮的魔爪,你一定能獲得更加自由成功的人生。

08

《這不是你的錯—如何治癒童年創傷》

——【美】如何治癒童年創傷貝弗莉·恩格爾

沒有盡善盡美的童年,只有戰勝陰影的自己。

遭受過童年創傷的人,在成年後會面臨諸多問題的困擾,如過度的自我批評、忽視自己的需求、賭博、酗酒、吸毒、性行為不檢點、人際關係混亂、做出危及自己及他人生命的行為等。

其實,這都是羞恥感在作祟。

羞恥感是個體在遭到虐待後產生的一種自然反應,並且是各種虐待的核心,它深深貫穿於受害者的觀念和行為中。

這不是你的錯》深入探究了因童年創傷引發的羞恥感的具體表現形式及其對受害者造成的影響,在理論和實踐的支持下,一直致力於治療童年創傷受害者的貝弗莉恩格爾創設了同情自愈項目。

這個項目結合了有關自我同情、同情心和羞恥感的開創性研究,其特定的流程和專門的訓練可以讓童年創傷的受害者減輕或消除自身的羞恥感,不再沉淪於過往。

這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自愈手冊,如果你正遭受因童年創傷引發的羞恥感的折磨,本書將帶你踏上逐步克服羞恥感的旅程,教你用一雙不同的眼睛看世界。

09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KonwYourself 主創們

這兩年,「原生家庭」這個詞似乎很火熱。

好像只要有了焦慮、抑鬱、不安定,或者處理不好親密關係。

從網上隨便找出一篇診斷的文章,裡面就會告訴你:都是你原生家庭出了問題。

然而,一切,真的都是童年的錯嗎?

這本書雖然不是出於心理學大師之手,但是依然值得推薦。

這本書的創作成員來自海內外名校、臨床心理、社工,他們有精神衛生專業背景、以及國內知名媒體經驗,由於不同的從業背景,為我們帶來更多的視角。

這本書很大的特別是接地氣,從書中淺顯的、生活化的話題中能看到自己的種種,也能跟著作者看到出口,書中不乏專業知識,但是字裡行間同樣能體會到溫柔的指引。它並不像學者一樣深究,而是與普通人密切相關的生活進行緊密連結。

主創們用一篇篇小短文,同你探討原生家庭、親密關係、心理困境,以及完美主義、自卑情結、性格內向、反彈式關係、恐婚等現象。

直面真實,是改變的第一步。看清它們,接納自己,再大步向前。

10

《自卑與超越》

——【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

他在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寫出了《自卑與超越》一書,這本書被譽為可以讓聰明人讀懂自己和這個世界的經典著作。

自卑普遍存在,自卑是力量所在。

阿德勒認為,人類生而自卑。自卑和自卑的補償性是人類個體和整個文明的動力源,主宰著人類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愛情、工作及夢境中的各種表現。

人可以超越自卑,創造另一個自我:超越了當下的自我之後,會產生新的自卑,因為不滿足來自於人類靈魂深處。

由於身體缺陷、驕縱、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毀一個人,使人或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異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那麼,一個人應該如何超越自卑?在這本書裡,阿德勒從教育者和治療者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的。

他認為自卑是有希望被糾正的,簡而言之,人們需要判斷哪些行為其實是自卑的表現,患者的潛在願望是什麼,患者的哪些早期經驗造成了現在的錯誤反應模式,然後向患者指出錯誤所在,鼓勵其建立正確的反饋模式。

11

在「提升自我」這個維度,我為大家推薦兩本書,分別是《自控力》和《終身學習》

《自控力》

——【美】凱利麥格尼格爾

我們有可能經常會羨慕我們身邊的某某朋友,三十多歲,有不錯的工作和不錯的家庭,更讓人羨慕的是,她還有時間堅持運動,保持著良好的身材;有時間看書、插花和烘焙,擁有良好的心境,與那些終日不修邊幅的油膩中年婦女形成了鮮明對比。

《自控力》的作者是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她是史丹福大學備受讚譽的心理學家,作為一名健康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管理壓力,並在生活中做出積極的改變。

