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北方的孩子來說,四合院是最熟悉的,北京四合院是最典型的四合院,它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它的格局是一個院子四面都有房子,院子從四面都圍在中間,它的建築和圖案都反映了中國傳統的等級思想和陰陽五行理論。
我們知道「四合院」都是地上的,還能有一個令人驚嘆的「地下四合院」,說到這裡,你會想到「窯洞」,但它和「窯洞」相似,但又不一樣。
4000多年前的軒轅黃帝時期,陝西高原的先民就已經挖開地面居住在洞穴裡了,《詩經》被稱為「陶復陶穴」,而坑院則有6000多年的歷史,「地坑院」的雛形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存在。
地坑院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風格,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也是中國四大獨特的古代民居建築之一。
地坑院分布在陝西縣、河南三門峽、山西運城、慶陽、甘肅隴東、陝西部分地區,其中,河南三門峽保存完好,尤其是陝西董藩高原、張村高原、張邊高原三大高原平原,很多村民還住在地下坑裡,還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個天井,現存最早的有人居住的院落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已經住了六代以上,保存完好的村落有張村高原的馬寨、廟上村。
眾所周知,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而坑院則是黃河兩岸先民繁衍生息的溫床,作為豫西民居文化的象徵,這種窯洞式民居蘊含著濃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坑院的結構比較特殊,窯洞與大地相通,位於地下,具有防震的實用價值,俯瞰整個窯院,整個窯院呈方形,更加美觀,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在黃土地的地方習俗中,窖窯的建造被稱為方場,是關係到家族興衰和後代繁衍的大事。所以在動土之前,請你知道,懂陰陽八卦的風水先生,住的是房子。俗話說「回金山,面朝南,祖祖輩輩都是大官」,造坑窯有三個要領,即主窯、門道窯、灶窯的位置很重要,也強調陰陽平衡,這樣才能發大財,坑院裡種花種樹也很講究,種幾棵果樹,夏天乘涼,秋天收穫果實,坑院種樹特別講究,要「前無桑,後無柳,院內無鬼擊掌(白楊)」,「梨樹前,榆樹後,醫院種石榴樹時」,門口旁邊種了一棵大槐樹,叫「千年松柏,千年槐樹」,寓意幸福安康。
陝西縣三大塬區,黃土層堆積較深,一般在50米至150米之間,黃土堆積形成於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主要由應時和粉砂組成,這裡地下水位較低,一般在30米以下,為「挖地下鑽牆」的居住形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豫西氣候屬於半乾旱氣候,涼爽乾燥,四季分明,陝西縣的三個塬區都是從山上自然向下延伸,坡度平緩,乾旱十年,雨量最少,即使偶爾有洪水,也不會影響到坑和醫院,半乾旱氣候有利於保持當地土壤乾燥結實,使窯洞建築經久耐用;全年溫差大,更能體現冬暖夏涼的窯洞優勢。
這種由地下坑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要戶與戶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就可以成排、成排或分散布置,這種村莊地面上看不到房屋,但走進村莊,可以看到隱藏在地下的每一戶人家,構成了黃土高原上最獨特的地下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