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地域文化特色 白銀擦亮「名片」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2020-12-18 中國文明網

  奔流不息的黃河,賦予了白銀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風光。

  「讓我們給心靈放個假,開啟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在這裡,我們可以遊覽黃河石林大景區,感受石林的雄渾壯闊;可以到花村、水鄉、石村、桃園,品味鄉情鄉愁鄉韻;可以到陶瓷小鎮、礦山公園,感受工業旅遊的神秘……」8月6日,在白銀市第二屆黃河風情文化旅遊節新聞發布會上,主辦方向遊客發出了這樣的邀請。

  近年來,白銀市把發展旅遊作為培育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立足資源稟賦,深度挖掘優勢,傾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的全域旅遊目的地,堅持走集約化、高端化、特色化的優質旅遊發展之路,經典旅遊品牌已經成為白銀開放發展的亮麗「名片」。

 近日,全國越野滑雪夏季滑輪錦標賽在景泰黃河石林舉辦 圖片來源:甘肅日報

靖遠縣北灣鎮富坪花兒新村,農家樂景色怡人 圖片來源:甘肅日報

  「體育+旅遊」火了景區

  7月25日,2018年國際雪聯越野滑雪夏季滑輪積分賽暨SWIX全國越野滑雪夏季滑輪錦標賽在黃河石林隆重舉行,來自俄羅斯、挪威、瑞典等國家和全國各地的302名專業組運動員及120名大眾組運動員,展開了一場速度與激情的較量。

  賽場內,運動健兒們頭戴頭盔,腳踏滑輪,一道道滑翔的身姿展現著運動的美麗;賽場外,熱情的觀眾頭頂烈日,為運動員們吶喊助威……一場速度激情與自然美景相互交融的視覺盛宴,讓黃河石林在人們面前又「火」了一把。

  近年來,白銀市依託境內獨特的旅遊資源,積極探索「體育+旅遊」融合發展的新路子,把體育元素融入旅遊產業中,先後成功舉辦了黃河石林國際自行車越野賽、萬人國際徒步大賽、「重走長徵路·圓夢助學行」公益徒步、首屆百公裡越野賽暨馬拉松賽等多項大型體育賽事,「以節促旅、以會興旅」「體育+旅遊」等發展模式日趨成熟。

  這種「體育搭臺、旅遊唱戲」的模式,讓前來旅遊觀光、觀賽的遊客絡繹不絕。

  日前,來自臺灣的遊客徐華愈告訴記者:「之前,我在電視上看過白銀的相關體育賽事,了解到黃河石林是個很美的景區,風景非常壯觀,尤其是在22道彎比賽,很值得到現場觀看。」

  據黃河石林大景區管委會副主任陳其利介紹:「近年來,黃河石林先後舉辦體育專業賽事20多項,成為推動景區發展和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白銀市在黃河石林景區、沿河縣區景觀帶多次舉辦大型國際體育賽事,把美麗的白銀推向了全國、推向了世界,使白銀知名度越來越高,精彩的賽事活動也讓白銀區域內的各個景區人潮湧動,成為人們接近自然、擁抱熱情和燃燒激情的最佳「目的地」。

  「全域+全科」醉了遊客

  初秋時節,驅車沿白銀區金溝生態景觀帶一路而下,途經的風景令人陶醉:遠觀丹霞的鬼斧神工、暢遊美豔的鳳園花海、細品坊間的特色美食、回味悠長的鄉韻鄉愁……

  「『六朵金花』太美了!離市區近,每個景點相距不遠,又各具特色,我們來了一次又一次,著實讓人陶醉!」8月7日,在白銀區鄉村旅遊景點觀光旅遊的陳忠樂呵呵地說。

  「六朵金花」,是指白銀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金溝河生態綜合治理,集中打造的花村·顧家善、水鄉·大川渡、鄉坊·強灣村、石村·萱帽塔、桃園·羅家灣和大坪·農業園「六朵金花」鄉村旅遊示範工程。

  旅遊線路是旅遊業發展的生命線,是事關旅遊產業發展成效的關鍵。近年來,白銀市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以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域全科旅遊為統攬,按照優質旅遊發展要求,在旅遊線路布局上傾力打造「一個龍頭景區,四條精品線路」,努力構建「龍頭帶動、多點開花、網狀輻射、全域推動」的旅遊業發展新格局。