自控的策略有助於人們抵制各種各樣的誘惑,比如來自巧克力、電子遊戲、購物和已婚同事的誘惑。

無數的人通過這本書實現了個人目標,比如身材管理、學習管理、跑馬拉松、開創事業、應對失業和應對家庭矛盾的壓力等等。

我個人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並沒覺得有什麼特殊之處,認為跟市面上一些勵志和心態調整的書一樣。但是,當慢慢地深入,興趣越來越高,書中的試驗設計都非常有創意,也非常有用。

這不是一本雞湯書,而是一本工具書,並且並不提倡自我克制,而是提倡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欲望,將其引導轉化成使自己專注於某些事情或者無視誘惑的動力。這點與我個人的理念不謀而合。

在去年一年裡,我深受這本書的啟發,將自己的空閒時間專注於寫作,將欲望轉化為動力,一年的時間發表文字30萬字,這樣的發表量,是在之前壓根就沒有想過的事情。

所以,你也可以從翻開這本書開始,去過上你早就想要過的那種生活。

12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美】 卡羅爾·德韋克

誇孩子「你好聰明」還是「你真用功」更有意義?

如果一段感情需要努力經營,意味著我們註定不適合在一起?

一位天才老闆帶領一群天才員工,就一定能締造卓越?

思維模式的不同影響著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你有充分的機會與可能扭轉自己的思維模式,改變前進的方向。

《終身成長》坐鎮美國亞馬遜心理類暢銷榜10年,累計印量180萬冊,2017年9月,作者卡羅爾·德韋克以對「成長型思維」的突破性研究,榮獲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一丹獎」。

比爾·蓋茨撰文推薦:我愛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是,它不僅提供了理論,還闡述了方法。德韋克幫助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轉變成為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的方法表明,僅僅對成長型思維模式進行一番深入探索,你就能將自己的思維和生活徹底改變。

這本書的核心就是在傳遞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

沒有哪個父母會想:「我今天能做點什麼來害我的孩子呢,破壞他的努力,讓他變得不愛學習,阻礙他取得成就?」

他們會想:「我願意為了孩子的成功做任何事情,付出所有。」但他們做的很多事情最終都事與願違。他們認為有幫助的評價、訓誡以及激勵孩子的技巧,經常會傳遞錯誤的信息。

事實上,人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個行動都會傳遞出一條信息。

這些信息告訴孩子們,如何看待自己,這條信息可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

你的能力永遠不會變,而我正在對你的能力進行評判。

也可能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

你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我對你的成長很感興趣。

你為什麼那麼「喪」,卻始終無力改變?翻開這本書,一個簡單的觀點,將會解釋很多人的困境。

以上的12本書,您對哪一本書感興趣呢?哪一本書最能撩起您想要去讀的欲望呢?

之後我會對上述書單裡的書,進行一一拆解,帶領大家一起讀。

您可以在留言區裡寫下您最想讀的那本書的名字,我將會優先選擇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木木,富書籤約作者。職場媽媽,心理諮詢師,教育學及心理學的終身實踐者,用最理性的思考,寫最走心的文章,療愈最衝突的內心。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相關焦點

