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專業機構的標準化服務之外,高端定製、深度參與的個性化落地諮詢正在成為一種市場趨勢。
PCBA行業頭部企業A公司,家族深耕十年,利潤近億。兩年前,遭遇了與供應商之間巨大的合同糾紛,貨出不了,錢收不到,資金鍊一觸即潰。
等米下鍋的創始人開始四處尋找資金。然而,初入資本市場,融資之路並非坦途,A公司創始人處處碰壁,眼見著各類必須支出日漸扼住企業發展的喉嚨。生死一線,創始人幾近在高利貸協議上簽字畫押之際,各種機緣把她推到僅有一面之緣的龔豔面前。
彼時,龔豔剛創立滙豐利華不久,迅速組成專項財、稅、法專家小組,釐清糾紛合約,對接投資資源,三天時間內拿下A輪投資協議,兩周時間內新設合夥企業,實現千萬級投資款到帳。A公司最終打破了持續數月之久的資金鍊困局,迎來高速增長的又一春。
2018年夏天,A公司再次逆流而上,面對資本寒冬,以18倍高溢價被上市公司100%股權收購,一年時間內實現不到四億至破十億的估值增長,並獲得證監會無條件通過,而最早的投資人在此過程中實現年化收益超過200%。
慶功宴會上,創始人夫妻談及一路坎坷,「是滙豐利華的陪伴,給了我們跌倒重來的勇氣和自信」。
A公司只是滙豐利華服務近百家企業案例的一個縮影。龔豔在談到快速作戰的訣竅時說,「滙豐利華是一家平臺型的公司,通過組建財務、稅務、法務、人力資源綜合一體的作戰小組,以第三方服務的方式幫助眾多像A公司一樣陷於困境中的公司解決痛點,並確保落地執行」,這種並非止步於單一書面方案的差異化服務模式讓滙豐利華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快速而深入地切入了TMT、文化和醫療健康領域。
運籌帷幄 事前諸葛亮助推企業一路狂奔
過去幾年,創投熱潮推動我國創新成長類企業爆發式增長。在過往的工作經歷中,龔豔發現,儘管資本為眾多創業公司加足了馬力,各行各業領跑者湧現,但孰不知一路狂奔之後也暴露出很多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並不是出在創業者自己擅長的業務上,而是集中在「財務、稅務、法務、人力資源及組織結構」這四個基礎性制度設施方面。
一方面對於很多創業公司來說,自身業務就是新興產業形態,沒有太多的行業經驗參考,另一方面隨著近幾年一級市場資本的高速發展,很多創業者不具備對接資本的能力,不了解公司股權設計、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偏好,更談不上精通。
比如近些年,網紅經濟爆發,催生出了一大批網紅電商品牌, B公司作為網紅電商品牌的頭部企業,連續多次獲得微博十大有影響力電商,銷售規模龐大且增速迅猛,2017年單日最高銷售額破3億,卻因其信息系統、經營和財稅的規範性建設跟不上步伐,難以衡量估值,更難以接受投資。
融資困局之下,有意向的投資人帶著B公司創始人找到了滙豐利華,從零開始搭建集團股權結構,建設及梳理各子分公司財務基礎,籌劃稅務合規性方案等。一年後,B公司收到了國內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無保留審計報告,受到各方資本大佬追捧,估值自可量化至數十倍增長。
前些日子,演藝圈颳起一股查稅風暴,B公司創始人才意識到,滙豐利華團隊前瞻性的稅務合規性考慮,助力企業成為當地千萬級納稅大戶,使得企業自遊擊隊正式進入正規王牌軍領域。
除了「白紙式」基礎制度設施空缺對企業增速的制約外,企業飛馳過程中可能導致翻車風險的另一顆小石子,叫做股權結構設計。企業股權設計是地基,如果設計不合理,公司規模越大,風險越高,尤其是「五五開」更是股權結構的大忌。
在服務創業者的過程中,滙豐利華經常會碰到很多創始合伙人之間為了兄弟和氣而選擇股權五五開的情況,投資人在投資決策過程中難以界定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不利於公司後期發展及未來潛在融資。而上述股權設計的細節,滙豐利華在服務客戶的時候必會提前籌劃,一方面確保創始團隊的絕對控制權,解決資本方的「卡殼」問題;另一方面,企業的股權脈絡清晰明了,有助於估值在經營面較好的基礎上大幅提升。
醫者仁心 事後清道夫支持客戶再迎增長
赤手空拳的創業者被企業內部盤根錯節的財稅法事務牽連,往往有些手足無措。對於普通的創業者來說,即使能從像麥肯錫、波士頓等國際知名諮詢公司和普華永道、德勤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獲得財、稅、法、人力等方面的專業建議和方案,但企業仍將面臨昂貴的服務成本,且往往難以實現不同專業維度方案的兼容性,更難以高效落地執行。
滙豐利華為創業者提供的解決方案是——成立專業的服務小組,融合財務、稅務、法務、人力資源等多方面專家,一個界面對外,高度定製多維度專業解決方案,協助跨部門落地執行,解決信息在流轉過程中的失真、失效問題。在解決歷史問題的同時,前瞻性地籌劃並落地可持續的制度和系統,一直沿用下去。
在滙豐利華服務的客戶中,許多創業者把半生精力全部投入到了自己的事業,但是隨著市場環境的變遷,企業往往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如歷史股權結構混亂,帳務不規範,對政策信息把握不周等。為此,整理歷史帳務,梳理股權結構,長時間實地調研,多角度分析企業實際經營情況,分析行業及政策導向,同時配備財務、稅務、法律專家陪同傳統創業者與各方機構洽談並落地是滙豐利華關注的重點。
滙豐利華曾做過一個華南地區近億規模的教育行業併購案,收購方是一家市值超過400億港幣的港股上市公司。在和收購方籤訂收購協議的過程中,被收購方C公司創始人,一如許多創業者,不了解併購的流程及各種陷阱。滙豐利華稅務及法務專家逐條為C公司創始人解讀近50頁條款協議,籌劃稅收路徑,並陪同C公司創始人與上市公司進行數輪談判。
在服務過程中,滙豐利華經歷了許多突發情況,臨時交易談判,關鍵條款變更,教育行業政策波動,很多時候團隊實際投入遠遠大於預估的情況,但同樣作為創業者的龔豔非常理解創業者面對突發情況的無助,所以往往使命必達,不計成本和工時,把對用戶負責作為第一準則。最終,滙豐利華協助C公司創始人在約定的一年內完成股權交割和產權轉移,確保創始人足額收回每一階段的收購價款。
龔豔事後總結,「起初,一些創業者覺得我們做了一些多餘的事,明明是股權結構的問題,卻順帶提了財務管理或稅收籌劃建議等。但後來也就慢慢明白了我們的良苦用心,甚至重新找上門。說到底,我們只是基於以往數百個案例經驗,更系統地考慮表象背後潛在的風險,就好比一個全科醫生。」
截至目前,滙豐利華已經協助近十家企業實現上市或併購,為客戶稅務籌劃及融資金額近億元。客戶覆蓋醫療、TMT、教育、文旅等多個行業。
關於未來,龔豔認為專業機構的標準化服務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60%的創業公司依然會選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在單維度標準化服務之外,高端定製、深度參與及全方位「診」「療」一體的個性化服務正在成為一種市場趨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