  據市旅發委負責人介紹:「一個龍頭景區」就是著力打造黃河石林全國5A級景區,全面提升景區管理服務水平,致力打造引領白銀旅遊快速發展的龍頭景區和優勢品牌,成為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做精四條特色旅遊線路。就是以黃河石林為核心,實施景區基礎設施提升工程,串聯水川黃河大峽、黃河假日城、四龍休閒度假區、靖遠濱河景觀帶、平川北武當山、景電高揚程提灌工程、五佛沿寺、永泰龜城等沿岸旅遊景點,打造集休閒、觀光、養生、採摘等為一體的沿黃風情旅遊線路。

  以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為核心,串聯大墩梁、慢牛坡、紅堡子、紅山寺、虎豹口、西徵公園、西路軍紀念館、紅軍西徵勝利紀念館等景區,打造體驗式、參與式、教育式的「重走長徵路」微縮景觀線路。

  以礦山公園和白銀公司露天礦坑為核心,帶動蒸汽旅遊觀光車、沿途工礦企業博物館群、華鷺鋁業等工礦遺址、金嶺公園等景區,打造城市工業文明觀光旅遊線路。

  以金溝生態景觀帶和花村顧家善為示範,加快推進鄉坊強灣村、新坪富坪花兒新村、水韻獨石、厙弆杏花村等美麗鄉村及平川棗樹臺、會寧南川、景泰西和、平川陶瓷、靖遠東灣等田園綜合體和特色小鎮建設,著力打造山水生態、農耕文化、農事體驗、古村古鎮等生態休閒旅遊線路。

  在此基礎上,白銀市大力提升旅遊要素配置,全方位提升「吃住行遊購娛」的品質……

  凸顯「吃」的特色。集中打造以靖遠羊羔肉、景泰戈壁魚蝦、會寧小雜糧、水川長面、酸爛肉等為主的本土特色美食文化,讓遊客感受「白銀味道」。

  提高「住」的質量。新建一批文化主題酒店,引進一批國際品牌連鎖酒店,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文化、鄉村民宿等主題的民俗客棧。

  暢通「行」的渠道。加快交通主幹線與城市、景區、機場、車站之間的連接道路建設,提升路網層次,加快高鐵、通用機場建設進度,構建立體化交通格局。

  提升「遊」的品質。加強景區內遊樂設施建設,增加特色採摘、徒步探險、健身娛樂、體育賽事等新興度假項目,為遊客提供周到、安全、優質的旅遊服務。

  刺激「購」的欲望。加快旅遊商品研發轉化,重點抓好地方特色產品的開發、生產和包裝,特色鮮明,彰顯文化,增加遊客的購買慾望。

  豐富「娛」的樂趣。順應大眾旅遊多樣化、多層次的娛樂需求,白天在旅遊景點增加具有西部風情和地方特色的傳統活動和民間習俗,夜晚精心編排和演繹具有白銀歷史文化特色的節目,打造特色「燈光秀」「夜景」「夜市」等,不斷提高旅途滿意度。

  目前,全市共有A級景區6家、星級賓館16家,5年來累計接待遊客21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00億元,年均增幅25%以上。

  「旅遊+扶貧」富了百姓

  沿著乾淨整潔的村巷道路走進白銀區水川鎮大川渡村,一路樹影婆娑、花香撲鼻,青瓦白牆、獨具特色的民宿格外引人注目。

  「這兩年,村裡環境越來越好,吸引了不少遊客來觀光旅遊,雖然我們的店剛開業不久,但打電話預約住宿、訂餐的客人很多。」民宿經營戶高麗偉笑著說。

  2017年底,高麗偉、周尚健等人合夥租下村裡廢舊農舍進行改造,打造以中國書法繪畫、民俗曲子戲、地方特色美食等為主題的6個民宿院落,頗受遊客青睞,農家小院煥發出新的生機,也給當地百姓帶來新的就業機會。

  村民羅茹翠告訴記者:「我把自家院落租給了高麗偉,同時在民宿打工,除了每年的租金收入,每月還有近3000元工資,這算是吃上了『旅遊飯』。」

  像羅茹翠一樣吃上「旅遊飯」的水川鎮熙春村村民魏列琳說:「以前家裡經濟收入單一,現在來到『花海』打工,不僅環境好,還能就近幹活掙錢。」

  魏列琳所說的「花海」位於水川鎮大坪村的白銀區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園區核心範圍的5000畝土地中,撂荒地約佔40%,通過土地整理,解決了500多農民的長期就業,輻射帶動周邊農民就業超過1.2萬人。

