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是幾間教室,三五個「老師」,一家教輔機構就可對外招生——
重慶不少培訓機構打辦學許可「擦邊球」
近日,《工人日報》記者走訪重慶主城多個教育培訓機構後發現,很多打著「名校教師」旗號的機構,多數名不副實,小區內私人辦學、招生現象比比皆是。為規避教育部門的監管,很多機構都在「打擦邊球」。
「現在的培訓機構這麼容易開辦?」
「幾間教室,三五個『老師』,一個教輔機構就可成立,對外招生,但實際上這些私人辦的培訓機構,很多都沒有相應資質。」近年來,重慶的教輔機構大量湧現,且每年以幾何數增長,據行業資深人士稱,當前重慶培訓機構數以萬計,而部分是私人在居民小區裡開辦的,手續尚未齊全便開始招生。
記者了解到,重慶主城各區隨處可見教育機構,僅僅在觀音橋商圈附近就有近百家培訓機構。採訪中,多位重慶市民表示,「現在的培訓機構這麼容易開辦?沒有開設門檻嗎?」
事實上,正規教育培訓機構的開設難度並不小,一家合格的民間輔導機構應具備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民辦非企業法人證,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等。其中有的歸教育部門審批,有的歸民政局籤發,有的歸工商和地稅管理……但很多機構都在「打擦邊球」。為規避教育部門的監管,一些輔導機構以文化傳播、文化諮詢公司等名義在工商局註冊,申領營業執照後即掛牌運營。
家住重慶九龍坡區楊家坪附近的覃先生向記者透露,他的一個朋友以前是一個小煤礦的老闆,幾年前,煤礦關停後,又先後投資過物流、建材等行業,2015年初,他又租了半層寫字樓,招聘了十餘名大學畢業生,開設了一個教育培訓機構,拿下部分證件後,便開始給中小學生提供相應的作業輔導、常規科目補習等服務。覃先生說:「有時候幾個朋友聚在一起,跟他開玩笑,自己小學都沒畢業,還辦培訓學校誤人子弟。」
包裝過度、虛假宣傳引發行業信任危機
「每次看到孩子的成績單時,我總感覺幾千元的培訓費打了水漂。」重慶市民羅先生告訴記者,去年下半年開始,他衝著一家自稱有「在校名師上課」「 三個月能讓學生提高成績」的教育培訓機構,給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報了該機構的數學輔導班,但每次考試後,孩子的成績總是不見漲,更讓他驚訝的是,這個培訓機構根本沒有什麼「名師」,給兒子輔導的只是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大二學生。
一位教育培訓行業資深從業人員透露,「包裝過度」、「虛假宣傳」是一些教育培訓行業的潛規則。
每當家長和學生有報班的意向時,教育機構都會設法通過一節體驗課將學生留下來,若家長和學生感到滿意,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會「趁熱打鐵」告知,其教師是「經驗豐富、有口皆碑」的「名師」,但實際上,很多老師都只是應屆畢業生。
記者曾以學生家長的身份向多家培訓機構電話諮詢報輔導班的事項。「我們這裡的老師都是一線名師,都是經過統一培訓的,也都有教師資格證。」諮詢時,多家機構的工作人員一直強調「一線」「教齡豐富」等字眼,而對於老師的詳細信息,如畢業院校、具體教齡、工作經歷等,卻不願細說,一再勸記者帶孩子過來先做個測評、體驗再說。
「這是教育機構招生的一貫『套路』。」一位在教育培訓機構工作的大學應屆畢業生王峰(化名)坦言,教育部門有規定在校教師不能在外面做有償培訓,這些培訓機構哪兒來這麼多名師,並且小培訓機構持有教師資格證的都很少。
他還向記者透露,別看培訓機構在網上掛出的招聘信息,都提到了有經驗、持證者優先的條件,但不少是虛的,招聘面試只不過是走走過場。「剛入行的人每個月的收入還不足3000元,而一個學生的報名費少則一兩千,多則過萬元,這些培訓機構的管理者『吃』了大頭,剩下的少得可憐,因此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流動性極大。」
監管不可「打瞌睡」
「學校的班主任『暗示』家長給孩子報名與其有利益關聯的教輔機構屢見不鮮」「在校教師私下違規有償補課的情況也不在少數」……重慶一位大型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培訓行業的亂象,一部分來源於培訓機構的「唯利是圖」,一部分來源於監管的缺失,還有一部分是由於公辦學校的部分在編教師參與其中,把行業的水攪渾了。
「家長們選擇教輔機構大多將師資力量放在首位。」據中國教育學會《2017年輔導教育行業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與培訓訴求調研報告》顯示,家長在選擇輔導機構教師時最關注「教師專業度」,但目前中小學教育機構已成為2016年本科畢業生就業最多的行業,其專業水平並無家長所希冀的那麼高。
不少教育界人士認為,即便監管有難度也不能缺失。適時適當的監管,從長期來看對於行業的規範健康發展是有益處的,能夠避免「劣幣驅除良幣」現象的發生。這也將促進行業「洗牌」,對於經營管理更規範、師資力量更雄厚的培訓教育機構來說或許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但如何監管也是一門藝術。在收緊監管的同時也應避免一刀切、一風吹式的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而是應該採取符合市場規律,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進行監管。
還有專家建議,相關部門、協會可以採用統一標準對機構教師的專業水平進行評定,並且相應行業協會可以和政府主管部門合作,建立起符合「管辦評分離原則」的「政府——第三方專業組織——市場」行業規範機制,以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