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要和大家講一個村莊,這個村莊叫做「爨底下村」想知道大家在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是不是和小編我一樣愣了一跳,其實當時小編我也不認識這個字,後來還是同事告訴我的,這個字讀cuan非常的難寫,下來小編就和大家講一下這個村的一些小故事。
這個爨字很難寫,於是很多人都會拆開來念,比如:興字頭,林間腰,大火下面加火燒,大火森林越燒越興。
小編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感覺真稀奇啊,原來一個字竟然能夠拆成一首詩。還有就是這首詩正好解釋了為什麼這個村莊的人大部分都姓韓,你想啊,大火燒森林豈不是會燒的很熱,於是就需要降溫,如何降溫呢,於是就將取了「寒」的諧音「韓」這樣的話在五行中間,火與水相補,熱與寒相補,一切相得益彰。
爨底下村是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西三公裡位置。爨底下村如今是一個比較出名的旅遊場所,在那裡有保存的比較完整的四合院,這些四合院是明清時期建立的,在這裡的村民一直完完整整的保留著這些四合院,以至於後來中國掀起保護古建築的熱潮時,很快這個村莊就出名了。
並且作為保存古建築比較完整的村莊,他很快就被收錄到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名單裡面。從此這個村莊變得不再平凡,又因為距離北京非常近,於是乎,很多人在休息娛樂的時候都會選擇來這裡,還有很多想研究四合院體驗生活的增長見識的人都會選擇來這裡,總之,從那以後,這個村莊的旅遊業發展起來了,帶動整個村莊經濟快速發展,很快這個村莊的基礎設施就變得更加完善。
就在這個村莊的對面,還有一座山,這個山叫做金蟾山,山上有一個觀景臺,在觀景臺上能夠看到爨底下村的全貌,因此很多到此旅遊的人都會選擇到這裡來拍一張照片作為留念。並且在村落的附近還有一個寺廟叫做關帝廟,這也是來這裡旅遊不能錯過的好地方,歷史悠久,值得一看關於這個村莊,還有另外一個故事,那就是相傳澤裡的人並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而是在明朝的時候為了躲避戰亂,從山西那裡搬遷過來的。
後來在這裡定居,包括這個村莊位於北京山西陝西的交匯處,於是很多的地主財主都會在這裡生活。在這裡的半山腰有一個很出名的文化保護單位 那就是「財主院大五間」 這個四合院是兩層樓,一層是用來居住吃飯的,第二層是用來存放財主院的古文物,這些文物都已經見證過了從明清至今的故事。
可以說是經歷了歷史的興衰。並且有的四合院還是很大的,有正房,有側房還有女兒住的繡樓,不僅人住的,還有動物的狗洞貓冬,地窖都保存的很完整。
總之這個村莊還是很有觀賞價值的,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值得去看看的,小編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的話記得點讚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