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商區洛陽鎮綜合文化站和洛陽鎮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聯合編印,泉州市級非遺項目「泉州歌訣」代表性傳承人楊安東創作的《閩南新童謠》將於近期面世。首期編印3000冊,將免費發放給臺商區、泉州、晉江、惠安等地的小學、幼兒園。
推陳出新
收錄50多首原創新童謠
據了解,《閩南新童謠》收錄了楊安東近十年來創作的50首新童謠,全書分為「人文·景觀」、「時政·勵志」、「生活·習俗」、「遊戲·趣味」、「歌謠·新韻」五個部分,每篇童謠均配有註解和提示,配合生動的圖片呈現,對小朋友將十分受用。
「來泉州,食趟趟,泉州小吃晟高檔。面線糊,燒肉粽,食了碗箸嘸甘放……」 閩南童謠作為民間文學的一種獨特形式,它不僅具有民間文學所共有的價值,而且有著獨具特色的魅力,童謠中濃濃的鄉情鄉韻總是能受到小朋友的歡迎。
楊安東是泉州市曲藝家協會會員、洛陽鎮文史研究學會秘書長,他曾經創作《誇惠女服飾》《惠安女》《閩南人個個猛》《來惠安好佚佗》《蟲尋埔亞姨》《咱厝人講咱厝古》《新農保》等多首閩南新童謠,並獲獎多次。特別是2003年創作《惠安女 水茫茫》(原誇惠女服飾)閩南方言新童謠,已作為幼兒大班學前(閩南童謠)本土文化教材,在閩南地區推廣。
在多年採集整理過程中,楊安東發現舊的閩南童謠,雖然語言生動、音韻有律、富有童趣,但是部分童謠內容繁雜,有些童謠更是格調不高、缺乏時代感。因此,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楊安東就多方採集當地傳統童謠,刻苦鑽研閩南文化知識,在方言文字上進行加工提煉,在根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創新。
楊安東所撰寫的閩南新童謠,內容豐富,涵蓋了天文地理、行為習慣、愛國勵志以及地方風土人情等文化元素,不僅增添了新時代的氣息,更是增加了閩南文化的教育功能。這些新童謠以朗朗上口的兒歌形式,潛移默化地對少年兒童進行生活常識、道德品質教育,成為幼兒園、小學的編外教材,積極傳播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如新童謠《守望文明》教育小朋友要孝敬父母,講文明,懂禮貌;《安全生產真重要》強調安全生產要以人為本,安全為先,形成生產再忙不忘安全的共識;《中國夢》則提倡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傳承堪憂
多舉措傳承保護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作為一種民間的口傳文學,它的一個特色就是語調詼諧,內容豐富多彩,充滿童趣。但是,因其以閩南方言傳唱為主要傳播方式,而目前閩南語的學習逐漸被淡化,許多孩子甚至不會講閩南話,因此方言的流失和危機也使得童謠漸漸遠離了閩南兒童,閩南童謠的傳承出現危機。
這正是楊安東所擔憂的,為讓孩子們進一步深切感受閩南童謠的藝術魅力,傳承閩南文化。近年來,楊安東將自己的一些原創新童謠帶入了當地的幼兒園,受到了師生的歡迎。2013年,洛陽新城幼兒園、僑鄉幼兒園等當地多所幼兒園,將楊安東的閩南新童謠作為特色教材納入學校的日常教學課程,讓閩南童謠在校園中唱響。其中,洛陽新城幼兒園在每個班級每周開設了兩節童謠課,並利用每天早讀的時間,不斷地引導學生通過吟誦,反覆地學習感知、感受閩南童謠的韻味。洛陽新城幼兒園園長汪婉菲說:「我們還結合一些傳統節日和文藝匯演,排練了一些童謠歌舞、童謠快板、童謠大聯誦等節目,以不同的形式來展示童謠的藝術魅力,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吟唱,在吟唱中受教,讓閩南童謠真正『活』起來。」
「由於閩南童謠以口耳相傳為主,所以口傳大多是不完整的方言童謠,文字俚語差別甚多。如果可以用文字記載下來,對於傳承這項技藝將很有幫助。」楊安東希望,《閩南新童謠》的面世能夠讓更多學生認識到童謠的魅力,避免這項技藝的消失。而今後他也將創作更多貼近生活、充滿時代氣息的有趣歌訣,彙編成冊,走進學校,多方面傳承和保護閩南童謠。
(記者郭慧傑 陳智勇 通訊員陳德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