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
《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主要版本由東晉十六國時期的鳩摩羅什於公元404年譯出。
現在通行的版本是由南北朝時期南梁的昭明太子(梁武帝的兒子,還未繼位就過世了)分為三十二品(相當於章)。
《金剛經》最偉大之處,是它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金剛經》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另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
什麼叫般若?「般若」是音譯,大致上大智慧就叫做般若,但「智慧」兩個字,又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譯,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可以意會,難以言傳。藥山禪師講:「雲在青天水在瓶。」唐人有詩「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人的修為不一樣,境界就不一樣,換句話說,人修持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詞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
文字般若是因為文字本身就具備了智慧。《金剛經》在中國,為什麼那麼吃得開?是鳩摩羅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的。他翻譯了很多經典,其中《金剛經》以及《法華經》,影響中國文化極大。尤其它的文字格調,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特殊優美、感人的佛教文學。後來玄奘(《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法師等人也翻譯過《金剛經》,但在文學境界上,始終沒有辦法超過鳩摩羅什,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緣故。
方便般若,就是難懂的、難表達的東西,能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表達出來,別人一聽就懂了。
眷屬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詞叫行願,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是屬於行為方面的。佛學講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金剛,在金屬之中最堅固,就像金剛鑽一樣,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說,能建一切法,而且無堅不摧,所以叫金剛般若波羅密。所謂「波羅密」,一般的翻譯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後加一個「多」字,成為般若波羅密多,這個「多」字是尾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