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正確的修習態度

2020-12-27 山野閒散人

禪修指引入門

甚麼是「正念」?

怎樣才算正確的修習態度?

如何看待禪坐中湧現的胡思亂想?

如何看待禪坐中出現的疼痛?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智慧是怎樣呈現的?

精進力不用很用力?

如何觀察「心」?

大家好!預備好了嗎?

禪師首先對禪修會作出介紹,給大家一些正確的數據。開始禪修之前,要先聽到有關的正確信息。惟有得到正確的禪修信息之後,我們才可以想得正確,修行才可踏在正軌之上。所以,不是先有禪修,而是在禪修以前,先對禪修有正確的了解,之後才修習。

首先要知道何謂禪修。禪修的本質是甚麼?閉上雙眼坐定定,開始專注於某目標了,仍未算是禪修。禪修乃是從心中抽取出美好的素質,學習令它變得更美好。修行是培育我們心中美好素質。

如果有人禪修,修了很久;如果以正法修行,性情理應會轉變,會變得更成熟。但如果他修了很久,卻沒有變得更成熟;那麼,他的修行中肯定是有些欠缺了。現在,禪師會先界定正確的修習及錯誤的修習。

禪師想以答問的方式進行今次禪修入門的開示。大家可要踴躍發問啊!

禪師問道:

「如果人在修習時帶著貪,很想得到好多東西,有很多期望;這是否是正確的修習呢?」

又或者換個角度問:

「如果人在修習時,不滿現時的修習,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又是否正確的修習?」

「有否試過在修行中遇到困難,不知怎修下去、不知怎做才好?之後就隨自己心意,想要怎樣做便怎樣做。這算是正確的修習嗎?」

重點就在這裡了。如果我們帶著貪嗔痴去修習,那便不是正確的修習了。

正確的修習是無貪無嗔無痴的。要令貪嗔痴不在場,必然要有智慧坐陣才行。那麼,智慧從何而來?

有三種智慧(聞、思、修)。

在佛教中,第一是指知識(聞慧),可從書本中獲得的信息(information);第二是指聰明、邏輯、思考的能力(思慧),心中原本就有的(intelligence);第三種是禪修的智慧(修慧),須通過修習之後才有(insight)。

第一種智能是知識,是信息性的,非常重要。它以客觀的形式普遍地呈現,可以聽得到,或從書本中看得到。要能聽到正確的信息,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只有當我掌握到正確信息之後,我們才可以正確地思考,那麼行事為人才可以正確。

把第一、二種智能加起來,就是資料加上思考,是可以應用到修習上面的。禪修時,我們可以運用這兩種智慧。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可帶動第三種內觀智慧展現。

禪師再問:「當我們禪修時,應否思想?」大家呆了,不敢回答。

禪師笑道:「我們不要想無謂的事,但可以想一些令禪修進步的事,作正思維。」

禪師問:「在我們一生中,有沒有試過做事之前是想也沒想的呢?」

大家顯得有點猶疑。禪師又笑了。又問:

「做生意時可不可不加思索?」

當然囉,如果不用腦去想,那麼一定會蝕本。

禪師的意思是:我們是要用我們的聰明智慧的。因為內觀的修習,即是指智慧。

禪師現在所說的每件事情,都是有關禪修的信息;大家要能運用聰明智能,把這些知識應用在修行之上。這是我們現在要做的事。

現在禪師要給大家的信息,就是止禪和觀禪的分別。止禪修三摩地,為要達至定;而觀禪是修習智慧。止禪的目的是要人達到定境、禪那;修法是把心專注地放在單一的目標之上。而觀禪的目的是智慧。心自己已有一定的智慧,修觀是要把智慧培育得更深。我們想從禪修中得到甚麼呢?我們修行,一定要問自己這個問題。究竟是想要一些定境呢?還是智慧?

