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就是: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2020-11-04 薦課網綿陽站

每個父母,都想把孩子養好。

可養好一個孩子,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中國有句俗語,叫「養兒方知父母恩」,當自己有孩子後,才明白父母當年的不易,因為養孩子真的太難了。

這個難,以前主要集中在吃飽穿暖的物質層面,不讓孩子餓著阿冷著,就算是成功,但到了80、90後這一代父母,已經升級到身心的全面教育上來了。

50、60年代的父母管孩子大多很簡單,不聽話?打,不好好學習?打,不吃飯?不存在的,因為根本就吃不飽!

現在的成年人,小時候有幾個沒挨過打?

可如今的小孩,如果還是簡單沿用打罵教育,很容易出現極端情況,先來看幾個真實案例:

成都一名8歲女童因為看電視與家人發生爭執,賭氣從21樓一躍而下;

一位父親在街上教訓責打15歲女兒時,遭女兒結交的社會青年毆打,十多個人拎著鐵棍追到了家門口......

這樣的例子現在真的是太多了,給人們的印象就是:

孩子是玻璃心,罵不得更打不得,吃不得一點苦;叛逆起來連父母都不認,視生命為兒戲,頭腦一發熱,什麼都可以不管不顧。

原本天真可愛,善良淳樸的孩子,儼然變成了一個炸藥包,而引線在哪裡,父母們根本不知道!

問題的根源肯定是出在家庭教育上面,可翻開各種教育論著,有推崇懲戒式的,也有反對打罵,要溫柔相處的。

一路看下來,好像都很有道理,弄得父母一臉懵,最後還是按老套路來,問題依舊不斷。

針對這一情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個概念:

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


在孩子小的時候,怎樣和孩子鬥勇

讓孩子有敬畏心

讓孩子有敬畏心,說白了就是讓孩子知道「怕」,這樣孩子在面對萬事萬物的時候,才知道收斂,才知道遵守規定,能讓自己處於安全之中,這其實就是一種對孩子潛在的保護,避免以後孩子犯下,就連父母也沒有辦法彌補的錯誤。

其實現在的很多孩子不懂尊重別人,都是因為孩子沒有敬畏心造成的,當孩子不怕你的時候,自然是不會尊重你的。

幫孩子立規矩

很多家長都非常的溺愛孩子,孩子的任何要求,家長都會滿足,這樣的情況在隔代親屬的身上尤為明顯,例如:帶孩子出去玩,到了商場孩子是什麼都想要,一旦家長不同意,就會在地上撒潑打滾,威脅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這就是孩子沒規矩的表現。

當家長事先和孩子立好規矩,孩子就是事先接受這樣的規則,出門的時候,也不會要太多的東西了,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給孩子立規矩能幫家長省不少的事。

孩子長大了,怎樣和孩子鬥智

在孩子面前學會示弱

當孩子慢慢長大後,自己就會有獨立的想法,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學會示弱,尤其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尊心是非常的強的,一旦父母在強勢的和孩子溝通,很可能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這個時候父母在溝通的時候,就要學會點到即止,這樣又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要和孩子站在同一個立場上

其實在教育孩子上面,很多家長都非常喜歡「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認為自己是對的,就一味的勸告孩子,甚至有些「上帝視角」,但殊不知家長這樣的溝通方式,把自己的位置放到了孩子的對立面,這樣的情況基本上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

所以在教導孩子的時候,首先要將自己的位置,擺在和孩子同一個立場上,這樣再提出建議,孩子更能聽得進去。

心理學家總結了一套很生動的理論:

人生旅途中,家長就好像和孩子在一輛車中。

孩子12歲以前,家長要坐在駕駛室,孩子在後排的安全座椅上坐好;

孩子12-18歲之間,可以讓他們坐在副駕駛上,觀察父母怎樣行駛;

孩子18歲-22歲之間,可以坐上駕駛室開車,父母坐在副駕駛指導、提醒;

