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不捨得扔掉任何東西,這是一種病態的積壓強迫
首卷語系
通過梳理生命空間,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梳理混亂的內心世界,是一門令生命舒適的學問。
這個句子來自於日本山下英子——斷舍離
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對生活空間的整理,從而學會清除內心的垃圾,使生活變得更加輕鬆自在。
現在,購物更加方便快捷,讓人們有更多選擇,
而且對那些不會斷舍離的人來說,這反而是一個負擔,新的東西買來了,舊的還捨不得丟棄,
越堆越多,真正需要的那一件,反而是找不到,於是又繼續買新的,周而復始,
漸漸地,家裡將越來越亂,生活將不再井井有條。
細緻入微的生活,不應是物質的堆砌,而是一種從容的狀態,能面對堆積如山的雜亂,又怎能從容呢?
心理專家曾經說過,這是一種病態的強迫症囤積,只能通過不斷地囤積新事物來滿足自己,從而獲得虛幻的快樂。
因此,今天又該如何擺脫這一困境,對「斷舍離」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中斷,就是中斷不需要的東西,
隨著購物網站的興起,琳琅滿目的商品不再需要你花很多時間來挑選,而是躺在沙發上隨意點菜,商品可以直接送到家裡,甚至不用花多少時間思考,
這樣雖給人們提供了方便,但在購物時很容易衝動消費,購買目前不需要或家裡已經有的「雞肋」產品,
只有當您打開包裝時,它才會在角落裡靜靜地吃灰,這款產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滿足感才會顯現。
那我們怎麼能結束這一切呢?
買東西之前,首先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買這個是因為我需要,還是因為將來可能用得著,我現在擁有的東西能不能代替它,如果沒有它我的生活會不會不方便?
若回答為「不」,則你並不真正需要它來幫你把角落裡的灰塵收集起來。
這個方法一開始可能會有一點困難,但是只要讓自己養成這樣的思維模式,慢慢的就會完全擺脫強迫症的囤積。
第二,舍,就是把多餘的垃圾扔掉,
當你在做家庭大掃除時,看看儲藏在角落裡的那些「雞肋產品」,
即便是知道這個物品毫無用處,它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使你感到所付出的金錢和精力並未失去,
但是這種錯誤的自我心理安慰,會讓人心安理得,甚至會引導我們繼續盲目的下訂單買東西,增加內心的滿足,
直到最終發展成強迫囤積症,這種心理疾病通常表現為:毫無節制地囤積和積累各種物品。
人們習慣使用的思維方式是:「這個東西還可以用,所以要留著它」,這實際上是一種強迫思維,
我們認為它仍然可以使用,扔掉就是浪費,而不去考慮我們是否可以使用,
好的,那就是:這東西是我要用的,所以它存在是必要的。
山下英子就說:斷舍離,主角不該是物,而是自己,主旨永遠是我。
別說我以後用得著這東西,
一個物品一旦定義好了,在它消失之前,你就不能使用它,
斷舍離的時間軸應該是現在,而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
最終,分離意味著脫離對某一事物的執著。
也許這個物品是前任送給你的,或者是承載著你的某個往事,
一句話,因為種種原因,讓你無法放棄,
實際上你們不能離開的不是它,而是那段往事,
但是,回憶常常代表「遺憾」,
不想放棄,但是每次你看到它,都會讓你感到消極,
一個不能使你幸福的東西,為什麼要留在這裡,
放棄這件東西,其實是更體面的跟過去說再見,
留戀固然美好,但一味沉溺於過去,如何迎接嶄新的未來?
取捨是本領,舍是哲理。
唯有完全了解自己的內心,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才能做好真正的「斷舍離」
儘管這將極大地改變你的個人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但你可能要面對持續數十年的強烈慣性,
但是,不要再為那些錯誤的選擇而放棄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年少取其豐,壯年取其巧,年老取其精,有舍才有得。
生活是一個愈取愈少,愈舍愈多的過程,
對生命空間的整理只是起步階段,清理內部才是真正的高級。
與生命中的斷舍離相比,做一個內心的斷舍離,可以讓我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豐富,
祝你清空心中的垃圾,活在當下,得到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