「兩者都要?」禪師又笑了,大家都笑了。

如果我們想要定境,可修止禪。如果我們想要智慧,便修內觀。兩種方法背後的理念是不一樣的。兩者目的地不同,所走的路也不同。

如修止禪,可得定,很平靜。就這樣,不能得更多,不會對自己明了更多。

如果修內觀,心也可以平安,同時心會了解越來越多的智慧,會成長。

那麼,你會選哪一樣?

故此,我們要了解兩種修法的分別。看看在自己的修習中,做了甚麼?領悟到甚麼?

在止禪中,心只專注於一個目標;但在觀禪中,心覺察所有目標。修止時,心專注於一個目標;修內觀時,心願意聯繫所有目標。修止時,心留駐在單一目標之上;修內觀時,心會有興趣去辨析眼前心中正在發生的現象。因為,在內觀的修習中,可以檢視出貪嗔痴究竟在不在,所以會有興趣去觀看心,而不是單單專注在目標之上。來到這裡,可響應禪師最初所問的問題:正確的禪修中是否有貪嗔痴的呢?禪修的目的是甚麼?修行是為了培育心中美善的素質。故此,禪修有關於修心的事,是心的工作。

不論修止或修習內觀,也是有兩個部份的。一個是目標,另一個就是覺察著目標的心。好,現在大家一同做練習,把手合十。感覺到雙手正在接觸嗎?為甚麼我們會感覺到手的接觸?接觸的感受是一個目標,另一個部份是正在覺察的心。哪一個部份較重要?目標?還是那個覺察的心?

目標總是在的,我們有眼、耳、鼻、舌、身體;景物、聲音、思想……總有事情可供觀察;但如果心一旦迷失了,還可以覺察到這一切嗎?故此,目標是次要的,心的運作則比較重要了;心是否能覺察,這更是要緊。

禪師問道:「當心能夠注意到一個目標了,這是否就是禪修呢?」

心單純在注意,並未算是禪修。在那顆注意的心的背後,是否有正確的理念、正見,及正確的態度?

別匆匆地禪修去。不用趕忙。聽聞了正確的禪修信息,對修行有正確的理解,消化了,再應用在禪修之上。

在止禪中,心安注在目標之上;修內觀時,心注意在心之上。止禪中,心繫著一個目標;在觀禪中,心聯繫著眾多的目標。為甚呢?因為在觀禪中,我們的目的是培育智慧。要能獲得智慧,首先要對眾多事物有更多知識,才能有全盤的認知,才能有更多了解。看到眾多的目標,得到一幅宏觀的圖畫;了解的事物多了,智慧也更增多。

在止禪中,心常常傾向專注一個目標,這要花很大力氣,才可聚焦。修習觀禪時,心不會留在某一目標之上;心會學習放開執著,會學習怎樣才不致黏著在目標之上;心學習去研究目標,去明白那目標。我們不需用很大的氣力去專注在目標之上,精進力用在去了解眼前的目標,令智能生起。在觀禪中,無需用很多精進力,因為我們需修習一整天;用太多力的話,會累;累了,智慧便不會來了。現在不是在跑一百米,我們在跑馬拉松,要留力。有同修以為來短短幾天的禪營,便想出盡全力修,好修到一些成績。但來此間的真正意義,是要得到有關禪修的正確信息,學習怎去修習;其實出了營回到家裡回到工作崗位的應用,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現在不用出盡所有氣力來禪修,回到家中教孩子時才發力修行吧!禪師在此更是樂意與大家討論禪修方法及態度,讓大家明白怎去修習。所以,在小組討論時,告訴禪師你生活中的種種體驗、你的感受,怎樣與人接觸,因為這些正正就是修行。尤其當你禪修時,心中升起的感受或現象,更要提起。

