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日本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
修習政治學的美女小提琴家
11 月22 日,上海音樂廳迎來了海菲茨生前最愛的小提琴「海豚」(Dolphin)—全球最好的5 把小提琴之一,以及她現在的主人、日本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Akiko Suwanai)。
文/ 王琳妮
「 海豚」小提琴是1714 年由義大利名匠安託萬?史特拉迪瓦裡(AntonioStradivarius)手工製作的,被公認為全球最好的5 把小提琴之一。
琴的名字源於它的背部線條與上漆的顏色花紋酷似海豚。這把琴音色充沛、純淨,穿透力強。小提琴泰鬥海菲茨(Jascha Heifetz)生前用這把名琴長達30 年。由日本音樂基金會授權借出的「海豚」,每年都需通過馬澤爾等5 位知名音樂家組成的審查會,審核使用及保養狀況。為了這把琴,在上海音樂會上,諸多音樂界前輩都趕來一飽耳福。
在上海,諏訪內晶子用這把「海豚」演奏了3 首奏鳴曲,分別是莫扎特的《降B 大調第三十二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理查?施特勞斯的《降E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貝多芬的《A 大調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魯採」》。長於詮釋浪漫派音樂的她,上半場似乎沒有找到感覺,聲音過於平穩和平淡,沒能發揮出「海豚」的特色。
下半場短促輕快的節奏裡,「海豚」顯示了它每個聲部的華麗,極為出彩,把為之伴奏的鋼琴遠遠甩在後面。只是諏訪內晶子對這把名琴依然有些缺乏把握,高潮處的聲音顯得頗為刺耳。
諏訪內晶子1972 年出生於日本北海道一個平民家庭。18 歲那年,她獲得了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獎賽金獎,成為迄今為止最年輕的金獎獲得者。之後,她留學美國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跟隨「小提琴教母」迪蕾(Dorothy DeLay)和林昭亮(Cho-Liang Lin)學琴。年少成名的她並不急於曝光,不緊不慢地交換至哥倫比亞大學,修習了兩年國際政治經濟學,然後又赴德國柏林藝術學院(Hochschule der Künste)跟隨海伯格(Uwe-Martin Haiberg)學琴。
輾轉三大洲的漫長學習生涯,使她獲得了深厚的積累。1996 年,由小澤徵爾指揮,諏訪內晶子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美國首演,再次引起轟動,旋即被環球音樂籤為專屬藝人,此後發行的7張唱片均獲好評。定居巴黎後,她意外地獲得了日本音樂基金會授權出借的「海豚」小提琴。
俄羅斯文化與政治學修養
諏訪內晶子在日本時的老師是「鈴木教學法」的創始人江藤俊哉(ToshiyaEto)。江藤1948 年到美國卡迪斯音樂學院師從埃弗雷姆(Efrem Zimbalist),後者來自俄國,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啟蒙。正是這位「師祖」的師承,奠定了諏訪內晶子「俄羅斯學派」技法基礎。談及柴可夫斯基大獎賽金獎,諏訪認為獲獎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過了」。她笑著說:「比賽之前,我都沒有出過國,一直都在跟老師學習,學的也都是俄羅斯風格,因為我的老師、我所學的東西和柴可夫斯基一樣,都是俄羅斯背景的,所以我覺得柴可夫斯基很親切,去莫斯科參加比賽非常自然。」
談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輝煌經歷」,諏訪開始滔滔不絕:「1991 年戈巴契夫來日本進行國事訪問,我就在東京為他和他夫人以及很多政治家演奏。他之後的活動安排是去宮殿參觀,但我演奏完畢,他叫了安可,又多待了10 分鐘,整個宮殿參觀就被耽擱了。第二天,我又遇到了他。在一個晚宴上,來了很多大人物,戈巴契夫、日本首相,還有很多政治家,我出席只是因為我曾為他演奏。那是個很大的晚宴,而那時我還是個小女孩。」正是由於此次演出,拉近了她與日本皇室的距離,以至後來有「皇太子單獨鑑賞諏訪內晶子演奏」的傳言。
現年36 歲的諏訪內晶子大方、活潑,雖然始終微笑、客氣,但並不拘禮,顯得自然而親切。採訪時,她身著一身黑衣,唐裝元素的上裝袖口翻出正紅色的襯裡,不太像印象中的日本人。同時,她身上似乎還帶有些許知識分子的氣息,不知是否與兩年的政治經濟學修習有關。
諏訪對前蘇聯的感情深厚,她說:「我第一次去蘇聯是1990 年,去參加比賽。1991 年,我為戈巴契夫演奏。1992 年,蘇聯就解體了。1994 年,我再次拜訪了他們的音樂學院。讓我印象很深的是,1990 年,這個音樂學院中很多有創造力的年輕音樂家,都說他們的國家多麼有希望、有未來。短短5 年,我親眼看見一個國家轟然倒下,這太令我震驚了。」而為戈巴契夫演奏,也激發了諏訪的「政治熱情」:「1991 年,我為戈巴契夫演奏後第二天的晚宴上,有很多大人物,面對這麼大的場面,我很想知道發生了什麼,這也許就是我對政治學感興趣的原因。」
