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廣州軍區廣州總院門診部創面診療中心國際傷口治療師陳頌卿表示,對於傷到真皮的切口,建議市民在家簡單止血後要馬上到正規醫院進行處理,她特別強調對傷口進行處理時儘量不用深顏色的紅汞或者龍膽紫等消毒藥物,這樣會加大醫生、護士判斷傷口感染的難度。
隨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以及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發病率的上升,壓瘡、糖尿病足等傷口護理需求日益增加,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出擦傷、割傷等小傷口,市民該如何科學地處理傷口?39健康網編輯專訪了廣州軍區廣州總院門診部創面診療中心國際傷口治療師陳頌卿,陳頌卿表示,對於傷到真皮的切口,建議市民在家簡單止血後要馬上到正規醫院進行處理,她特別強調對傷口進行處理時儘量不用深顏色的紅汞或者龍膽紫等消毒藥物,這樣會加大醫生、護士判斷傷口感染的難度。
廣州軍區廣州總院門診部創面診療中心國際傷口治療師陳頌卿
慎用粉劑以及深顏色的消毒藥物
酒精、紅汞、碘伏、龍膽紫都是常見的傷口消毒藥物,儘管這些藥品對於傷口消毒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紅汞、龍膽紫等深顏色的消毒藥物,使得傷口被藥物本身的顏色所覆蓋,對傷口的後續治療帶來不少麻煩。
據悉,曾經有一位病人由於腳上有傷口,其使用龍膽紫進行消毒,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腳部被龍膽紫顏色所覆蓋,無法從肉眼判斷其傷口感染程度,最後醫生使用強光對其腳趾間傷口進行照射,才發現其中隱匿著一個小傷口。
據陳頌卿介紹,由於地方傳統的緣故,粵西地區的人喜歡用含青黛類藥物處理傷口,粵東則用不知名山草藥,粵北地區喜歡用頭痛散來止血。她特別指出,這些老祖宗留下來傷口處理辦法,可能在止血上對傷口有點幫助,但這反而給後期的治療帶來負面影響。
陳頌卿告訴39健康網編輯,其在臨床上接診了不少因前期傷口處理不當,導致感染化膿甚至差點截肢的案例。曾經有一位病人用頭痛散對傷口進行處理,使用時間長達半年,但是傷口始終未見癒合,不得已到醫院就醫。陳頌卿發現該病人傷口由於長期使用粉劑導致脫水非常厲害,後期為其處理傷口時,光是水化傷口一項耗時近10天,而一般傷口的水化只需1~2天。
結痂並不意味著傷口癒合
除了不恰當使用各種消毒藥水以及止血產品外,在臨床上,不少病人對傷口結痂的認識也非常不夠,幾乎所有病人都認為結痂就是傷口恢復、癒合的表現,對此,陳頌卿表示非也。
目前,臨床上提倡溼性傷口癒合,指的是傷口局部的溼潤,不會形成結痂。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護理時創造接近生理狀態的溼性癒合環境,就有利於肉芽的生長,便於皮膚細胞的分裂,從而促使傷口的完整癒合。
陳頌卿指出,成人的傷口難以痂下癒合,特別是糖尿病人的傷口往往容易在痂下出現感染、流膿甚至是腐爛的情況。
她表示,曾經有一位壓瘡病人,其傷口面積大,並在表面形成結痂,但傷口仍然有疼痛感。到醫院就診時,陳頌卿通過按壓結痂表面,判斷痂下已經感染並形成膿腫,要求病人家屬進行去痂手術,病人家屬對此不理解並有牴觸心理。後來通過溝通,家屬同意剪開傷口,此時才發現痂下情況非常不樂觀。
陳頌卿為此感嘆,「結痂不不代表傷口癒合」的理念需要廣泛傳播。(通訊員:曾順香)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