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紀老師寫了幾篇評論文章,很多人在網上噴我!今天我準備繼續被噴。
今天紀老師給大家介紹一個新高考「3+1+2」模式下的選科公式。這個公式不是什麼研究成果,也沒有什麼數據支撐,畢竟新高考312模式還沒有經過真實的高考錄取檢驗。這個公式其實很簡單,所謂的「最優學科組合」還是「3+1+2」的結構,紀老師只是把每個選科的過程給大家做了一個註解,並引入了相對常量、定性變量和定量變量的概念而已。
先說說「3」門主科,我叫相對常量。
語文、數學、外語是大家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在學習的主幹學科,分別定為為社會人文素養、理性思維訓練、國際交流工具。既然是主科,就是所有學生都在學,高考都要考的!因此,這幾門課的成績對於學生個體來講是相對穩定的,高分的總體都比較穩定,低分的也很難提分。語文屬於積累型的學科,無論是想考高分還是提分都不太容易。數學涉及知識點繁多,對知識基礎要求很高,前邊的不會,後邊想補都不太容易,因此到了高二高三,這個學科成績對個體來講也相對穩定。外語更不用說了,對於有的理科生來講,閱讀理解確實是太難了!而對於有的考生來講,英語都不怎麼用學了,因為詞彙量放在那裡,語感比較好,每次考試都不會太差。因此三門主科對個體來講,無論成績高低,都是相對「穩定」的,我們稱之為「相對常量」,作為考生也沒得選,必須學,必須考。
再說說「1」這個2選1的首選學科。
新高考「3+1+2」模式可以說是對已經鋪開的「3+3」模式的一種改良,其出發點是定位於作為自然學科基礎的物理學科和作為人文社會學科基礎的歷史學科,因此從本質上來講還是偏文偏理的一個選擇。因為我把Ta叫做「定性變量」。理由是,你選擇了物理,高考時理工農醫都就業相對容易的專業基本都可以選擇;而你選了歷史,只能選擇經管法文哲史政等偏文的學科,理工科就與你無緣了,等著畢業考研就可以了。不管你喜不喜歡物理,邁出這一步你就能夠選擇80%的專業。因此,我們把這個「2選1」叫做定性變量。
最後說說「4選2」選科的定量變量。
上邊說了,歷史和物理是2選1,不選也要選。後邊的這兩科,4選2,怎麼選呢?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長和興趣愛好,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前邊的幾門學科已經很難了,後邊的4選2本來教育部門的初衷就是為了尊重考生的個性發展需求而設置的選擇項。既然是選擇項,那就根據我們的優勢來選,不僅僅要看自己的學科成績還要看學科的學習難度,兼顧未來的專業方向。比如你要學醫學,物理是必選的,4選2裡對未來職業發展最有利的肯定是物化生組合,畢竟化學和生物在醫科領域還是有很多關聯的。當然你感覺畢竟吃力的話,也可以做一個調整,單選化學或者生物1科也是可以的。當然還有很多的工科院校,只要你選了物理,後邊的「4選2」都是「不提科目要求」的。
總之,無論你怎麼選?
物理很重要!
物理很重要!
物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