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書籍榜上的「黑馬」
最近有一本書在家長圈火了起來,在各大讀書榜的排序也不斷上升。有家長說:「未來孩子一定會感謝自己讀了這本書的。」
這本書不僅備受家長的喜愛,很多教育人士讀完後也紛紛寫了推薦語:
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讓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讓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願。——趙昱鯤,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當把孩子控制過緊時,我們不自覺地淪為解決問題的標準機器,奪走了本屬於孩子自己的變得堅強自信、勇敢成長的機會。——樊登,樊登讀書會創始人兼首席內容官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為自己負責,充分釋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內驅力,身體力行,體驗成長的困惑與獲得成長的勇氣。——高雪梅,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要想讓孩子走到臺前,父母就需要隱入幕後。——王怡蕊,澳大利亞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昆士蘭大學心理學博士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這並不意味著家長要少做,恰好相反,這要求家長和孩子合作,要多做並且要做得有策略、有智慧。——宋海榮,美國俄克拉何馬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與其把自己當作孩子的老闆,倒不如試著成為孩子的顧問。——美國國家公共電臺
如果要給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家長推薦書,那我認為,本書適合從學齡前到高中三年級階段的孩子。——「原子媽媽」艾麗·諾斯
作家麗莎·達莫爾則說,《自驅型成長》能指導家長在望子成龍和放任自流之間,找到那個最合適的「度」。
沒錯,這本家庭教育書籍排行榜黑馬就是這本《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的培養孩子的自律》。
這本書不僅是寫給家長的,更是寫給孩子的,前11章是對家長說,後3章主要是寫給孩子的,所以作者十分希望當家長得到這本書後,能與孩子共讀。
「家庭作業之戰」中的家長
找到那個最合適的「度」,也是小輕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大部分的家長都有各自的方法,也有各自的難題,主要原因就是很難掌握好一個「度」。
前兩天在抖音看到一位媽媽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崩潰大哭,孩子也趴在地上哭泣。這真是一幕讓人哭笑不得的畫面,心疼家長,也心疼孩子。
△媽媽因輔導孩子作業崩潰大哭
事實上,多數情況下,「教育」這兩個字對家長來說真的太難了。當然,這也不是家長讀完一兩本優秀的教育書籍就能改變現狀的,但如果家長能夠看進去哪怕一句話,那麼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就能省很多心力。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們懂得了全部的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主要原因是,所有的道理需要行動支撐。想想吧,你之前讀的教育書籍、學習的教育法,有真正堅持用在孩子的身上嗎?
閒話少說,回歸書籍內容。
關於陪寫作業,書內有一小節「家庭作業之戰」,就是專門講述這個東西方家庭共同存在的現象——陪寫風波。
作者認為「為作業而戰」是沒有意義的,原因有三:
第一點,你可能會發現,在孩子的學習這件事上,你甚至在逼著孩子執行一些連你自己都未必認同的規則與態度。
第二點,在解決孩子的問題時,倘若父母比他們的孩子還要用勁,那他們的孩子只會每況愈下,而非逐漸變強。
如果你的孩子在取得成功的過程中所花費掉的所有能量裡,有95%都來自你的付出,那你就只給孩子剩下5%的努力空間了。如果你感到沮喪或焦慮,於是增加了更多「籌碼」,甚至進一步佔據了98%的能量,把一切牢牢掌控在手中,那麼你的孩子對此所能做出的反應,也就只能是再退一步,只做出2%的努力。
或許你覺得這是你的本職工作:監管你家孩子做家庭作業、練習鋼琴,或參加什麼運動。而這其實會讓你更堅信自己原來的錯誤觀點——總要有人對孩子的事情負責,而這個人卻不是他自己。當孩子的甚至不必多思考,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打心眼兒裡知道最終總會有人「讓」他去做點什麼。
第三點,這也許是最關鍵的一點,你不能強迫一個孩子去做他完全牴觸的事情。
你或許有——不——你一定有嘗試過讓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但強人所難最終必會以失敗告終,還讓你深感挫敗。
多年的青少年培養工作讓作者肯定,家庭作業對99.9%的孩子來說是個不想幹的任務。而作為家長,你不能逼著孩子做他本不想幹的事情。只有接受這個事實,才能真正「迎來和平」,才能徹底放下重擔。
這樣看來,很多家長是不是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將一腔熱情用錯了地方?我們本該成為孩子的合伙人、引導者,幕後操作者,讓孩子先獨立,再發掘內在的潛力。
但……在陪寫作業這一件事情上,我們成了孩子的領導,成了家庭作業的完成者。
當你明白了這些潛在的錯誤教育觀念時,是否如醍醐灌頂,但卻又不知從哪裡下手?書內給了方法↓↓↓很多方法都是家長親歷後得出的,十分具有借鑑意義,願家長少走些彎路。
讀本好書,教子有方。有收穫可點個【在看】或【分享】給其他家長哦。
註:原文圖片來源網絡
《開講啦》精選 || 淘寶是怎麼做到:你瀏覽什麼下次就推什麼給你的?
教育時評 || 這個習慣鍾南山堅持了60年,值得孩子學習!
中國各省嗦粉指南,這回你家肯定上榜了!
點擊連結,孩子期末多考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