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孔鎮村名的由來

2021-02-23 喃家在德平



前面發了兩篇有關孔鎮的文章

孔鎮(上)

孔鎮(中)——孔鎮村莊

近日,熱心讀者張法文先生,發來《探討孔鎮村名的由來》,拜讀後,深受感動,一位年盡80歲的老人離開家鄉這麼多年,心卻一直思念和牽掛著故鄉。他多方打聽、查閱文獻、網絡資料,探索「孔鎮」何時建村,村名由來,圖文並茂。彰顯遊子深切而濃厚的思鄉、懷鄉之情。

現附原文,對張先生對本平臺的支持深表感謝!




   作者 張法文

村名是代表聚落實體的一種語言符號,同時也蘊涵著濃厚歷史文化和複雜的民俗傳承,與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當大的關係。

人類始於群居,逐漸形成部落。部落中就有了各家各戶。他們在部落中聚集生活。這聚集生活的範圍漸漸有了穩定的地點,這地點漸漸需要有個名稱。有了名稱就可以區別於其它地點,各地點之間就有了往來與交流,開始把各個聚集點叫成村落。村落中包括了各個家庭。區別各個家庭後來就有了門牌。由一個村落到另一個村落去,就把原來的叫成了家鄉。村落之間作區別,就有了村名。各村的戶數增多,就是村莊的擴大。

村名有歷史村名、群眾俗稱和標準村名之分。歷史村名是指原始村名和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村名。群眾俗稱是人們叫出來的,約定俗成的名稱。標準村名是指由官方確認的固定名稱。有時三類名稱一致,有時又各不相同。

孔鎮村立村時間和村名起源,在村內沒有發現文字和口傳記載。我查閱了大量的縣誌、各種志書和諸多參考資料,走訪了許多老前輩,對建村時間說法不一,相差甚遠。

 

收集到孔鎮村名由來有如下幾種:



孔家鎮村立村時選村址在一個高崗上。這個高崗多年流傳著王莽趕劉秀的故事,傳說王莽趕劉秀,劉秀在村址處設下一座「空陣」,從而王莽空趕一陣。立村後起村名為「空陣」又稱「誆陣」。

這個村名是奇聞軼事,歷史傳說命名的。村名流傳很久,隨著時代的變化,老輩人離世,稱孔鎮為「誆陣」的人越來越少,「誆陣」的村名被大家淡忘,逐步消失。

1981年8月29號樂陵縣民政局做村名調查時,當時任村幹部的張本貴會計,就是按村民世代口傳王莽趕劉秀的故事整理後提供的村名起源,被山東省地名錄用。

 



孔鎮村自立村以來,到2019年底,居住的全是漢族人,初步統計曾有(按姓氏筆畫排列)於、王、鄧、尹、巴、田、尼、齊、劉、孫、李、吳、宋、張、陸、陳、範、周、孟、趙、弭、侯、高、桃、班、賈、郭、曹、韓、譚等30個姓氏在村中居住過,形成一個多姓氏居住的村落。其中張、宋、周三個姓氏人口最多。

文化大革命中,村裡各姓氏的族譜書大部分已燒毀。現在年歲大的村民知道尼、桃兩姓立村的也很少,當前尼姓村民也提供不了他們家族立村時間的資料;已經沒有人記得桃姓人在孔鎮居住的傳說。巴、張兩姓氏是立村後入住孔鎮最早的兩個姓氏,兩姓氏的族譜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從其後裔那裡也沒有收集到關於孔鎮村名起源的傳說。周、宋、曹、孫、吳等姓家族保存有清朝、民國時代的族譜書,譜書裡也沒有村名起源的記載。

在孔鎮村沒有收集到立村起源、村名的口傳和書面資料。

 



1956年前,孔鎮隸屬德平縣管轄,從清朝乾隆、嘉慶、光緒德平縣誌和民國德平縣誌上,都可以查到標註的村名都是「孔家鎮」。

這些縣誌中沒有查到村名來源的記載。

     

清朝光緒十九年  德平縣誌記載 

    

清朝乾隆38年德平縣誌卷一 疆域 八(8.pdf)記載的村名是「孔家鎮」。

 

          

                         1936年德平縣前志記載



明朝、清朝、民國的行政區劃中均稱村名為「孔家鎮」, 孔家鎮是德平縣區域內的中心鄉鎮,影響力較大。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前,德平縣誌和村民的各種證書上的村名均是「孔家鎮」村。

1956年德平撤縣,孔鎮村劃歸樂陵管轄前村名仍為「孔家鎮」

  