在止禪中,有一定的操控,是在製造,把心鎖定在一個目標之上,以致能達到定境。操控意味著有某種想要達致的效果。但在內觀的修習上,卻沒有操控,而是在學習,不是控制。當有任何現象出現的時候,只會靜靜在一旁觀察,不作幹擾或控制。例如,當心覺得煩躁,止禪的進路會去調息心,以令它回復平靜。在觀禪中,則不會這樣做,不會要它消失,而是會觀察著煩躁,並從中學習。所以修內觀的人,不致於疲倦,因為不用出力控制以達致某種效果,只需輕輕鬆鬆地去觀察便夠了。禪師在多個國家教過禪修,發現很多禪修者雖在修觀,卻像修止似的。禪修者大部份時間都會很平靜安祥,但之後就不知道做甚麼好了。大家可以看到兩者的分別:止禪會花很大精進力以達致平靜;而修內觀則只需閒閒地輕輕鬆鬆地覺察。

接下來,禪師又提供修行的信息給我們了,就是修行時心中會出現的五種元素。第一種是正念,亦即是覺察。第二是精進力、第三是專注力、第四是信心,第五是智慧。

我們首先要知道這些字眼的定義。名詞只不過是名詞罷了,要弄明白字詞的真正意思。

第一個是正念,巴利文是Sati,意思是不忘失。正念覺察並不等如聚焦。不忘失並不是常用的那個顯淺的、那種別忘了做這個帶那個意思,不是這種意思。不忘失是指不會忘記正確的目標。正確的目標就是這個身心了。察看你自己,便可輕輕鬆鬆地以正念覺察。怎樣才可以做到不忘失自己呢?當你在意自己,常常這樣做,便可形成習慣。除了要注意自己之外,更要想想有關自己的事,例如現在我覺察著些甚麼?我有甚麼感受?便可培育出正念。

心常常像一個雷達,大部份時間都在探視四周的世界。其實只需把這部雷達往內掉轉,探視自己,這便是正念。

當你一想到有關自己身心的事,便有正念了。

當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要觀察這點、那點,有時也花很多氣力。而禪師所講的那種對自己的注意力,並不是很出力的,而是輕柔的,輕鬆的,自自然然的就好了。

第二個令心可運作的就是定力。巴利文是三摩地,英文翻譯成專注力,包含了一種要用功專注聚焦的意味。但三麼地真正的意思並非如此,而是使心穩定,就是這樣罷了。

試想想英文字「集中力」(concentration)的意思:單單把心聚焦在某一點之上,就可得到定了嗎?不是的。有些人只得頭痛,心卻不得安定。可見,單單靠專注,不能使心得到靜止或安定。

有兩種定:一種由止禪而得,另一種由內觀而得。

修止禪的,把心不住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從而得到定。心無暇思考,因它很忙,要不停落在目標上。這時,心不會想無謂的事,但也不可以想有智慧的事。故此,由止禪而得的定,並不能修到智慧,難以令人成長。

而修內觀時的定是怎發生的呢?心先有正確的知識,明白了,有正確的態度、正確的思想。因為有了正思維,便可以有正確的行為;心不會對貪嗔作反應,沒有執著,心很穩定。在這種定之下,智慧可以出現。

第三種素質是正精進力。在巴利文的意思並不解作很用力,而是能安忍、持久、堅持。一般人對於精進力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不斷加油加油,不住給予力量支持;另一種是永不放棄。

第四種素質──信心,到底有甚麼本質?當然,對佛、法、僧有信心是一般的理解,然而這卻是太高遠了。談到禪修的信心時,讓我們返回基本的信心:對自己有信心、對修習的方法有信心。

當對我們所做的事有信心時,意味著抱持了興趣去修習。我們漸漸會發現以覺察去生活,或是沒有覺察地生活,這兩者之間的分別。我們的信心增長了,因為我們嘗到了正念的利益。

當你禪修時,身心會累嗎?