  近年來,白銀市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打好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堅持走「旅遊+扶貧」融合發展的路子,將旅遊扶貧與農村「三變」改革、特色產業培育、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大力實施鄉村旅遊精準扶貧工程,積極整合旅遊扶貧資金,深入挖掘山水生態、農耕文化、農事體驗、特色種植、古村古鎮的旅遊價值,推動旅遊扶貧向縱深發展,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多的創業、就業平臺。

  目前,全市有持續經營的「農家樂」經營戶400餘家,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達3000餘人,間接從業人數達到1.5萬餘人。2017年,全年接待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3.68億元,全市旅遊綜合收入佔到地區生產總值的5%以上。

  白銀市大力發展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田園風光為韻、以村落民宅為形、以生態農業為基的鄉村旅遊日漸火爆,美麗鄉村成為市民觀光休閒的旅遊勝地,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甘肅日報)

相關焦點

  • 永和鎮美麗鄉村建設彰顯地域特色
    仰面而來的文化牆、文化長廊、景觀小品, 賦予濃鬱的人文因子,流淌著傳統文化的氣息。建設中的小公園、小節點、景觀帶,自然和諧,景致各異,完美展現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隨著「五星達標、3A爭創」工作的深入推進,紅色古鎮、綠色永和煥發出了新活力。經過一番精雕細琢、梳妝打扮後的永和,已經蛻變成景色迷人、和諧宜居的美麗鄉村。
  • 聊城將打造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美麗鄉村
    按照「發展中心村,歸併散落村,整治空心村,保護特色村」的原則,科學劃分城鄉融合村、保留提升村和拆遷並居村,以鄉鎮為單位,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建立大型社區,有效集中資源。堅持村居規劃與全域旅遊、地域特色、人文歷史、現代生活元素相融合,建造具有魯西特色的民居住宅。在充分利用現代建築科學的基礎上,發揮村民主體作用,讓群眾參與規劃設計,充分徵詢群眾意願,最大可能爭取群眾支持。
  • 保山漭水中心完小擦亮鄉村少年宮特色名片
    原標題:漭水中心完小擦亮鄉村少年宮特色名片自2015年5月鄉村少年宮項目落戶昌寧縣漭水鎮中心完小以來,學校秉承「立德立志,做儒雅文墨人」的辦學理念,結合學校實際,多措並舉打造文墨漭水鄉村少年宮特色品牌。
  • 文旅融合勾勒美麗鄉村升級版
    易理深澳、孝義荻浦、清蓮環溪、和合徐畈、山水青源,一村一故事,一村一首詩,古村落同根同源,厚植的文化傳統,穿過千百年歲月的洗禮,愈發深刻。近年來,憑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地域文化特色,眾多青年創客、藝術家、遊客接踵而來,當地廣大村民紛紛吃上了「旅遊飯」,生活也越過越紅火。
  • 生態創新融合發展|「美麗鄉村」撬動「美麗經濟」
    「美麗鄉村」撬動「美麗經濟」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創建500多個美麗鄉村示範村,有旅遊特色名鎮4個,旅遊特色名村16 個,星級鄉村旅遊點103 個懷化新聞網訊 端午時節,記者走進「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
  • 文旅融合 「巴中模式」助推老區脫貧奔小康
    雕刻精湛的南龕摩崖造像 苗志勇 攝近年來,四川省巴中市圍繞「山水畫廊·秀美巴中」特色品牌定位,持續擦亮「山水、洞天、紅色、人文、康養」五張金字招牌,打響「巴文化中心、川陝蘇區首府、晏陽初故裡」三張文化名片,加快建成文化強市旅遊強市,加快建成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和森林康養目的地。
  • 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寧波海曙集士港鎮打造美麗鄉村風景線
    原標題: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集9村風韻,覽一鎮風情。剛剛過去的雙節,寧波市海曙區集士港鎮的美麗城鎮建設重點項目——「廣德鄉韻」美麗鄉村風景線接待了近2萬名遊客。「廣德鄉韻」美麗鄉村風景線的建設得益於當地持續發力美麗城鎮建設。近年來,集士港鎮啟動了農田環境整治行動,先後落實了農棚田舍整治、秸稈綜合利用、農資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等舉措,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既增加了農戶收入,又推進了居住環境的改善。
  • 從化美麗鄉村成廣州印象新名片
    環湖綠道融合了流溪河兩岸的地形、地貌、水文、交通等環境資源,將附近的市民廣場、休閒公園、溼地公園等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串聯起來,創造出獨具溫泉特色的路徑遊線。特色小鎮:展開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農村地域面積大、南北村情差異大是從化區的區情,針對這一點,從化圍繞「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的總體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特色小鎮建設。2018年從化區建設了諸如蓮麻特色小鎮這樣的第一批生態特色小鎮。
  • 績溪縣強化地域特色法治文化建設
    &nbsp&nbsp&nbsp&nbsp中安在線訊 據宣城日報報導, 長期以來,績溪縣司法局通過拓展平臺、創新方式、細化內容,不斷強化地域特色法治文化建設。&nbsp&nbsp&nbsp&nbsp新舊結合,特色法治文化挖掘有成效。依託績溪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特色宗祠文化,通過「一館一書一基地」打造「家風家訓」品牌新高地,導人向善、遵規守紀;精益求精,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建設有成效。