孩子22歲左右,父母應該換到後排,安心看他們開車;孩子結婚後,父母也就該下車了。

葉聖陶曾說過:「教學有法,亦無定法,貴在得法。」

所以教育要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而隨時變換方式。

相關焦點

  • 養好一個孩子,要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說白了就是讓孩子知道「怕」,這樣孩子在面對萬事萬物的時候,才知道收斂,才知道遵守規定,能讓自己處於安全之中,這其實就是一種對孩子潛在的保護,避免以後孩子犯下,就連父母也沒有辦法彌補的錯誤。
  • 怎麼養好一個孩子?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現在的成年人,小時候有幾個沒挨過打?針對這一情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個概念: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很多家長都非常的溺愛孩子,孩子的任何要求,家長都會滿足,這樣的情況在隔代親屬的身上尤為明顯,例如:帶孩子出去玩,到了商場孩子是什麼都想要,一旦家長不同意,就會在地上撒潑打滾,威脅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
  • 怎麼養好一個孩子?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針對這一情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個概念: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在孩子小的時候,怎樣和孩子鬥勇讓孩子有敬畏心讓孩子有敬畏心,說白了就是讓孩子知道「怕」,這樣孩子在面對萬事萬物的時候,才知道收斂,才知道遵守規定,能讓自己處於安全之中,這其實就是一種對孩子潛在的保護
  • 教育孩子要分年齡段,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針對這一情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個概念:  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劃出邊界之後,孩子就會自己掂量輕重,而父母也能避免一生氣就打孩子的衝動。  還有就是懲戒的過程,要雷聲大,雨點小。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犯了錯,她媽媽要揍她,李玫瑾撒腿就跑,媽媽在後面追了她半個操場,動靜鬧得很大,許多鄰居都出來圍觀,可是直到回家,媽媽一下也沒打過她。
  • 李玫瑾:怎麼養好一個孩子?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孩子小時候犯錯,該打還是要打,不能一味放縱。讓其有敬畏心,遵守規則,也避免了「玻璃心」,這就是「鬥勇」,此時孩子小,適應快,也不會記仇。所以,這個時候的父母們就不能再簡單沿用以前的方法了,而需學會「鬥智」,首先就是改變溝通的方式,話要少說,點到即止。
  • 千萬別和孩子「鬥智鬥勇」!孩子從來不是我們的「對手」
    除了高年級學業更重以外,長大了的孩子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可能就不像小時候那麼聽話了,而這些都成了家長的心頭病。聊天時,不少家長說自己每天都在跟孩子「鬥智鬥勇」!他們說,孩子小的時候還製得住,大了可真是越來越不好管了!於是,有些熱心腸的家長就常常分享自家的「制娃絕招」,別說,還挺受歡迎的。
  • 和孩子鬥智鬥勇
    不知道別人家的神獸都是什麼樣子,我家的神獸徹底管不住,暑假居家在家說啥啥不聽,叫起床吃早飯不吃,輔導班上課遲到,造成這個現象由一個手機引起,今年孩子過來鄭州補習,讓奶奶過來給他做飯,就把我家老二老三也帶過來了,結果他帶過來個智慧型手機給倆孩子玩耍(也是醉了,拿手機當哄孩子的工具)老大人大賊精的,把手機哄騙到手,開始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道具,吃飯不出來,上課遲到,打電話掛掉不接(由於我在外地上班
  • 怎麼養好一個孩子?李玫瑾教授:小時候要鬥勇,長大了要鬥智
    ,最後還是老問題不斷,而對於這樣的情況,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狀態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階段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年級小的時候,要和孩子鬥勇,長大了就要和孩子鬥智了在孩子小的時候,怎樣和孩子鬥勇
  • 跟孩子鬥智鬥勇,懂得軟硬兼施非常重要!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所賜予給我們的天使。我們作為父母。在他們的成長過程當中,的確是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以前的生活當中,或許我們會覺得,如果說孩子不聽話,我們巴掌伺候就可以了!但是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巴掌下面就真的能夠讓他們聽話。巴掌下面的教育對於他們來說是最好的方式嗎??
  • 如何與孩子鬥智鬥勇