佛陀給予了保證,就是修習正念可達至身心平安、脫離憂愁哀傷失望,獲得智慧,最終達至湼盤。假如禪修中身心疲累的話,便是禪修中有些欠缺第五種令你能修行的元素是智能。我們並不是說很高遠的內觀智慧或開悟的智慧。當修習時,所需要的是基本的聰明智慧,這是一種能令人明白怎樣去修習的聰明智慧。如果不能明白如何正確地修習,智慧怎能來?只有當人明白正確的修法,才可正確地善巧地修習。

好,問大家一個問題:「哪一個部份在修習?身還是心?」

我們以心去修習,但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心,不知它需要多少能量,不知它抱持甚麼意念及態度,而心卻在進行禪修了……那又怎可令心變得善巧呢?禪師再一次提醒我們,別只顧看著目標,記著要檢視心。修習內觀時,心與目標都是同時兼顧得到的;把對心的覺察收納在修行之中。當看到心怎運作之時,就可以有所學習。

有時修習得很好,有時修得不好;不禁會問:為甚麼呢?我們不知道。其實這很視乎心的狀態。心情好時便修得好;心情不好時便修得不好了。我們並不知道這節會修得好或不好。

好,現在給予最後三點指引。我們已得到太多數據,肯定記不了。第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持續不斷的覺察。修習的時間是由醒來一刻開始至到入睡前的一剎。禪師想大家由朝到晚不停地修習。大家只需要持續平穩地輕鬆地用功,即可做到。只要按你能力所及的去做即可,別逼自己。輕輕鬆鬆自自然然的力度便夠了,漸漸,會發展出一種動力。

姿勢並不等於禪修。禪修不等於去到禪堂坐下,而是心的覺察才是修行。隨時隨地,常常保持覺察,看看心是否清明、儆醒、保持著興趣。人在坐禪時不停想東想西,這是禪修嗎?可知,姿勢並不重要,心的狀態才更重要。正念的修習,是心的工作,由心去往內觀,是在心中觀察所發生的現象,不在乎目標。

第二點,禪師會進一步解釋何謂放鬆、守候及觀察。不需要很用力地深入地聚焦於一點。對當下的現象,不操控、不抗拒。禪師問:

「為甚麼有人會出很多力去修行?」

當我們想要某些東西時,會出很多氣力。當我們不想要某些東西時,也會出很多氣力去避過。當不知怎樣做才好,不知所措之時,也會花很多能量。

智慧知道怎樣才是剛剛好的力度。

現在,大家可以覺察下自己,隨意就好,不用刻意觀察呼吸肚皮或任何一點。手觸摸著某些東西時的感覺?感覺到手嗎?感受到坐在地板上的感覺吧?感覺到自己坐的姿勢?聽到?感受到現在的溫度?要感受到這些,需要多少氣力?累嗎?就是這樣,全日保持這種覺察。

禪修其實是很容易的。只有一點很困難,就是別要忘失。要覺察到自己的身體是容易的,即使是小孩子也可告訴你當下的感受。難是難在要一整天都保持著覺察,不至忘記自己,因為我們未有這種習慣。

另一重要事項是要放鬆。如果我們回到家修行了,專注力只集中在一點上,便會變得很困難。故此我們要放下過去專注於一點的修行習慣。當聚焦於一點時,心便難以思考;那麼怎去照料孩子呢?怎去策劃家務呢?禪師要求大家這幾天在禪營中不要專注於一點。例如當你的手拿著一件東西的時候,覺察到觸覺;如果只聚焦在接觸的一點,太專注了,便會略過其他感受:冷或熱、粗或幼、軟或硬,都不了了之。心意識在很細微的地方,太狹窄了。狹窄的心成不了開明寬闊的心,接收的信息太少,智能便不能增長。

如覺得心未能安定,可先觀察一個目標,讓心安頓下來。心一旦得到安頓,便不要守著一個目標,讓心擴大覺察到的範圍。大家可以用問問題的方式幫自己擴闊心的覺察範圍:「心單單在覺察著這個嗎?」一問這個問題,心便會立即醒覺到正在覺察到其他事情。禪師問道:

