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是一種病態心理

2020-12-22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是否會陷入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喜歡不停地囤著各種貨品,在超市裡看到促銷兩個字就走不動路,每一次遇到網上購物大促時,更是會停止不下來買買買。

結果就是,家裡的物品越來越多,很多東西連外包裝都沒有扔。而那些食品更是還未食用,便已經過期。

面對雜亂的房間,你也想整理,給自己一個舒適的環境生活,可卻不知道從何開始,什麼也不想丟,因為捨不得。心理學家認為,這其實是一種病態的心理。

斷舍離

這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生活方式,認為人們應該定期整理自己的身邊物品,該斷就斷,該舍的也不要留念。

這種方式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十分困難。人們會感覺自己的東西很多,但是卻無法捨棄任何一個,最終只能回歸現狀。只有親身體驗了斷舍離,才會發現其中的奧妙。

通過整理自己久久未用的物品,得到自我的全新認知,了解自己以前的生活軌跡,看到自己的消費觀念,並且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麼。

有一本暢銷書叫做《斷舍離》,很多人表明看了這本書後受益匪淺,作者山下英子在書中說明:不捨得扔東西的主要原因是,個體把自我的重心放到了物品上而非個體的本身。

明知道物品太多會使自己的生活質量下降,但卻無法真正割捨一些東西。很多時候,有些東西放得再久也不會被使用,只起到佔地方的作用。

於是,你開始進行自我安慰,暗示自己這些東西總有一天會用到。但只有你自己心裡清楚,那一天真的會來嗎?

其實,斷舍離的真正本質是通過學習對物品的歸納整理,學習整理自己的生活環境,在斷舍離之中學會如何更好的生活。無法進行斷舍離的人,存在著亞心理健康狀態。

割捨不了過去,認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依然有存放的價值

捨不得東西,實際上是你不願意跟過去的生活說再見,成為一個全新的自己,認為物品是帶有自己情感的,捨棄了物品,就意味著跟過去的情感說再見,不願意陪伴自己的物品就這樣消逝。

這樣的人通常很願意活在過去,不願意接受變化,他們只求安慰,害怕改變。

你並不是捨不得東西,而是內心過於縹緲,只能把情感寄託給物品,運用物品來隱藏自己表達不出的情感。這類人往往認為不丟棄物品,便可以活在過去自己喜歡的生活。

但是,地球的自轉永遠是存在的,世界本就是變化發展的,活在過去的想法本就不現實,沒有人可以一直呆在原地不動。物品都是有其最佳使用期的,時間久了也需要更新換代。

敢於斷舍離,扔掉對自己無用的物品,也彰顯了你對生活的態度,願意從過去走出來,開啟自己的新生活。斷掉過去的惆悵,捨去所有的壞情緒,與過去告別,成為更好的自己。

連物品都無法割捨,又怎樣面對人生更大的抉擇呢?沉迷過去會讓自己永遠沒有新起點,只能靠回憶過日子,是逃避生活的自我麻痺。

麻痺久了,生活質量沒有得到提高,自己的心情也很消沉,生活跟物品一樣雜亂無章。

害怕處理問題

在物品上不能直接做出抉擇,從另一方面看也是對生活的暫時逃避。這類人通常害怕面對問題,本質上是害怕處理問題的。

用不上的東西再怎麼放著也不會多看一眼,逃避生活過久更不知道如何應對問題。通過斷舍離,你會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所需的是什麼。

那些超過一年、兩年未使用的物品,及時處理掉吧。只有你自己知道什麼是不想要的,更精確地做出抉擇。

你要相信,斷舍離只會幫你處理掉不必要的囤貨,最後發現生活裡真正喜歡的不多不繁,剛剛好。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Psychology and life》

