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古典詩詞時,總覺得它們一定是風花雪月的;長大後才明白,詩詞世界的精彩程度遠超我的想像。
以寫夏天的詩為例,除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等經典寫詩作品外,還有一些更接地氣的詩作,比如寫蚊子的詩。
不少詩人都專門為蚊子寫過詩,比如皮日休,範仲淹,陸遊,劉禹錫等。本期筆者就和大家分享其中陸遊和劉禹錫的作品,一首名叫《燻蚊效宛陵先生體》,一首名叫《聚蚊謠》,連和蚊子「鬥智鬥勇」都能寫成名作,筆者只想問一句:陸遊劉禹錫,你們認真的嗎?
咱們先來看陸遊的作品:
《燻蚊效宛陵先生體》澤國故多蚊,乘夜籲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快。不如小忍之,驅逐吾已隘。寧聞大度士,變色為蜂蠆?
詩目中的「宛陵先生」指的北宋詞人梅堯臣,這是陸遊效仿梅堯臣寫的一首詩。一心希望能上沙場,經常「鐵馬冰河入夢來」的陸放翁,卻被這群蚊子弄得有些無奈了。
前兩句寫出了蚊子多的原因,自己身在水鄉,乘著夜色蚊子就出來為害了。三、四兩句,陸遊開始與蚊子「鬥智鬥勇」了。他提到了兩種辦法,一種是用扇子扇,一種是燒點艾。第一種自然是最原始的辦法,但似乎無法釜底抽薪;第二種辦法,大概就和我們現在用蚊香差不多效果了。
從最後4句來看,陸遊似乎並不「戀戰」,用了一點點艾把蚊子趕走後,就打算不與它們計較了。在他看來,作為一個大度的真君子,不能被這些小蚊子逼成壞人。
從這後4句來看,陸遊此詩是有所指的,極有可能就是朝中遇到了小人中傷,所以借寫蚊子來發牢騷。雖然總有人覺得對付小人就要使一些手段,但陸遊卻覺得那不過是讓自己也成了蜂蠆一樣的惡人,這是他不能接受的。
與陸遊的不忍心相比,劉禹錫就想得開多了,我們來看看他的詩:
劉禹錫這首七言古詩,對自己如何和蚊子鬥的過程,寫得更加生動、有趣。首先,蚊子的出場是很有氣勢的,沉沉的夏夜中,它們成群而來,嗡嗡的聲響如雷聲,讓人聽了都怕,就像從南山上傳來的。其次,這些蚊子是很有點實力的,它們揮翅喧騰讓人分清它們的方位,月色下小小的利嘴也讓人看不清。
這些蚊子這麼囂張,讓劉禹錫確實是沒什麼辦法,畢竟敵眾我寡,不過詩豪是聰明的,他選擇了躲進蚊帳裡。可是這樣不能讓他消氣,所以最後14個字他便表示:等秋天到了,丹鳥一來,就把你們全滅了。
劉禹錫這詩一樣是喻有所指,顯然也是指那種盯著自己不放的朝中小人。詩中,他花了大量筆墨描寫這些人的醜態,讓人感同身受。最後幾句,寫得也十分快意和解氣。
這兩首很適合夏天讀的小詩,讓我們看到了大詩人是如何與蚊子「鬥智鬥勇」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不同的處事態度。
陸遊是大度的,所以他說「不如小忍之」,這符合放翁一貫的個性;劉禹錫則是真性情的,今天我敵不過你,來日自有你的好果子吃,劉禹錫半生被貶,正是因為這種樂觀的精神他才能寫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樣的千古名句。兩首蚊子詩體現了兩位大詩人的兩種性格,大家面對蚊子時,是哪種性格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