「當人專注於呼吸,手心感到溫暖,覺察力就轉移到手心了。那麼,應該把注意力帶回呼吸呢?還是繼續觀察手?」

有一男同修答:「繼續觀察手。」

禪師說答對了。就是當觀察手是較容易較輕鬆的話,觀察手。

有兩種精進力。一種是自己的力量,另一種是法的力量。自己的力量是指由自己決定心的去向;而心自自然然已覺察到某些事情這種自然的力量,是法的力量,心自然地做自己的事,自行去覺察,是自然的精進力。

有同修問:「這是不是七覺支之中的擇法覺知?」

「不是。」禪師答。

如今,大家對於覺察力已有了多一點的認識。

最後一點很重要的是正見。如今,我們覺察到一些事情了,之後,對於所觀察到的,可抱持怎樣的想法呢?

覺察著自己的時候,只有三種可能性:感受到身體的感覺、心的感覺,以及心的各種活動,例如思考、覺察到覺察本身。

反思一下:身體有各種感覺,例如熱、冷;心有感受:愉悅的或不愉悅的;心有活動:思考、覺察;是否只有自己的一顆心感受到這些感覺?是否只是自己的身體才這樣的感受到熱、冷、硬、悲傷?是否只有自己一個感受到這一切?

人人都有這些感受,人人都有這些特質,這是普世性的。

大家都試過憤怒。當想到:「唏!我真的生氣了。」這樣想時,會越想越氣。為甚麼呢?因為錯誤的見解。憤怒是一種普世性的情緒,但卻認同它,把它當為我的憤怒,這樣便會越想越氣。

任何一種雜染,加上了「這是我的」這個邪見,便會使它增長。

我們修行是為了增長智慧,便必須抱持正見。錯誤的見解是很容易出現的。記住要以正見去了解當下所發生的事,那麼,智慧會呈現。故此在覺察之時,先要有正見。先有正見,再有覺察,然後才有正確的了解。正見是:把所覺察到的各種身心現象,視為自然現象。嗯,這個,心本來就是這樣子的了;這是身體的特質。那麼,便沒有甚麼可作出幹擾的了。心還可以幹擾嗎?聲音呢?當一切的思緒、聲音只是自然的現象,便不能再幹擾到心的寧定了。我們便可長久地安住於平靜中。事實是:是我們的思想在幹擾自己,當心認為是聲音在幹擾自己,那聲音便真的能干擾到了。但如果想:這是聲音,只是自然的現象,那麼它便不會干擾到心的平靜。心在想東想西了,別投入了當中的故事;追下去,那便會迷失了;而是去覺察心正在思想。

剛開始禪修的時候不應持續地覺察思想,因為有迷失在思緒中的危險。要意識到心正在思考,之後返回來,看其他目標。

要記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思想並不幹擾修行。胡思亂想本身是很自然的現象。當心覺察到想東想西,遊走開去了,這覺察本身也是修行。

禪師問:「你來禪堂坐,坐了很久了,腳感到很累,你會怎麼辦呢?」

「放鬆。」「做運動。」「吃午飯去。」大家都笑了。

禪師想教大家,這是很好的機會,藉此學習去認識這顆心。未起身去吃飯之前,先覺察一下身心;正在心發生的,是自然現象;在身體中所出現的也是。這一刻你可能會有些感受,也許會覺得恐懼,又或者會抗拒,又或者覺得痛;嘗試去看這一切只是自然的現象,能看到多久便看多久。之後如由於不舒服的感覺持續增長,可以轉換姿,不用勉強自己忍痛坐下去。不用直接觀察痛。如果有痛,不如觀察心,看看它有何感受。這是有原因的。當心喜歡或抗拒某一目標的時候,背後抱持了貪愛或嗔恨的態度。這個目標不是屬於法的目標,不是自然的,而是已經染汙了的。

故此在此刻,不去觀察這目標,因心有偏頗。這時可反觀自心,看看心到底發生甚麼事呢?

