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布廳召開「巡禮十三五」系列發布會(廣東專場),廣東省衛生健康委、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廣東省疾控中心、陽江市陽西縣等單位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介紹廣東省「十三五」期間衛生健康工作進展成效。熱點問題,共同關注。
1.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深圳近年在衛生健康事業方面做出了哪些改革?
「十三五」期間,是深圳衛生健康事業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能取得這樣的成效我們主要是緊緊抓住三個關鍵點:一是改革。二是開放。三是創新。
首先,以改革來建機制,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在這方面我們有一系列改革,比如說我們在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藥品保障供應這四大體系的改革完善方面,我們在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方面,我們通過一些改革基本形成了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公共衛生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以及衛生綜合監管的六大領域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也逐步形成了能夠維護公益性、保障可持續、調動積極性的公立醫院的長效機制。同時也初步建立了社區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基本醫療服務模式。
二是以開放聚資源,推進衛生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在這方面,我們實施的「三名工程」,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進高質量的發展,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措施來加快社會辦醫等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通過這些改革政策,我們引進了國內外名校、名院來深辦醫,也聚集了一大批名科、名醫落地深圳,形成了我們高質量醫院發展和多元化辦醫的格局。
三是以創新來增強活力,把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在深圳落地落實。我們以「羅湖醫改」模式作為深化醫改的起點,在全市規劃布局了創新性的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這個服務體系的核心就是以從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在這樣一個體系內,首先根據深圳市的特點,我們構建兩級架構,一個是以市屬醫院為主體建設高水平的區域醫療中心,承擔「建高地」的職責;同時以區屬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主體,組建基層的醫療集團,使我們的優質資源能夠下沉,我們的工作重心能夠下移,使居民在家門口能夠便捷享受到,不僅僅是醫療服務還有健康管理,做「健康守門人」的服務,在這方面實現「強基層」的目標。
2.廣東省近期在突發傳染病的監測預警處置和衛生應急方面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
在實戰中,廣東多年來逐步形成了廣東的戰法,概括起來就是「一個特質」「四支隊伍」「五項核心能力」。
「一個特質」,是指廣東省疾控中心是全國唯一的世界衛生組織新發傳染病監測研究和培訓合作中心,是國家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的衛生應急隊,始終保持著對新發傳染病的高度敏銳。我們有時候開玩笑說,我們經常像箭在弦上,時刻蓄勢待發。
「四支隊伍」,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在疾控中心打造了四支全國一流的隊伍,包括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處置隊伍、實驗室檢驗檢測隊伍、風險評估隊伍和風險溝通健康傳播隊伍。這四支隊伍在歷次重大傳染病疫情處置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五項核心能力」,是指全面實時監測、及時評估研判、適時通報預警、快速應急處置和主動精準幹預這五項能力。
3.廣東省在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有哪些措施?
首先我們縣域醫共體的建設。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對人才建設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我們縣域醫共體實行統招統管統用。
第二,採取實行一類財政保障、二類績效管理。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發現鄉鎮衛生院的一類財政供給以後帶來一個問題,醫務人員有了惰性,因為做多做少一個樣,還會推病人,有病人讓到縣人民醫院去看的問題。這種情況就導致不少優秀人才就流失了。所以在廣東省實行了一類財政供給、二類績效管理,還有六個允許,績效工資分配向一線傾斜、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三是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待遇,在邊遠山區,政府有補貼,每個月補貼一定數量,鼓勵基層衛生人才到基層醫療機構。我們對基層的事業費也增加了下撥量。
4.廣東省採取了哪些措施確保疫苗接種服務的優質和安全?
疫苗是主要用於健康人,尤其大部分是兒童,因此疫苗的安全性無論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為此,廣東省委省政府將疫苗安全管理納入了十大民生實事。廣東每年有6千萬劑次的接種量,佔全國的近十分之一。為了全方位保障疫苗接種的安全,讓群眾接種疫苗更安心、更便利,廣東用「六個硬招」。
第一招,高標準冷鏈,確保每一支疫苗運輸安全。今年廣東省實施了第三輪冷鏈系統和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以更高標準為99家疾控中心改擴建疫苗冷庫,為83家疾控中心配備了全新的疫苗冷藏車,為2427家預防接種門診新配備了1620個後補式的冷庫、5997臺智能醫用冰箱,這些措施實現了全省疫苗貯存、運輸、使用全過程的實時溫度監控,出現異常情況能實時報警。
第二招,「五碼」聯動,確保每一支疫苗的來龍去脈清清楚楚。今年3月我省疫苗流通和接種管理信息系統成功上線,完成了與國家藥監局疫苗追溯協同平臺對接,實現了受種者編碼、疫苗追溯碼、冷鏈設備編碼、接種單位編碼和接種醫生編碼「五碼」聯動,保證了每一支疫苗的來龍去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三招,規範化建設,確保每一次疫苗接種的安全和規範。「十三五」期間,廣東省專門成立了省級免疫規劃技術的專家組,手把手培訓了5.4萬名基層預防接種工作人員。標準化門診建設實現全省百分百的全覆蓋,科學設置了功能分區,保證每一支疫苗的接種都是規範安全的。對於接種後的不良反應,實現了從接種門診到縣、到市、到省的四級監測和網絡直報,建立了省-市-縣三級接種異常反應的診斷機制,最大限度地保障疫苗接種後的安全。
第四招,優化服務,確保每一次接種省時、省力。2019年廣東率先出臺了免疫規劃疫苗和非免疫規劃疫苗同時接種的政策。這個政策的出臺帶來了兩個改變。第一個改變,全省2歲以下的兒童,往返接種門診的接種次數平均減少12次以上。第二個改變,2歲以下兒童的家庭,因為減少了去門診的次數,節省了家庭交通和誤工支出平均1240元。
另外,通過推出「粵苗APP」和數位化接種門診建設,讓群眾可以實現一鍵預約接種、一鍵獲取接種提醒、查詢接種記錄,以及追溯每支疫苗的生產流通和接種情況。通過這項措施,我們也帶來了兩個變化:一是徹底解決了以前接種門診「進門靠擠」、」排隊靠站」、」打針靠圍」的煩惱。通過這些措施,每一次接種的時間由原來的2小時縮短到現在的平均1小時。
第五招,探索設立特殊接種門診,讓更多群眾得到疫苗的保護。2015年我們省率先在全國設立成人接種門診,讓更多的成年人能獲得疫苗的保護。2017年,廣東還專門探索為腫瘤、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以及出生缺陷兒童等特殊人群,設立了特殊門診,讓這些群眾得到疫苗的保護。
第六招,創新保險補償,最大限度解除疫苗接種的後顧之憂。2018年我省率先在全國出臺了《廣東省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保險實施方案》,方案的出臺帶來了三個轉變。第一個轉變,我們的補償,同時將免疫規劃疫苗和非免疫規劃疫苗納入到保險補償當中。第二個轉變,補償的範圍擴大了,原來只對確診為異常反應的個案進行補償,現在增加到不能排除異常反應的個案也納入補償範圍。第三個轉變,我們引進了人民調解組織參與異常反應補償保險與調解,提高了效率,原來補償的時間是90天,現在縮短為30天,解除了群眾的後顧之憂。
編輯:範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