  • 三本小書,帶你走進心理學的殿堂
    作為一名熱愛心理學的心理學本專業學生,在這裡給各位對心理學感興趣的童鞋推薦幾本簡單易懂、輕鬆有趣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入門的書籍我一般不建議讀教科書,厚厚的一大本,很難堅持讀下去的,即使我很喜歡心理學,我的教材至今還沒有完整地讀完過。如果非要讀的話,建議閱讀國外的教材,國內的教材實在太過枯燥乏味了。入門書籍貴精而不貴多,推薦太多了反而讓人壓力太大,無所適從。
  • 這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重新認識你自己
    亞隆寫過很多書,而這本《直視驕陽》,講的是一個我們都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死亡。對於所有人來說,死亡是永恆的終點,它就像一輪驕陽,灼燒著我們,也滋養著我們,可是沒有人能夠毫無芥蒂地直視它。亞隆的這本裡,就用了23個真實的案例來為我們揭開死亡的面紗,跟著他的描述,也許我們可以能夠一窺死亡的真正模樣,並找到真正的自己,正如亞隆在書中所說:「唯有面對死亡之時,一個人的自我才真正誕生。」「我很少考慮那些每天發生的瑣碎小事,無論發生什麼我都能接受,因為我能夠緊緊抓住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放棄那些其實並不重要的。
  • 推薦3本心理學書籍+獻上搜書技巧:遇上對的書,愛上閱讀
    這本書,有趣。看完,你會對心理學發展歷程,有個大概的了解,作者的50個實驗是按時間順序排序的。讀完,你不僅對心理學有重要發現,一些實驗, 還將會提升你的思維,改變思維弱點。比如米爾格拉姆服從研究、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 書單 | 這五本心理學書籍,讓你重新認識你自己
    有些人在宗教中尋找答案,有些人會不斷嘗試各種新鮮的事。而除此之外,心理學,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出現也不過一百多年,但是卻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大師,這些大師的出現,不僅推動了心理學這個學科的發展,也為我們這些普通人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自己。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大師們的腳步,走進心理學的世界。
  • 100天讀完5本英文書,你來不來?
    • • • •這不單單是詞彙量的問題——而是閱讀方法的問題。因此,如果是要閱讀英文原著,當你才3000-4000詞彙量時,就去看《哈姆雷特》,就好像你要求自己3歲讀懂史記一樣,你除了把書扔了去看電視,也沒其他玩法了。所以,想要通過閱讀英文原著,來提高我們的英語水平,恐怕要先找到自己的「i」。
  • 陪孩子讀好書 || 讀完這本書,你的孩子會感謝你!
    有家長說:「未來孩子一定會感謝自己讀了這本書的。」這本書不僅備受家長的喜愛,很多教育人士讀完後也紛紛寫了推薦語: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讓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讓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願。——趙昱鯤,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當把孩子控制過緊時,我們不自覺地淪為解決問題的標準機器,奪走了本屬於孩子自己的變得堅強自信、勇敢成長的機會。
  • 推薦5本讓你讀得很「爽」的心理學書籍
    當然,如果你已經讀了很多書了,這些書還是可以提升你的心智和認知水平的。我想著這麼多人推薦,這本書肯定不錯。但在我下完單,拿到書硬著頭皮啃了三章後,我的感覺就是:為什麼這本書這麼難讀?很多內容看得一頭霧水。更讓我討厭的是,這本書的句子一個個老長了,我還得停下來去拆解句子。後來我再找類似的導論書籍,無意中發現了這本《心理學導論》,看評價都說比《心理學與生活》好讀。
  • 一個月,我竟然讀完了那麼厚的《心理學與生活》
    @Nicole魚如果你覺得自己很牛逼就來讀心理學吧,你會變得更牛逼。如果你覺得自己很衰也來讀心理學吧,你就知道自己為啥衰了。@Zan才讀完兩本書,我就發現我去年好幾萬的學習課程都白瞎了。③我有了更強的目標感,更加客觀地看待科學,並且喜歡上了心理學。來來來,很簡單的,很輕鬆,能夠讓你輕鬆培養早起的習慣,學會了心理學的這些知識,你還可以出去裝B,別人都不知道你說的啥高端詞彙。來吧,加入我們這個和諧有愛的大家庭,我在這裡等著你來喲!
  • 豆瓣均分8.1以上,這5本反映世界本質的書,讀完深感慶幸
    被稱為「好書」的圖書有很多好多:讀完《活著》,我們會被生命的頑強所震撼,嘆服命運與歲月不動聲色的力量。讀完《小王子》,我們會思考情感裡的「馴服」與「勇氣」,認知愛的真諦。而讀完《百年孤獨》,我們又會被無盡的孤獨所裹挾,無力於「人生是註定的悲劇」。
  • 2018年讀完這12本書,你會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