當你很生氣某人,心中又常常看著他,會是甚麼感覺呢?想打他?(大家都笑了。)疼痛就像一個你恨的人,如你一直看著痛,憤怒會越積越多;這不叫禪修,而是叫滾存你的憤怒。

總會有兩個層次的:一是目標,另一個是心。心就如另一對眼睛,它可配帶各式各樣的眼鏡;透過紅色鏡片,看出來的世界便處處通紅;帶了藍色眼鏡,世界也會一片冰藍。這眼鏡就是各式各樣的信念、想法、觀點。所以我們要常常檢視心中帶了一副怎樣的眼鏡。所以禪師叫我們不要太黏著於所觀察的目標。因為心不太可信,不可過於相信心。

除了進餐及面談之外,這裡沒有規定的時間表。禪師不會規定何時行、坐、行、坐;而是讓禪修者自行為自己決定。看著心,看看此刻為心來說,怎樣才最合適。如心適合禪坐,那便坐吧!如心不適合坐,適合行,那便行吧!心適合去做其他事情,便去做其他事。不用操控。這樣,心便不會迷失在做這做那之中。心喜歡要有程序,做完一件事之後又做另一件,像個機械人似的。那麼,心便不能安住在現在。

最後一點要提出的是尊貴的靜默(noble silence),禁語安靜。英文 「noble」包含了智慧的意思,會懂得分辨甚麼才是需要講的說話;並不代表把嘴巴關上,完全靜默。大家想修習談話禪嗎?(大家笑了。有同修強烈表示想修。)

在經典中,佛陀提到要以正念及智慧說話。

但是,有不同程度的禪修。對於初學者來說,談天很容易令他們忘失。即使如此,如果你想讓覺察成為習慣,必須把它帶入生活的每一環節之中不斷練習,包括對話,令覺察的技巧越來越好。