圖為軍工廠證籍貫為山東省德平縣河流(劉)區孔家鎮村

紅色印章為「德平縣第十區孔家鎮初級小學印」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後改稱為「孔鎮」,村名更改的具體原因和時間沒有查到記載。



山東省地名網上記載村名起源是:「孔鎮,據傳王莽趕劉秀空趕一陣,因『空陣』二字不真,而起名『孔鎮』」。

這個村名的資料的來源,是樂陵市民政局1981年收集村名資料時,由孔鎮大隊會計張本貴提供資料整理而得。

 



1991年10月前豎立在村東門外的村名碑上碑文是:……相傳東漢初(公元45年)王莽趕劉秀徵戰到此不見蹤影,空趕一陣,因而,此地取名"空陣";傳尼、桃兩姓始祖,於宋淳佑十年(1250)遷此,立村取名"空陣",後演變為孔鎮。……

豎立在孔鎮村東門外的村名碑上碑文如下圖。

   

村名碑上的文字,是依據1990年8月樂陵市民政局「地名補查和資料更新成果」中的「名稱來歷含義及演變」一欄整理而得。

這個村名起源資料是誰提供的,通過什麼渠道收集到的,樂陵市民政局地名辦原制表人也記不得了。尼、桃兩姓始祖於1250年遷此,立村取名「空陣」,後演變為「孔鎮」,這段文字來自何處無從考證。

據史書記載,王莽於公元23年10月去世,不可能於公元25年再追趕劉秀,再者,東漢是劉秀建立,王莽跟東漢沒有關係。村名碑文上描述的年代年份時間不對。

 

7、網上查詢有關孔家鎮村名的記載:

網上沒有查到孔鎮村名來歷的記載。僅僅查到簡單描述。

在「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上有 「孔家鎮,在山東德平縣北三十裡馬頰河西岸,為聖裔居,京稱孔鎮,接樂陵縣及河北省寧津縣界」的記載。

在<金史地理志> http://www.guoxuedashi.com/diming/10822u/  網頁上查詢到:

在網頁http://www.guoxuedashi.com/diming/75445n/查詢到:

 


以上資料來自何處誰提供的沒有描述。

依據這些資料分析 「古鎮名。金置,……為聖裔所居」,孔鎮村立村時間應該是在金朝。中國「聖裔」則是指孔子和顏子、曾子、孟子嫡裔,自古以來被稱作"聖門後裔"。穆斯林國家聖裔(Abna'al-Nabiy) 穆斯林對先知穆罕默德的兒女及其後代的統稱。阿拉伯語"艾布納·奈比"的意譯,亦稱"先知的後代",以上都屬於外族聖裔。

孔鎮村沒有「聖裔」族人居住過的傳說和記載。目前收集不到立村與「聖裔」居住的有關聯的相關資料。

    關於孔鎮村村名的起源,缺少各種歷史資料記載,已無法考證是何時何人因何起名為「空陣」「誆鎮」「孔家鎮」「孔鎮」,終無結論,留下遺憾。

 

                                        張法文 收集整理

                                        2020年5月16日



張法文,孔鎮西街人。1942年11月27日出生。1954年離開老家。1963年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南京長江機器廠(大型軍工企業)工作,曾經參加中越自衛反擊戰,十八年期間多次獲得立功授獎。1981年1月由被連雲港市電子局引進技術人員到連雲港市工作,先後擔任產品設計師、供銷科長、副廠長等職。1988年調連雲港市政府重大項目辦公室任科長,2001年12月在連雲港市發展計劃委員會按正科級公務員退休。


孔鎮(上)