    作者:柱子(富書籤約作者)只要你每個月都認真讀一本,2018年結束的時候,你會變成一個非常厲害的人。今天這個書單共提供12本書,每本書都針對你在2018年可能遇到的現實問題。他第一天上課的時候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大串書名,這就是我們一個學期的必讀書目。他放下粉筆,又補充說:這個教室裡還有很多非哲學專業的同學,我不強求你們把這些書都看完,但最後一本書,就是這本《愛的藝術》,弗洛姆寫的,一定要看。
  • 心理學:你會愛自己嗎?真正愛自己的人大都有這五個習慣,你有嗎
    心理學:愛自己1、愛惜自己的身體真正愛自己的人,會疼愛自己的身體。他們不會追求過量的飲食,或者毫無節制的消耗身體,因為這都是恣意對身體的破壞,更是內心缺乏愛一種表現。愛自己的人,他們會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以及自我生物鐘去對待自己的生命,無論是跑步還是瑜伽或者跳舞,他們用這些運動讓自己身體保持充足的活力與幹勁。
  • 這8本育兒書,讓帶娃變得更輕鬆!
    我們家裡的文件就算亂放,也不怕她撕爛或者亂畫,因為她撕書的時期也很短,每次拿到一片紙,都會問爸爸媽媽有沒有用,能不能亂畫。除了「幫」亂放身份證的爸爸,「放好」身份證那一次,給爸爸帶來大麻煩外,幾乎沒讓人抓狂過。生涵涵之前,我是想要個男孩來著,不是我老公家裡有皇位繼承,而是我覺得女孩跟爸爸親,我不能給自己生個「小情敵」。
  • 這10本心理學書籍我把過關,認真讀完人生可變樣
    ​這幾年,我偶爾會在朋友圈po看過的好書,也會在微信群跟朋友相互分享,卻從未系統地、集中地推薦過。有些朋友想了解心理學的,但沒頭緒,不知從何處偷襲得手。這是我用人格擔保,首推的書。因為,當你從書中驗證到自己曾體驗過,或一直體驗著的流暢感,你就會更加內化這種「最優體驗」,更願意為長遠目標而學習、修煉內功,放棄短暫的享樂。米哈裡教授和研究小組,給職業、學歷各異的受測者佩戴一個電子呼叫器,為期一周,每天不定時呼叫8次。呼叫器一響,受測者需根據滿意度等級,記錄當下感覺。
  • 想要成功,必先成熟,看完這6本心理學好書,走上心智成熟的道路
    然而,讀了好幾本他的書,仍然比較推薦這一本。如果你已婚,對婚姻狀態不是很滿意,親子關係糟心,那麼我首推你去讀這本心理學的書。就算你未婚,從這本書裡面,你也能學到價值不菲的處理好自我和愛情的關係的方法。《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最佳心靈讀物」,也是我至今最愛的一本心理學書籍。它對我而言意義有多重大呢?拿日本奧野宣之的話來比喻:請找到那本能夠成就自己的書,失落的時候,走投無路的時候,那本書會成為你的心靈支柱。
  • 9本改變你人生的心理學書籍
    精選君為你吐血整理了最經典的9本心理學書籍,讀完,你的人生或許會有所不同。
  • 如果你喜歡心理學,這5本著名的心理學書籍,建議讀一讀
    每一個喜歡讀書的人,看到一本好書就會愛不釋手,而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它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他人,然後能夠更好地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更好地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對人的啟發和作用是很大的,一本好書,能夠讓你重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然後逐漸讓自己變得更好。也能讓你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知,看到自己的潛意識,學會尊重自己,活出真實的自己。
  • 收藏|好好讀這10本心理學書籍,你必會擁有開掛的人生
    這幾年,我偶爾會在朋友圈po看過的好書,也會在微信群跟朋友相互分享,卻從未系統地、集中地推薦過。有些朋友想了解心理學的,但沒頭緒,不知從何處偷襲得手。心理學書籍我看的不多,儘自己所能,為大家挑選一些精品。
  • 這6本,讓你了解愛情中的心理學
    「愛」是永恆而內在的主題,關於愛情是什麼,也許你心中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或者還在尋找這個答案。但你是否有從心理學的層面去理解過愛情?下面,我們就以這種全新的方式去尋求關於愛情的答案。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愛情是從哪裡來的、怎麼發生的、愛情對人類又意味著什麼。
  • 讀書推薦:這3本心理學著作,幫你解決令自己困惑的問題!
    讀書推薦:這3本心理學著作,幫你解決令自己困惑的問題!今天我們也給大家推薦3本心理學著作,能夠幫助我們打開心結不再困惑和迷茫。第一本《九型人格》這是一本很多人聽說過的書,但是具體講的是什麼,很多朋友們可能並不能真正的了解和理解。
  • 我陪你讀書慢慢自愈!讀心理學入門300本書籍
    作者:周雲騫,心理諮詢師,心理社工,心理學讀書公益引路人。我的口號:心理學沒那麼貴!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你完全可以自己學會!帶領你用3年時間讀完300本心理學入門書籍,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每天寫有深度有溫度的心理學文章,啟迪人,幫助人!做真正的學者和利他主義者,但行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