今天的開示到此已足夠。

大家同誦三聲 薩度!薩度!薩度!,意思是 善哉 善哉 善哉。

(西亞多烏德加尼亞(Sayadaw U Tejaniya)香港開示 緬文翻譯:嗎爹 英文翻譯:心田 記錄:心田

相關焦點

  • 怎樣才算正確使用洗地機
    怎樣才算正確使用洗地機#洗地機#正確和合理的使用換個角度來想,正確的操作確實是可以從最大程度上避免這種問題的發生。駕駛式洗地機,該設備是一種自動清洗設備,具有多種選擇,可根據不同地面選擇對應的機器進行有效清洗。即使是工業上使用的環氧地板也可以清潔,在保證不損壞地面的條件之上進行清洗任務。
  • 手機怎樣充電才算正確?是低於20%再充還是用完再充,看完漲知識
    手機怎樣充電才最正確,尤其是現在快充當道,怎樣正確充電是很多人關心的。畢竟錯誤的充電方式,不僅會加快手機的損耗,還會有危險,今天筆者就來教大家如何正確給手機充電。手機怎樣充電才算正確?是低於20%再充還是用完再充?還有如何正確地給手機充電,我都已經給大家列舉出4個充電注意事項。望周知。
  • 怎樣才算重度宮頸糜爛?
    怎樣才算重度宮頸糜爛?宮頸糜爛按照面積劃分,可分為輕度宮頸糜爛、中度宮頸糜爛、重度宮頸糜爛三種。怎樣才算重度宮頸糜爛?重度宮頸糜爛與輕度、中度宮頸糜爛有區別輕度(Ⅰ度)宮頸糜爛:是指糜爛面積小於整個宮頸面積的1/3。輕度宮頸糜爛有時候沒有症狀或是症狀較輕,因此很多時候會被忽略了,如果有症狀,一般表現為白帶增多,白帶比較黏稠。
  • 修習四無量心
    這也是依照聞、思、修次第的學習 ──先從聽聞薰習來理解四無量心的意義、修習的目的等等;接著,時時以這四種心當作行為的準則與省思的課題;再來就是將其作為禪修的業處。有系統地、持續地修習,破除心的限制,將這四種特質深深地融入身心,變成自然的習慣。以下將具體、有系統地說明慈、悲、喜、舍的修習方法。
  • 拉卜愣寺六大學院修習體制源考
    修習體制述略  拉寺的組織機構,在磋欽會議之下設有六大學院:聞思學院建於1711年,續部下學院建於1716年,時輪學院建於1763年,醫藥學院建於1784年,喜金剛學院建於1879年,續部上學院建於1929年。這六大學院分別研習顯密佛學、天文歷算、藏醫學、詩學、修辭學、書法、文法、音樂、繪畫、雕塑、舞蹈和壇城繪製等等。
  • 在打坐中修習禪定
    對於禪定的修習,不一定需要通過打坐。禪定的關鍵是明心見性,這個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是可以修習的。通過打坐的方式,是可以幫助來更好地修習禪定。因為打坐的時候,自己的身體是不動的,能夠更清晰地感受自己的內心。修習禪定,則是為了進入沒有執著妄想的清靜狀態。
  • 解釋人生:抱怨只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努力才是人生正確的態度
    解釋人生:抱怨只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努力才是人生正確的態度時間一天天的過去,我們與沒有思考過,我們為什麼活著,天天生活在抱怨的世界裡活著的人,終究是沒有什麼成就的人。有句老話說得好,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但大多說的人就是為情所困。可以有故事但是不能過於沉迷在童話的世界裡。
  • 熱議: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怎樣發放才算公平?
    像很多老師反映的一樣,我們這也是教師的績效工資來自本該屬於老師正常工資裡面的錢,這才是績效工資最大的癥結所在。績效應該是工資之外的一種認可和福利,現在卻從老師的工資裡抽出來再分配,能讓人舒服嗎?無論怎樣發放,都會遭來非議:平均發放,不符合上級要求,不會被批准;按工作量發放,老教師有意見,因為人人都有老時;按職稱發放,年輕人有意見……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考核發放。這種方法領導比較麻煩,年初要認真制訂好考核方案,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並要在教職員工中討論通過。
  • 修習英文的正道
    有不少修習者在初中時未能習得正確的音標讀法與拼法,便想當然地臆造讀音。更沒有了解有些單詞不同意思時發音不同。要知道和漢語一樣,英語也有多音字,比如minute這個單詞,不同意思時,發音就有差異。附有朗讀光碟的單詞,會讓你背誦的英語發音與聽力材料一致,也有助於你以正確的發音與人交流,不至於發生理解障礙。
  • 怎麼回答才算正確
    如果看完還是懵懂,那該怎樣快速學習呢,我記得有個歐陽老魚全集的書,裡面怎麼去吸引一個女孩子的技巧非常歷害怎麼回答才算正確END歡迎你的評論!
