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獨家獲悉,在線教育品牌「作業幫「近日完成了3.5 億美元 D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 Coatue 領投,高盛、春華資本、紅杉中國、GGV紀源資本、襄禾資本、天圖投資、NEA、泰合資本等新老股東跟投,泰合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作業幫於 2014年在百度內部孵化,2015年分拆獨立運營。2017 年,作業幫完成了 1.5 億美元 C 輪融資。本輪融資也將主要用於新業務的研發和推廣上。
作業幫過往融資經歷 數據來源:鯨準
通過拍照搜題切入 K12 教育領域之後,作業幫在 2016 年推出了在線直播課產品「作業幫一課」,據介紹,目前一課的課程產品以及涵蓋了小、初、高的所有學科內容,付費用戶總數超過500萬。其中,一半以上的用戶來自 3 線到 6 線城市。今年 7 月,團隊發布了「一課 2.0」,以獨立 App 形態運營,同時還推出了少兒英語品牌「浣熊英語」,正式入局在線教育賽道。
工具類產品的典型商業模式是:通過切入作業這一高頻場景來積累用戶和流量,進而藉助內容/課程服務完成流量變化。因此,從商業邏輯上,作業幫的發展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不過在作業幫創始人及 CEO 侯建彬看來,產品的商業價值往往和它對用戶價值的挖掘相關,即是否真正滿足了用戶需求、並且「發現需求—滿足需求」這個過程一直在持續發生。對於作業幫來說,新產品和服務延伸都是基於用戶需求,進而再在線上去構建學習場景。除了一課外,團隊內部也已經在測試「在線1 對 1」業務。
借著本輪融資,作業幫創始人及 CEO 侯建彬也從產品邏輯的角度,和我們分享了作業幫的發展路徑和規劃,幫助我們去理解從「工具」到「內容服務」的原因以及他們是如何做內容的。
從工具到在線教育,本質都在規模化服務能力
侯建彬提到,無論是工具還是在線班課,核心都在於通過規模化地複製服務能力來解決稀缺性。
拍照搜題其實本質上是在模擬一個老師答疑的過程,首先對於學生來說,1對1答疑一定是剛需,但實際的教學中,單個老師的精力有限,幾乎不可能實現。所以作業幫除了所切入的「作業」更具體來講是高頻剛需的答疑需求,從解答問題、提供同知識點的其他練習都是在還原同一個場景。
「一課」首先可以看做是對用戶需求滿足的延伸:從答疑到更具體的能力提升。而作為在線班課,和其他所有在線教育產品一樣,一課所面對的是「優質師資稀缺」這一客觀事實。侯建彬舉了一個例子,除了學生之外,一課的用戶群中還有一些老師,對於一些老師來說,他們有提升教學能力、豐富教學內容的訴求。
而之所能做成在線教育,在我看來,也有獲客成本的優勢,最終會體現到運營效率上,對於作業幫來說,從搜題到一課有一個自然轉化的過程。
教學過程產品化:科技、內容、服務相配合
目前,作業幫 App 的月活目前已經超過了 7000 萬,佔到了市場份額的 70%,根據團隊提供的數據,現階段作業幫每月新激活的用戶在 1000 萬左右。
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在侯建彬看來,技術優勢是第一位的。
作業幫首先是一個效率工具,用戶對於工具的判斷標準只有一個,即產品是否足夠好用,更具體來講,則是響應速度、內容反饋的準確度等等。而 K12 又是一個典型的口碑驅動型市場:產品試用用戶本身就是一個封閉場景,當產品足夠的時候,自然能夠實現口碑傳播。
除了幫助產品迅速,也幫助團隊在前端進行數據積累,團隊會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大量數據標準,這些數據會反饋到教研,成為用戶需求挖掘和內容產出環節之一。
在我看來,技術之於教育產品是通過改良服務交付手段、提升效率的途徑,能夠拉平競爭但不構成決定性的競爭壁壘,如果要做「教育產品」,內容和服務是必須被重點關注的。
侯建彬告訴 36氪,雖然創始團隊幾乎為技術背景出身,但對於作業幫,他們更傾向於將其定位為一個教育公司,所以在技術之外,團隊更大的精力放在了內容和服務的搭建上,這也是一課在此前一直處於內部「測試」的原因。
前面提到,在線教育的核心在於解決稀缺性,具體到作業幫,他們對於如何解決「稀缺性」可以從兩點來看:人以及內容生產機制。
在線下,由於單個教師能夠直接和學生進行接觸,在這個封閉場景下,他們有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邏輯,但放到更開放的線上環境當中,這些「個性化」的產品是否具有普適性值得被討論,例如一節課當中知識點如何分布首先必須考慮的是老師所面對的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這些能夠藉助前端收集的數據進行結構化設計。
所以,在線教育並不僅僅是通過技術將線下的場景「搬」到線上,更複雜的過程在於產品化的過程。
例如,在作業幫內部有一套 SOP 流程:從內容立項到產品上線要經歷 24 個環節,其中最主要考慮就內容產出的穩定性。目前一課目前已經形成了 80 多種產品體系,產品有相應的難度體系,能夠基本覆蓋 K12 全學段、年齡段的學生需求。
產品化還體現在前端的服務上。除了用戶所能感受到的班主任、助教等角色參與督學外,如一節課的時間長度、甚至於眼保健操 、點名和表揚這些功能也都是團隊從用戶體驗和線上課程的特殊性出發所設計的。
另外一個維度是老師的質量。團隊從全年開始將校招作為平臺教師資源的主要來源,據介紹,90% 的老師具有 211、985 高校學習的背景,錄取比例在 2.6%。
體現到結果上,以小學階段的課程為例,現階段的續班率在 80% 以上,完課率為 9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