說起學術,諏訪興致更高。「哥倫比亞大學的政治學很有趣,並非從現代政治開始學,而是從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開始。從古希臘到古羅馬,然後到歐洲、美國。我的學習持續了兩年,從古希臘的歷史學起,他們當時的政治理念是怎樣的,當時的政治家聽到的哲學又是怎樣的……哲學、政治和歷史融匯在一門學科中,非常有趣。相同的研究方式也可以運用到音樂中,比如我在了解巴赫和當時政治的關係時,就用了這種思維方法。」
諏訪內晶子還套用「歷史地理學」,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她同蘇聯的淵源。「我的故鄉是日本北部城市函館,那是北海道的一個重要港口。18 世紀時就有俄國傳教士過來,因此俄國第一個駐日本領事館就在函館,現在還有東正教大教堂。有一度,俄國革命者想要解放函館,使之成為共產主義城市,並脫離日本。他們後來離開了,但留下很多俄國社區和建築,連衣服和布料都是從俄羅斯來的。俄羅斯人都穿得很好看,還有小提琴,有人也帶小提琴過來,所以那個城市有很強大的俄羅斯文化。你看,我的背景很有力地推動我通往俄羅斯音樂,因為我的城市、老師,所以獲獎也很自然。」
在亞洲,我們都誤解了音樂
20 歲後,諏訪內晶子長居海外。出國學習的首站是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在那裡,除了師從迪蕾和林昭亮學習演奏技藝外,諏訪內晶子在音樂以外也受益匪淺。「茱莉亞音樂學院對我的重要性就在於,讓我明白了理解音樂不只是理解『音樂』本身,因為音樂包含了所有的人文學科,反過來,所有的人文學科裡也都有音樂。在亞洲,我們都誤解了音樂,音樂不僅僅只是一種特殊的技巧,你必須去理解、去懂得,」她說,「茱莉亞音樂學院非常重視引導年輕的音樂家們關注音樂技巧以外的東西,並讓他們成為一個正常的大學生。我去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只是參加這兩所大學間的聯合培養項目。我當時只是修習了課程並轉回了茱莉亞音樂學院,但仍然非常感激有這樣的平臺和視野。」
除了大學提供的平臺,西方教師的教育方式也與亞洲不同。談起老師迪蕾,諏訪內晶子充滿敬意:「迪蕾是一位非常明智的女士。她除了教我技法以外,還懂得因材施教,了解我確實想要什麼。當時我是個年輕女孩,她知道我想了解如何在音樂的世界中生存,想知道如何成為舞臺的主宰。她就教我如何控制舞臺,如何讓觀眾獲得享受,如何表現自我。」
在諏訪內晶子5 年潛心學習期間,「成名要趁早」的呼聲也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對此,諏訪卻固執己見:「我並非出自音樂世家,不像現在的80 後、90 後,個個如神童一般。我在意的是音樂的生命力,而非年輕人一夜成名,如煙花般轉瞬即逝的巨大成就感,」諏訪表示, 「那麼多年回頭想來,我當時只是希望長久地和古典音樂在一起,長期地持續我的音樂活動,這就是我的目的。在美國和歐洲學習的5 年,我不僅學習音樂,也學習學術和很多其他東西,這是我個人的興趣愛好,是我想做的事情。」
B=《外灘畫報》A= 諏訪內晶子(Akiko Suwanai)
B:你覺得是什麼特質使你能夠擁有「海豚」?
A:我不知道,這把了不起的樂器很難得到,它實在太昂貴了。我來自普通的家庭,剛聽到這個消息時覺得不可思議。我不是美國人或歐洲人,我沒有那種背景,也沒有贊助人。所以我得說我非常幸運。
B:你的美貌是不是讓你在事業中佔取優勢?
A:美貌是從父母那裡傳來的。我不可能有藍眼睛,這也是我的背景。但我認為美來自內在,如果只有美貌,但沒有可以打動人的東西,別人就不會覺得你美。因此,還是需要擁有好的內在。
B:你自己的演奏風格是什麼?
A:很難概括,人總是很難看清自己。我其實很隨意、彈性很大,什麼音樂都願意表演,現代的、巴洛克的、浪漫主義的??可以傳達很多風格。但其實還是可以從我的音樂中聽到西方演奏家那裡很少的東方元素。東西方理解時間和聲音都不相同,比如寧靜,東方人以為是永恆的、長久的,我們只是讓它在那裡;而歐洲人就會把它切割,他們喜歡分析。東西方的理念完全不同。
B:你為何選擇長居歐洲?
A:我非常喜歡歐洲。在那裡居住會發現許多在學校裡學不到的有趣細節。同樣是歷史悠久的國度,我們都很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歐洲有那麼多語言和傳統文化,你必須去理解其他國家的傳統,這很有趣。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發掘更多作曲家的更多作品。中國就有很多優秀的作曲家,比如譚盾。在世的作曲家可以隨時創作更多作品,而我們相對來說要去尋找,尋找適合的古典音樂作為常演曲目。所以我有一張法國專輯,,就用了以前很少人用的曲目,它只被當作學術資料存在圖書館裡。
(責任編輯:gu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