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是否會陷入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喜歡不停地囤著各種貨品,在超市裡看到促銷兩個字就走不動路,每一次遇到網上購物大促時,更是會停止不下來買買買。
結果就是,家裡的物品越來越多,很多東西連外包裝都沒有扔。而那些食品更是還未食用,便已經過期。
面對雜亂的房間,你也想整理,給自己一個舒適的環境生活,可卻不知道從何開始,什麼也不想丟,因為捨不得。心理學家認為,這其實是一種病態的心理。
斷舍離
這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生活方式,認為人們應該定期整理自己的身邊物品,該斷就斷,該舍的也不要留念。
這種方式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十分困難。人們會感覺自己的東西很多,但是卻無法捨棄任何一個,最終只能回歸現狀。只有親身體驗了斷舍離,才會發現其中的奧妙。
通過整理自己久久未用的物品,得到自我的全新認知,了解自己以前的生活軌跡,看到自己的消費觀念,並且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麼。
有一本暢銷書叫做《斷舍離》,很多人表明看了這本書後受益匪淺,作者山下英子在書中說明:不捨得扔東西的主要原因是,個體把自我的重心放到了物品上而非個體的本身。
明知道物品太多會使自己的生活質量下降,但卻無法真正割捨一些東西。很多時候,有些東西放得再久也不會被使用,只起到佔地方的作用。
於是,你開始進行自我安慰,暗示自己這些東西總有一天會用到。但只有你自己心裡清楚,那一天真的會來嗎?
其實,斷舍離的真正本質是通過學習對物品的歸納整理,學習整理自己的生活環境,在斷舍離之中學會如何更好的生活。無法進行斷舍離的人,存在著亞心理健康狀態。
割捨不了過去,認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依然有存放的價值
捨不得東西,實際上是你不願意跟過去的生活說再見,成為一個全新的自己,認為物品是帶有自己情感的,捨棄了物品,就意味著跟過去的情感說再見,不願意陪伴自己的物品就這樣消逝。
這樣的人通常很願意活在過去,不願意接受變化,他們只求安慰,害怕改變。
你並不是捨不得東西,而是內心過於縹緲,只能把情感寄託給物品,運用物品來隱藏自己表達不出的情感。這類人往往認為不丟棄物品,便可以活在過去自己喜歡的生活。
但是,地球的自轉永遠是存在的,世界本就是變化發展的,活在過去的想法本就不現實,沒有人可以一直呆在原地不動。物品都是有其最佳使用期的,時間久了也需要更新換代。
敢於斷舍離,扔掉對自己無用的物品,也彰顯了你對生活的態度,願意從過去走出來,開啟自己的新生活。斷掉過去的惆悵,捨去所有的壞情緒,與過去告別,成為更好的自己。
連物品都無法割捨,又怎樣面對人生更大的抉擇呢?沉迷過去會讓自己永遠沒有新起點,只能靠回憶過日子,是逃避生活的自我麻痺。
麻痺久了,生活質量沒有得到提高,自己的心情也很消沉,生活跟物品一樣雜亂無章。
害怕處理問題
在物品上不能直接做出抉擇,從另一方面看也是對生活的暫時逃避。這類人通常害怕面對問題,本質上是害怕處理問題的。
用不上的東西再怎麼放著也不會多看一眼,逃避生活過久更不知道如何應對問題。通過斷舍離,你會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所需的是什麼。
那些超過一年、兩年未使用的物品,及時處理掉吧。只有你自己知道什麼是不想要的,更精確地做出抉擇。
你要相信,斷舍離只會幫你處理掉不必要的囤貨,最後發現生活裡真正喜歡的不多不繁,剛剛好。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Psychology and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