  • 全職獵人:尼特羅會長究竟修習了幾種體系的念能力?
    如果6大體系綜合能力每一項按100算滿值的話,以強化系作為主係為例,其他系最大修習數值如下圖所示也就是說強化系可以通過修煉達到100滿值,而其他系即使再怎麼修煉也不可能達到滿值,但是主系旁邊的兩系是最適合修習輔系的念能力。畢竟修習數值在那裡擺著,修習成果也會很有效。比如小傑。主系強化系,在跟納庫魯戰鬥的時候把猜猜拳當做氣彈打出。
  • 減肥走路的正確方法是怎樣的
    核心提示:不管大家在平時有沒有運動的習慣,每天都少不了步行走路,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走路也可以幫助減肥,但是一定要注意走路的方式方法,正確的走路方式才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減肥的效果,並不是隨意走一走就可以的,那麼減肥走路的正確方法是怎樣的?
  • 論文重複率多少才算抄襲?怎樣避免抄襲?
    論文完成後,都必須經過論文查重這一過程,那麼論文抄襲率的標準是什麼,論文重複率多少才算抄襲?怎樣避免抄襲?  在面臨畢業的時候,大家都要為論文寫作做好準備,因為論文決定了是否能順利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在網際網路資源便捷海量的氛圍下,學術誠信的問題越來越多,論文查重標準成為高校衡量是否存在抄襲的手段。  一般論文查重的熟悉程度如何?
  • 故事:怎樣才算喜歡一個人?格格巫很困惑,九尾狐真知灼見
    01怎樣才算喜歡一個人?格格巫很困惑,九尾狐真知灼見。近來一段時間裡,有一件事情使得格格巫感到很困惑。自打上次看到九尾狐拾金不昧的善舉後,每次見到九尾狐格格巫就面紅耳赤,她也不知道自己這是怎麼了。這個年紀裡正值情竇初開,格格巫自己也分不清是不是喜歡九尾狐,怎樣才算喜歡一個人呢?她帶著這個問題去和閨蜜美杜莎討論了。04「美杜莎,怎樣才算喜歡一個人呢?」格格巫直言不諱道。
  • 怎樣的月經周期才算正常?
    原標題:怎樣的月經周期才算正常?   女性們的健康是需要自己去關注的。月經的來臨一直是女性身體健康的一種象徵。不過有一些女性的月經周期就是會出現不正常的現象,我們就要馬上來看怎樣的月經周期才是屬於正常的。知道自己的生理周期的正常性是很有必要的。
  • 怎樣包裹新生兒才正確
    >怎樣包裹新生兒才正確2011-11-02 17:42:47出處:PCbaby作者:佚名因此,正確使用包被非常重要。  但是,有一些家長的做法是錯誤的,如用一個包被將新生兒包起來,外面再用布帶子將新生兒結結實實地捆起來,像一根蠟燭一樣,俗稱「蠟燭包」。這樣抱起來是挺容易了,但是對新生兒來說有害無益。這樣的「蠟燭包」對新生兒是一種束縛,限制了胸部的活動,而影響肺和橫隔膜的活動和功能,不僅影響肺的發育,也影響小兒的呼吸,使肺部抵抗力降低,而發生肺部感染的機會增加。
  • Excel輸入什麼樣的日期才算正確
    Excel當中日期要算最為特別的數字,輸入格式不正確,對以後統計工作會帶來諸多麻煩。標準的日期應當是用斜槓隔開年月日,如「2020/9/15」的形式。猜猜下面幾種日期格式哪些正確?還有正確的日期格式,還可以直接和數字公式進行公式計算。在計算公式中A2代表2020年9月15日這個日期,加1相當於加上一日,就有了結果2020年9月16日。以上就是關於Excel表格日期格式的相關內容。
  • 怎樣才算認識樂譜
    怎樣才算識樂譜?1.音的高低。以簡譜為例,1234567七個音,每高一個八度,七個音的上方就多加一個小圓點,音越高上方的小圓點就越多;每低一個八度,七個音的下方就多加一個小圓點,音越低下方的小圓點就越多。
  • 在孩子遇到委屈的時候,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
    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積極的鼓勵安慰孩子,不然是會對孩子的生長有影響。在孩子遇到委屈的時候,媽媽經常對孩子說「算了吧」,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1、長期被壓抑生活中,當很多孩子被欺負了回家告訴父母時,父母經常會說,算了吧
  • 國保保密文件櫃怎麼保養才算正確呢?
    國保保密文件櫃怎麼保養才算正確呢? 大伙兒應該都知道保密文件櫃是一款具有了極強防盜功能的鋼製工作家具,通常被應用於公司財務工作室、銀行、珠寶店等等一些需求對文件資料以及一些特殊物品進行安全寄存的場所,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保密文件櫃也逐步走進了千千萬萬的不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