相關焦點

  • 斷舍離心理學: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屬於一種病態心理
    前幾年,日本作家下英子寫了本書《斷舍離》,書中的觀點非常契合現代人的生活,我們總是有很多既捨不得扔又沒啥用的東西:為了讓家更整潔有序,必須將這些東西進行分類放儲藏室,或者直接捐了。始終無法做到「斷舍離」囤積欲望爆棚的人,心理專家認為,其實屬於病態心理。貪婪不用問都知道,你們的房間肯定堆滿了很多過去的東西,還有剛買沒拆封的東西。每次搬家都默默發誓:再也不買這麼多東西,回去就把該扔的扔了。
  • 心理學: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這是一種病態的囤積強迫症
    如今,更為方便快捷的購物方式,讓人們有了更多選擇,而對於不會斷舍離的人來說,這反倒是一種負擔,新的東西買到了,舊的還捨不得丟掉,當東西越堆越多,真正需要的那一件,反倒找不到,然後又繼續購入新的,周而復始,漸漸家裡就會越來越雜亂無章,生活也不再井然有序。
  •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說明你病了
    很多人都有收集物品的習慣,他們捨不得扔東西,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東西遲早有一天可以用上,事實上,這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囤積行為心理學上把捨不得扔東西,囤積各種物品的行為定義為為囤積症,Smith學院心理學教授蘭德·弗羅斯特和波士頓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蓋爾·斯泰吉蒂用了20年時間,對患有囤積症的人群做了大量的調查和行為動機研究,並在《物品:強迫性囤積和物品的意義》中,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剖析
  • 心理:不捨得扔掉任何東西,這是一種病態的積壓強迫
    心理:不捨得扔掉任何東西,這是一種病態的積壓強迫首卷語系通過梳理生命空間,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梳理混亂的內心世界,是一門令生命舒適的學問。這個句子來自於日本山下英子——斷舍離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對生活空間的整理,從而學會清除內心的垃圾,使生活變得更加輕鬆自在。
  • 你捨不得扔東西,是因為不懂這個――我的斷舍離之路(十六)
    我發現知識真是相通的,套用一句名言「道理都是相似的,歪理才各有各的不同」? 67「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在前面某篇文章裡我提到過,今天又在《精要主義》一書裡再次看到。而這節內容對你為什麼捨不得扔東西作出了圓滿的解釋,而且還給出了很好的對策。沉沒成本指的是,由於已經投入其中的成本無法收回,而對某項已知的虧本生意繼續投入時間、金錢或精力的傾向。
  • 捨不得扔東西是種囤積強迫症?怎麼辨別囤積狂
    捨不得扔東西是種囤積強迫症?怎麼辨別囤積狂在不停添置新東西的同時,人們還不捨得扔掉他們囤積的大量沒用的東西,有人甚至因此無法正常生活。心理學家說,這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學名叫強迫性囤積症,俗稱「囤積狂」。洛蘭的「囤積」習慣已有20年。她和兒子、未婚夫住在美國麻薩諸塞州一棟兩層小樓裡。
  • 「搬家時,我總是捨不得扔東西怎麼辦?」
    「搬家時總捨不得扔東西怎麼辦?」如何克服這種心態,成都老兵搬家推薦看這兩本書:《斷舍離》、《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中提到的很多理念與方法,易懂好操作,還能長期貫徹在生活當中。不只局限於搬家,克服「捨不得扔」的心理,是我們獲得美好生活要進行的持續抗爭。成都老兵搬家提煉出書中一些觀點,並作補充,分享給有同樣困擾的你。為什麼捨不得扔東西?以下是幾個常見的理由,從這些理由可以窺見不同的性格與生活方式。
  • 你什麼都捨不得扔,還談什麼生活質量
    文 | 梅也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很喜歡一句話:「什麼都想得到的人,最終什麼都得不到。」這句話放在生活中,太適合不過了。相信大家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很多東西覺得將來還有用,捨不得扔。結果,東西越積越多,越積越亂。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5種常見的「病態」心理,第四種幾乎人人都有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5種常見的「病態」心理,第四種幾乎人人都有人的心理在處理不同的問題時會有不同的表現。而人際交往中,由於我們要和別人進行互動,因此最容易出現一些問題。下面這5種情況,就是人際交往中的「病態」心理。(1)討好型討好型人格的背後是自我價值的缺乏,在一段關係中,他們沒有自我,他們的一切都取決於別人,因此在關係中容易被控制和受到虐待。討好型人格最打的特點就是不會拒絕,哪怕他們感到很不快樂,依然不會選擇反抗。因此,受傷的總是他們。
  • 每天都期待上漲是一種病態心理