孔鎮(中)——孔鎮村莊

歡迎留言 ,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地名故事」燕塔街道:老宅村名由來
    老宅村名由來地名,是一座城市不可磨滅的印記,每一個地名的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地名,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更有時過境遷的煙雨滄桑。山東聊城莘縣歷史悠久,古蹟眾多,許多村名、地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莘縣地名的形成方式可謂豐富多彩,「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既是過去地名命名規律的體現,又是今後地名命名原則的借鑑。莘縣史志將帶您品讀地名背後的故事,了解莘縣、熱愛莘縣、傳播莘縣。
  • 【太康大美鄉村】馬頭鎮閆莊行政村(閆莊、盧馬莊、李廟、大牟寺、小郭莊),村名由來、姓氏由來、姓氏族譜......
    據載,閆姓始祖於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遷居此處,因閆姓人最早定居這裡,以姓為村名,故叫閆莊村至今。【村名由來】 元未清初時,在現村南,運河南岸,喬莊村西地,有一村名稱馬堂村,此地還有廟會。馬姓人在此發展較快,人財兩旺,成為本地一大富戶,傳說建有18所樓,出過翰林級官員,後來馬堂村向北逐漸擴大,盧姓人員也來此定居,遂以盧馬兩姓為村名,即成了盧馬莊村至今。
  • 【太康大美鄉村】馬頭鎮大吳行政村(大吳、呂屯、前小吳、後小吳),村名由來、姓氏由來、姓氏族譜......
    【村名由來】【村名由來】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呂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入到太康縣城東北興隆村北邊的呂廟臺安家落戶,聚居成村,村內有呂廟臺,故取名呂屯村。【村名由來】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6年),吳姓從大吳村遷到東方三裡的馬胡同村,當時該村有馬姓、石姓兩戶人家,吳姓來不久,馬、石二姓絕戶,只剩吳姓,遂改馬胡同村改為小吳村,後又因村中間隔了個大坑
  • 陽穀高廟王徐山鬥村名的由來跟一個大善人有關,你知道嗎?
    這個名字由來,有一個很感人的故事!    傳說宋代的時候,在這個村子裡住著一戶姓徐的人家。這戶人家家財萬貫,財運亨通。戶主為人和善,仗義疏財,深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徐老爺」。    這一年,連續幾個月滴雨未下,莊稼都因乾旱而死,農民們顆粒無收,大家無糧可吃,只好用樹葉、樹皮充飢。可是不久,樹葉和樹皮就被吃得精光,許多人被活活餓死。
  • 深州村名彙編
    由於歷史的局限,很多村名未被編纂進去,故重新整理修訂《深州村名彙編》並根據現在的形勢、政治、鄉鎮、環境來整理。以饗讀者。深州共分十七個鄉鎮,一個開發區,四百六十七個村莊。此小冊雖經幾位退休人員編寫修改,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敬請閱讀此冊時的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再次修訂。
  • 宜陽部分村名的由來,看看你住的地方有什麼典故!
    村名因此而稱高橋。張塢鎮。相傳,遠年此地有3個水泉;龜泉、眉泉、鳳泉。各泉水面相平,故名平泉。屬張塢鎮。因該村位於花果山、嶽山主峰之下的七條大溝匯合的山谷,故名七峪。屬蓮莊鎮。相傳漢魏時期,此處是驛道要衝,路途坎坷,為一難關,後人稱為舊關。屬錦屏鎮。
  • 山河地理——灤河下遊有些村名與原籍村名藕斷絲連
    解放前,每個村都有村廟,廟裡一般都有一口大鐘,上面鑄有村名的來歷,一般都追溯到明朝「充實京畿[jī]」的大移民時代。包括昌黎縣在內的灤河下遊地區的明朝移民村,會不會有村名和原籍村一樣呢?這種情況應當是有的。
  • 南宮南便村鄉及各村村名來歷
    嚴禁垃圾網賺平臺、58平臺導入、鏡像|微南宮南宮大高村鎮及各村村名來歷南宮垂楊鎮及各村村名來歷南宮西丁辦及各村村名來歷南宮北胡辦及各村村名來歷南宮鳳崗辦及各村村名來歷南宮紫冢鎮及各村村名來歷南便村鄉南便村鄉地處東經115度10分至115度16分、北緯37度17分至37度21
  • 村名「最難讀」的村子,村名幾乎無人會讀,全村人共用一個姓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村名的「爨」字,但用筆畫數就有30個的複雜字作為村名,是因為爨字有繁榮的意思。村子裡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全村共有一個姓,村民都姓韓,為什麼呢,因為村名中的爨顏有燒火的意思,「韓」和「寒」同音,火是互補的,由此可見,這個村子在風水學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 高堤鄉村莊的由來