  • 甘肅:擦亮鄉村之綠 促「局部美麗」向「全域美麗」升華
    本網訊(記者 牛新建)環境是民生,青山是美麗,藍天是幸福。12月22日,甘肅省委副書記孫偉在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上表示,甘肅將擦亮鄉村之綠,促進「局部美麗」向「全域美麗」拓展升華。相聚在「康養之城、詩畫鄉村」的魅力康縣。
  • 建設美麗鄉村—太白縣貫徹綠色發展理念
    村民們有的在門前曬太陽,有的在休閒廣場鍛鍊…… 梅灣村是太白縣美麗鄉村示範點。近年來,太白縣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全域景區化目標,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基礎性工程,把村莊當公園、園區當景區、道路當風景線來建設,成功躋身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縣,走出了一條具有太白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
  • 潮州: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市
    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 蒲陽街道: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近幾年,都江堰市蒲陽街道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將法治文化陣地建設作為必須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的政治任務,以文化法治廣場、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院落為宣教陣地,健全服務體系,構建善治格局,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法治動力。
  • 菏澤東明武勝橋:發展特色產業,建設美麗鄉村
    近年來,該鎮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助推產業振興。金銀花、秋葵、油豆、精品西甜瓜等特色種植初具規模,達到6700畝;建成國家級規模化養豬場1處,省級規模化養殖場2處,全鎮規模化以上養殖場達到12處。總投資13億元的水韻玉皇田園綜合體項目通過省政府批覆,成為全市首家省級田園綜合體,現已開工建設。
  • 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和封山育林工作
    原標題: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和封山育林工作   為推動政協重點提案的辦理,助推信宜市美麗鄉村建設和封山育林工作,12月15日至18日,信宜市政協主席楊志宇率領該市政協組織政協常委專題調研組
  • 美麗鄉村 四季風景 生態文化助推龍州走上致富路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南部,有一座具有1290多年歷史的邊關商貿歷史文化名城龍州,它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與東南亞各國進行文化貿易交往的重要門戶,「美麗鄉村·四季風景」2018年廣西旅遊扶貧在行動電視專題節目春季特輯
  • 特色景點「串珠成鏈」展現茶山魅力
    「南社這種代代相傳的忠孝文化氛圍非常好。」近日,在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活動中,遊客謝先生帶著孩子到現場感受了一番,南社忠孝文化讓他印象深刻。南社齋醮是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一系列精彩活動的典型代表。通過開展這些活動,茶山鎮不斷擦亮茶山文旅品牌,助推大灣區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地建設。
  • 青陽新河鎮:鄉村文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
    鄉村文化是農村社會的粘黏劑,保護與發展民俗文化以及本土人文歷史是鄉村文化振興、村民文化自信的內在需要,是發展鄉村文化與旅遊融合,打造和諧幸福鄉村環境的重要一環。在致富奔小康路上,既要重視物質文明建設,更要注重精神文化建設,讓鄉村振興戰略能落得了地、能生得了根、能接得了果。青陽縣新河鎮十裡崗村於2007年11月由原黃檀村、光榮村、萬春村撤併組建而成。
  • 蒲陽街道: 建設法治文化陣地 助推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法治先行。平安、穩定、有序的鄉村發展環境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推行的基礎。    近幾年,蒲陽街道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將法治文化陣地建設作為必須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的政治任務,以文化法治廣場、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院落為宣教陣地,健全服務體系,構建善治格局,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法治動力。
  • 如何建設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是國家建設重點。一號文件連續多次聚焦「三農」,強調要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模式。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主題,文件指出: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