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科技說Vol.1
這個故事,從工匠精神的滑鐵盧開始
從最初M8的開天闢地,萬人空巷的瘋搶,到MX(夢想)系列的技驚四座,相信後面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堅持「工匠金屬」毫不妥協的魅族,遭遇了和高通的合作破裂。
在2014-2017年間。轉投MTK(聯發科)陣營的魅族遭遇層層危機,2017年,魅族Pro7的發布讓危機到達頂峰。並由此,魅族逐漸淡出國產手機一線消費市場,慢慢從消費者眼中消失不見。
同樣消失不見的,還有魅族引以為傲的不妥協作風,藝術家需要生存,科技,需要選擇商業化的出路。
厚積而薄發,並非易事
2018年,魅族和高通達成和解,但之後的作品,除了換來網友一片「下次一定」的評價和黃章「小試牛刀」的結果,很難說魅族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但好在,在處理器層面終於趕上了主流,但「厚積」太久,「薄發」並不是易事。
2020年5月8日,魅族17/17Pro的發布會在珠海和大家如約見面,在上半年一票旗艦機瘋狂炫技的今年,作為魅族今年絕對C位旗艦的17和17Pro,想要一舉挽回丟失的市場份額,除了出色的ID設計(工業設計)外,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必不可少。
在手機早已變成快速消費品的今天,衡量一臺手機出色與否的標準早已脫離了系統是否流暢這一維度,在目前主流旗艦配置開始逐步下放的今天,手機影像系統,UI交互,電池續航,屏幕素質組成了競爭的幾大維度,接下來,我們逐個分析。
不會犯錯的設計,是不是好的設計?
魅族17/17PRO的正面外觀第一眼談不上驚豔。在一眾高曲率曲面屏,極窄邊框佔據主導趨勢的今年,魅族17依舊延續了16系列的保守,對於一款各項指標均衡的水桶旗艦機來說,這種「不犯錯」的設計最為穩妥,但確實很難讓人眼前一亮,好在定製的SUPER AMOLED挖孔顯示屏開孔足夠小,屏佔比層面依舊達到了官方宣稱的92.2%。但不算窄的邊框還是讓視覺效果打了折扣。
機身後部的設計有去年三星S10系列的影子,熟悉的防暴盾攝像頭模組的排布是一個不小的嘗試和突破,尤其是在今年豎置排列和矩陣模組當道的時代。另外陶瓷後蓋的加入,天青色,烏金,定白等配色的加持,使17PRO和17延續了魅族文藝範兒和小而美的韻味。
這種熟悉的味道依舊還是魅族該有的樣子。至少和那一群靠著各種鏡面反射營造五彩斑斕黑的友商相比,魅族對於純色加略微漸變的堅持,實屬不易。
至於使用大量不會犯錯的設計,是不是好的設計?我們無法評判,但從耐看層面進行分析,魅族17/17PRO,有成為經典的可能。
屏幕足夠優秀,但還存遺憾
魅族17/17PRO的屏幕不出意外的來自三星,並支持DCI-P3廣色域,90Hz高刷和全局峰值700尼特的屏幕亮度,但在2K解析度已成為旗艦機標配的今年,魅族17/17Pro所採用的1080P屏幕不得不說是個遺憾,考慮到魅族17 3699元的起售價,在準旗艦上採用這種規格的屏幕無可厚非。但作為級別更高的17PRO,在屏幕素質上和17沒有拉開差距,令人不解。
所以在屏幕素質上,這塊定製的SUPER AMOLED屏依舊擁有出色的觀感和不錯的體驗,但相較於競品,不算出彩。
影像系統大步邁進,跟上主流
從歷年的魅族旗艦判斷,影像系統一直是魅族不小的短板,這個情況從15系列開始得以改觀,受制於針對索尼模組的調校功力,至少在魅族17/17Pro發布之前,都很難說魅族的成像實力穩站國產第一梯隊。
但這一次的情況是否會有大幅度改善?通過17/17Pro系列的相件配置,我們可以先下結論,橫置四攝,超廣角,微距鏡頭,3D景深的加入,只要在算法邏輯上不出現大的失誤,那麼這把基本「穩了」。
相較於之前幾乎 「擠牙膏」 般的升級幅度,17/17Pro在硬體參數上可謂是大步邁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系索尼IMX686 4800W主攝加持,並在17Pro上,首發了三星S5K33D深感探測器,同時支持各種AR算法的實時呈現,除了相機模組外,驍龍865的強大實力,功不可沒。
魅族17/17Pro最終成像實力能否在今年站穩第一梯隊,我們需要拿到真機後進行詳細的測試對比,但光從配置層面這一維度,今年的魅族,跟上了主流。
痛定思痛,跟上市場的魅族,能否這次一定?
LPDDR5,UFS3.1的加入讓魅族17/17Pro拉開了一點和友商的差距,但就算有驍龍865處理器和5G技術的輔助,對於早已遠離一線主流消費市場的魅族,想要在4000元價格檔位這一紅海市場脫穎而出,絕非易事。
對於線下線上推廣預算有限的魅族而言,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依然任重而道遠。曾經以流暢,好用,小而美著稱的FLYME系統,在面對2020年早已趨於完善的MIUI,EMUI和氫OS也早已優勢不在。對於這一群還堅守在「工匠精神」光環下的魅族粉絲來說,「妥協」和「隨流」成為了這一代魅族旗艦的標籤,褪去光環,紮根市場是一件好事,拋開命運多舛的歷史不談,這一步,終究還是來的晚了一點。
對於手握旗艦機預算的消費者來說,魅族17/17Pro的產品力從紙面參數判斷,足夠均衡,沒有短板,值得考慮,也值得「這次一定」。
但也許,這一代的旗艦依舊不是魅族心中所想打造的「目標機」,黃章依然在小試牛刀,我們也還是願意相信,也許是下一次,能夠等來魅族的真正回歸,以旗艦機的水準,帶來充滿「工匠精神」的作品。
魅族,WELCOM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