    而我要非常清楚的指出一點,期待每天股價都上漲是一種病態心理,具體說,這是一種「心魔病」,只要得上,哪怕你有再高超的選股技術,都會死於這個短板,這類人患上的病叫「股價波動影響症」。之前咱們在智庫精品中,也談到過一點,投資這個東西,很多人都在加固自己的優勢,比如選股、基本面分析、消息面套利等,但卻很少有人關注自己的最短板是什麼。
  • 心理學:看見熟人就想避開、繞路走,是一種病態心理
    心理學:看見熟人就想避開、繞路走,是一種病態心理「看見鄰居和熟人總想繞路走避開」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如上課不敢舉手回答問題,開會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或領導提問總想著不要點到自己但社交恐懼症的人兩種表徵聚在一身,整個人越來越消極,得到的評價也越負面最終形成一種惡循環,逐漸斷絕和外界的聯繫。
  • 你什麼都捨不得扔,還談什麼生活質量!(深度好文)
    什麼都不扔,就是持家有道,會過日子嗎?不是的。 扔的過程,其實是進行選擇,學會捨棄的過程。扔掉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贅,才能把更多更有價值的事物請進生活中來。這是一種生活智慧。 學會斷舍離,就是學會捨棄不必要的一切,真正的認識自己。
  • 「什麼都捨不得扔」這是一種病,其實丟掉比擁有更困難
    學會捨棄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對自己不僅是一個減重的過程,更是丟掉包袱和累贅的過程,捨棄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才能更加輕鬆地追求更輕鬆,更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在政治課本上總是能夠看到這一個詞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它不僅適用於文化上,更是適用在生活中。只有果斷放棄掉讓自己不需要的,才能讓自己輕裝上陣。
  • 心理學:不喜歡被人看朋友圈,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病態的自我保護,會讓人漸漸走向自閉。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喜歡在空間發布心情,喜歡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在朋友圈。可是他們同時還有這樣一種心理:擔心不懷好意的人,每天來空間、朋友圈瀏覽自己的信息。在心理學上講,這其實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 心理學:害怕別人看空間、朋友圈,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喜歡在空間發布心情,喜歡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在朋友圈。可是他們同時還有這樣一種心理:擔心不懷好意的人,每天來空間、朋友圈瀏覽自己的信息。在心理學上講,這其實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每個人都應該保護好自己,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如果過度保護自己,就會產生一系列病態的行為。今天,就從病態的自我保護來展開分析。
  • 為什麼有些人捨不得扔舊物,家裡是什麼樣子?
    不知大家身邊有沒有捨不得扔舊物的人,自己的身邊包括自己在內有好多捨不得扔舊物的人,他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又有著怎麼樣的一種心理?01有一種不舍叫做情懷。母親確實非常節儉,現在生活好了,買菜水果也總是愛挑菜價便宜的,吃飯從不剩,幾乎不扔飯菜,在她的眼裡,那是一種罪過。這種極度節儉大概跟她成長生活的時代有關,上個世紀六七八十年代,物質缺乏,買什麼都要憑票購買,路上看見到一顆螺絲釘也是好的,值得撿起來。
  • 搬家時捨不得扔的東西怎麼處理?
    搬家打包的時候都會整理物品,就會發現很多物品都已經失去了使用價值,但是秉著「廢物利用」、「這曾是我最喜歡的」、「這個修修還能用」等種種思想,對於自己的物品不捨得扔,可是搬家面對數額如此之大的物品時該如何抉擇?
  • 孩子不用的東西,一張糖紙都不讓扔,從小教孩子斷舍離多麼重要
    他知道這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但是他沒辦法把裡面的東西扔掉。很多成人都是這樣,捨不得扔各種各樣的袋子、衣服的標籤牌和備用扣子、用完的化妝品盒等等,總覺得有一天,這些東西還有用武之地。但事實告訴我們:用不到。可到了下次還是捨不得扔。
  • 很多東西捨不得扔?看看日本扔物狂的家吧,來學會斷舍離!
    很多東西捨不得扔?看看日本扔物狂的家吧,來學會斷舍離!大家是不是都捨不得扔掉自己的東西呢?明明有些知道沒有什麼大的用處了,還是堆在那裡捨不得扔掉,但是我們的家裡又沒有那麼多的位置去放這些雜物,時間長了家裡就會變得有些雜亂了。
  • 【薦讀】你什麼都捨不得扔,還談什麼生活質量
    什麼都不扔,就是持家有道,會過日子嗎?不是的。扔的過程,其實是進行選擇,學會捨棄的過程。扔掉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贅,才能把更多更有價值的事物請進生活中來。這是一種生活智慧。01什麼都捨不得扔,只會積累一堆看似有用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