    現在的孩子每一個都非常聰明,在教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許多家長都是絞盡腦汁,時刻在與孩子們鬥智鬥勇。其實歸根結底是孩子對於學習缺乏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培養好了,習慣養好了,學習對於孩子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孩子們也不會覺得這對於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家長不用吼,不用打,不用罵,不用一晚上盯著孩子寫作業。這估計是許多家長的心願吧。二、孩子不講道理許多家長跟孩子約定或者承諾,考試考的好,就可以買玩具,或者可以出去旅遊,或者可以玩遊戲。
  • 孩子愛唱反調,硬碰硬不行,鬥智鬥勇才是上策
    通常對孩子「唱反調」的行為很多家長極為反感,認為孩子就是不聽話、就是愛抬槓。但有時候就是無可奈何。比如,早上精心準備的早餐被孩子一口拒絕,可是這明明是前一天晚上徵求過寶寶意見的呀;再比如,商量好了周日帶孩子去博物館,可是要開車出發了孩子臨時起意就是要去兒童樂園玩;還有,某日早上起床,媽媽說,穿上褲子吧,要不然得感冒了。
  • 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
    為了孩子,家長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都沒有關係,同時,孩子又是不能碰觸的軟肋,受一點委屈也不行。最寫實的就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時長找不到合適的教育方式,嚴厲一點怕孩子受傷,寬鬆一點,又怕孩子被寵壞了。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
  • 與孩子鬥智鬥勇,其樂也無窮
    養育之路,鬥智鬥勇,其樂也無窮。一 我要去另一個星球兒子四歲的時候,有次,因為對我的「壓制」不滿,憤憤說,「我要離家出走,去另外一個星球!」我歡歡喜喜道,太好了,你準備去哪一個星球?要我現在幫忙收拾行李嗎?孩子一愣,這個媽不按常理出牌啊。末了,他支支吾吾說,「我還沒想好。」
  • 熊孩子與媽媽鬥智鬥勇,誰會贏?孩子越鬥越聰明,媽媽越鬥越精明
    媽媽與熊孩子鬥智鬥勇,就像貓捉老鼠,一個樂此不疲,一個不甘示弱。從小到大,鬥個八百回合,孩子越鬥越聰明,媽媽也越鬥越精明。那到底是「薑還是老的辣」,還是「前浪被後浪拍在沙灘上」?7月3日,一位90後媽媽,輕手輕腳的按下自家大門密碼,快速開門。一眼便看到女兒起身秒關電視,正好抓個正著。
  • 親愛的小課桌:與孩子鬥智鬥勇,王恩澤邏輯縝密,將大人懟得無語
    《親愛的小課桌》:與孩子鬥智鬥勇,王恩澤邏輯縝密,將大人懟得啞口無言相信很多新手爸媽每天最頭疼的事就是跟孩子鬥智鬥勇最近熱度很高的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就是反映了孩子和父母相處中最日常的一幕,在這個節目中,邀請了很多有經驗的寶媽寶爸,大家坐在一起分享育兒經驗,在育兒方面有困擾的父母們一定不要錯過這個節目。別看小朋友看上去軟萌可愛,帶小朋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現在的小朋友太聰明了,稍微不注意就會掉入他們挖的陷阱裡。
  • 這部新番很燒腦,小孩與大人鬥智鬥勇,不逃脫就會淪為食物!
    接下來就簡單的和大家談下這部動漫的故事,故事主要圍繞一群小孩和身為媽媽的大人鬥智鬥勇的事,孩子們利用謀略逃離農場,如果不逃離的話,他們最終的命運就是淪為鬼的食物。 ,和這群孩子一起的還有一位大人,她是這群孩子的養母,孩子們都叫她媽媽。
  • 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鬥智鬥勇」?嘿嘿,只要一招即可
    不會吧,自家的孩子疼愛都來不及呢,怎麼搞得跟階級敵人一樣,還要與自己的孩子鬥智鬥勇啊。是的。您沒看錯,會與孩子「鬥智鬥勇」的家長,才算是個有大智慧的家長。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各個成長階段,只要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懷,都能夠與家長關係融洽,相處甚歡,孩子呢也能夠健康成長。
  • 李玫瑾直言:養好孩子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
    導讀:李玫瑾直言:養好孩子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李玫瑾直言:養好孩子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奮豆的家長籤名,奮豆小時候是神童,長大後就和老師鬥智鬥勇
    奮豆思考人生,無意間想通了相對論,原來小時候和長大後做同一件事,奮豆爸爸的態度卻完全相反。下課時間到了,奮豆他們班卻遲遲未下課。古老師在家訪的時候,對其他家長都是循循善誘,對奮豆可是一點都不客氣啊。原來,奮豆小時候搭積木,奮豆爸爸看見了,就誇他是神童,長大後,奮豆又在搭積木,這回奮豆爸爸就罵他是飯桶,所以奮豆得出一個結論,做同樣的事,小時候和長大後奮豆爸爸的態度是會變的,星太奇連忙捂住耳朵,但還是被奮豆的奇葩言論洗腦了。
  • 連和蚊子「鬥智鬥勇」都能寫成名作,陸遊劉禹錫你們是認真的嗎?
    小時候讀古典詩詞時,總覺得它們一定是風花雪月的;長大後才明白,詩詞世界的精彩程度遠超我的想像。本期筆者就和大家分享其中陸遊和劉禹錫的作品,一首名叫《燻蚊效宛陵先生體》,一首名叫《聚蚊謠》,連和蚊子「鬥智鬥勇」都能寫成名作,筆者只想問一句:陸遊劉禹錫,你們認真的嗎?咱們先來看陸遊的作品:《燻蚊效宛陵先生體》澤國故多蚊,乘夜籲可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