    袁莊村名的由來 袁莊村地處黃河故道,西北與衛河為鄰,東南與風光秀麗的老塔坡森林為伴,自隋朝建村以來,村名經歷了多次變化。在這變化過程中,還流傳著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呢! 話說元末明初之際,天下大亂,烽煙四起,徵戰不斷,人民百姓流離失所,中原大地哀鴻遍野。
  • 收藏 | 南宮明化鎮及各村村名來歷
    >收藏 | 南宮北胡辦及各村村名來歷點藍字查看西丁辦:收藏 | 南宮西丁辦及各村村名來歷點藍字查看南杜辦:>收藏 | 南宮南杜辦及各村村名來歷點藍字查看蘇村鎮:收藏 | 南宮蘇村鎮及各村村名來歷點藍字查看大高村鎮:收藏 | 南宮大高村鎮及各村村名來歷點藍字查看垂楊鎮:收藏 | 南宮垂楊鎮及各村村名來歷
  • 收藏 | 南宮紫冢鎮及各村村名來歷
    >收藏 | 南宮北胡辦及各村村名來歷點藍字查看西丁辦:收藏 | 南宮西丁辦及各村村名來歷點藍字查看南杜辦:>收藏 | 南宮南杜辦及各村村名來歷點藍字查看蘇村鎮:收藏 | 南宮蘇村鎮及各村村名來歷點藍字查看大高村鎮:收藏 | 南宮大高村鎮及各村村名來歷點藍字查看垂楊鎮:收藏 | 南宮垂楊鎮及各村村名來歷
  • 華州區村名中的「寨」
    華州區村名中的「寨」 作者 閆廣勤 華州區有些村名中有個「寨」字,如蓮花寺鎮的南寨、西寨,柳枝鎮的東寨,以及赤水鎮的漾田寨。還有袁寨(蓮花寺鎮)、王家寨(赤水鎮賈家行政村)、韓良寨(高塘鎮)等等。
  • 濤雒「冫口子」 一個村子的由來和故事
    今天,就讓我們去探究她的由來和故事,去追尋一個美麗村莊的過往和當下。 這個美麗村莊位於千年古鎮——東港區濤雒鎮。 官府繪製地圖時,因無村名,村民就集思廣益,通過觀察地形、方位和周圍物象,根據漢字造字法,起名為「冫口 子」(音讀zhan zi)為村名。
  • 為紀念一隻知恩圖報的鹿,有了「鹿池」這個村名
    「鹿池」村名的由來,源於有一個人與鹿之間的故事。時至今日,這個故事還在連江一帶口口相傳。據傳,很久以前,在連江縣長龍鎮東部的一個山頭上,住著一個名叫雷山哈的畲族小夥,淳樸善良,身強力壯,以耕田為生。有一次,雷山哈到山下的集市上,邂逅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相處一段時間後,感覺彼此就是今生自己要找的那個人,便定下了終身。
  • 【晉語 · 汾陽方言】汾陽村名讀音全解
    本文將會對汾陽村名讀音進行一次窮舉式的解讀,力求涵蓋大多數村名,並將其歸為七大類:一、神奇的「家」字二、帶「河、何」二字的村名三、帶「城」字的村名四、帶「社」字的村名五、ing → ii 的村名六、由於改名而名、音不符的村名七、其他特殊村名解讀文中提到的村名讀音大量參考了趙駿程1964《汾陽話與普通話》以及
  • 收藏 | 南宮南杜辦及各村村名來歷
    點藍字查看鳳崗辦:收藏 | 南宮鳳崗辦及各村村名來歷點藍字查看北胡辦:>收藏 | 南宮北胡辦及各村村名來歷點藍字查看西丁辦:收藏 | 南宮西丁辦及各村村名來歷南杜辦:南杜街道位於南宮市西部。九宮:據傳,此村西原有一座九宮寺,村名因此而得。清末《南宮縣鄉土志》載:「王氏始祖名字無可考,稽諸家乘,元時由遼東遷於南宮。兄弟二人一居東九宮、一居西九宮」。由此可知,該村始建於元代以前。尚家莊:據尚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三年(1405),尚斌從山西洪洞縣遷此落居,以姓氏取名尚家莊。
  • 河北魏縣規範村名:應用"疃"勿用"町"
    目前,魏縣村名中含有「疃」字的行政村有12個,由於種種原因,目前一些人在書信、合同、廣告、牌匾甚至機關公文中經常將規範的「疃」混寫成「町」,給別人造成識別、交流等方面的誤會和不便,並且影響著下一代的認知,因此,糾正用字錯誤,正確使用規範標準的村名尤為重要。   從漢字字意上說,應用「疃」不用「町」。   「町」和「疃」既是兩個古代漢字,也是一個詞組。
  • 著名西瓜之鄉「龐各莊」地名裡的「各莊」兩字的由來
    《宛署雜記》中有記載:吏部尚書楊巍(就是前幾天我寫的《回龍觀由來》一文裡提到的寫《宿回龍觀》詩的那位),事敗被查抄,其莊地遂落入皇家之手,始有皇莊之稱。民國以後,為了消除封建皇權的影響。將「皇莊」就都改成了「黃莊」。
  • 劉新文|村名裡的仨兄弟
    後來看村莊志,發現村名裡有很多與三兄弟有關的故事,就選了幾段說給大家聽:明正德五年(1510年),有個叫李恭的人領著三個兒子從山西洪洞縣遷移而來,當路過今天的菏澤市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原來一個叫洪大崗的地方時突遇一隻斑斕猛虎,這李恭雖然吃了一嚇,但馬上鎮定了下來,就帶領三個兒子一陣窮追猛打,竟然把這隻大老虎活活打死了,為我們演繹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打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