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9月已至下旬,娃們開學也已經兩周多啦!上周末寫完《一年級開學一周實錄,咋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後臺就有很多留言問,給CC小姨支的啥招兒?我們也想知道。
今天就是來填坑噠!小表弟今年中班,說起來也是幼兒園「老生」了,但一鬧疫情歇了半年,這中班的老生跟小班的新生也沒啥區別,開學前兩周幾乎都是一樣嬸兒滴。
那就是——哭!!CC小姨形容小表弟,周一、周二吱哇亂叫、緊抱大腿,不要去幼兒園。經歷3、4天的磨難,終於適應些了,又到了周末。
下個周一——一切又要重頭再來!!
不知道為啥,做為個過來人,看著CC小姨入木三分的表演式吐槽我甚是想笑,又深切地感同身受。別說小表弟了,CC這個歷經N次開學的老司機,也是隔三差五就鬧一出「不想去上學」!孩子不哭不鬧、大人不逼不勸,不是夢!
今天,C媽就給大家分享幾條特別實用的小方法,絕對藥到病除!當然,此乃頑疾,病情反覆實屬正常!待反覆時,繼續照方抓藥即可!
1、讓孩子給媽媽寫一封信
這招百試百靈,是我見過安撫孩子最快的一個辦法,而且用它沒有一個搞不定的孩子。這招是我當年跟CC幼兒園老師學的,幼兒園小班隔三差五就有「請家長進班」活動,每次一個志願者,跟孩子們的一日流程,我參加過幾次。
小班的娃,每天都有那麼幾個小朋友哭得死去活來。如果確實油鹽不進,那麼老師就會拿出這個法寶:好吧,你就是要找媽媽是嗎?那咱們給媽媽寫封信,告訴媽媽你現在想跟她說的話好嗎?
一般哭得驚天地泣鬼神的孩子就會點頭如搗蒜地答應:好。神奇的是,一般孩子說著說著就越哭聲越小,直到平靜和滿足。
如此神奇,原因有兩個:一是孩子的情緒被接納的同時,還能傾訴,心理上就安慰了不少;二是我說過很多次情緒腦與理智腦的問題,當孩子陷入某種情緒不能出來時,轉換思維,引導他理智的思考是最快走出來的辦法,給媽媽說點啥?得思考吧,一理智的思考,情緒腦就退居二線了。
不過唯一的缺點是,寫信工作量比較大,只有哭得特別兇的才有這個待遇。所以,如果覺得老師照顧不來不會幫忙寫,可以讓娃自己用畫畫的方式。
進幼兒園的時候,就告訴孩子:「寶貝,如果你想媽媽了,就給媽媽畫一幅畫,放學我第一時間看,好不好?」
像CC這麼大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己寫了,隔三差五的CC就會給我寫一封信。
內容很簡單:
▼今天坐校車不開心,從校車窗戶看見媽媽的背影很傷心:
▼今天我很開心,抱著娃娃睡覺了。
▼今天不開心,下雨,鞋溼了:
每每她情緒起伏大的時候,就中午午休時記錄下來,回家說與我聽。這一點點小牽掛,就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可以傾訴出來,最後還能讓媽媽聽到」,對她們來說就足以慰藉了。
2、給孩子寫一封信/一幅畫/一個魔法親親
這是我由此及彼自己研發的招數。步入小學,CC經常會早上發作,演一出不想去上學的戲碼。我就琢磨,娃能給我寫,我不能給她寫麼?
於是,又一個戰鬥的早上。我見我娃吃完早飯眉頭一皺、悲從中來。頓時明白,要壞事,今天,又是不想上學的一天。
我一個機靈,就告訴她:「媽媽準備給你寫一封神秘的信!這是一個驚喜,你出門前我會放在你書包裡,你上了校車才能打開,千萬不能提前打開偷看哦。」
真的毫不誇張,原本蔫了吧唧的CC立馬提起十二分精神。連背書包、穿鞋都加快了進度,特別期待!趁她收拾,我趕緊寫了一封,這娃美美的就上學去了。
至此以後,隔三差五,我就給她寫封神秘的信,囑咐她上車才能看。這份小期待甚至讓她愛上了坐校車這件事!
看不懂字的娃也沒關係,一副小畫,一個魔法親親都可以。比如臨走前,在寶寶手裡親一下,告訴她「現在媽媽把魔法親親放在你手裡了,你想媽媽的時候就可以把帶有親親的手放在胸口上,媽媽也會感應得到哦~」
形式不同,心意都是相通的,重點就是讓娃感受到:即使媽媽不在,他也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滿滿的安全感。
3、讓孩子帶著一個任務去幼兒園
今年小表弟幼兒園比CC小學開學早幾天,前2、3天,我們可以一起送小表弟上學。
開學第二天,這娃就打退堂鼓了,我就和他說:「CC姐姐好長時間不上幼兒園了,大姨都忘記幼兒園是什麼樣子了?可是幼兒園不讓大姨上,只讓你進去,你可不可以幫大姨看看幼兒園操場上有沒有彩輪胎?有沒有三輪車?放學後告訴大姨可以嗎?」
小表弟一看來任務了?自己使命這麼艱巨呢?可是肩負著大姨期待呢?乖乖地就進了幼兒園。晚上放學還跟我打了一個電話:「大姨,我們幼兒園也有彩色輪胎和三輪車,還有紅皮球~」
這個方法的要點是:任務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無趣,最好是鼓勵探索的類型,又能激發娃興趣。大家根據實際情況自由發揮吧。我是不會告訴你,我曾交代給CC一個任務是數廁所坑位有幾個的(因為某次尿褲子不想上幼兒園,我就說,是不是坑位不夠,排隊時間太長?今天去給媽媽數數到底幾個坑),哈哈……
這樣真的也行!通過布置小任務可以提升孩子的成就感、使命感,這樣還賦予了幼兒園新的意義,讓孩子有所期待,不會沉迷於情緒本身。
4、一個安撫物/一個合影
帶個安撫物這一招想必各位在前兩天就有所耳聞了。CC午睡想媽媽,帶去了她心愛的玩偶,就好了,甚至每天給我寫回來的信裡,玩偶還要佔上幾句篇幅。在陌生的環境,熟悉的物品可以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安全感。類似的,全家福照片也可以。
5、給孩子一個承諾,請準時接他
孩子不願意跟媽媽分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擔心你不來接他。
可能在大人看來會覺得有點好笑,我怎麼會不來接你。但孩子不一樣,他會想媽媽把我放到幼兒園是不要我了嗎?不喜歡我了嗎?媽媽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很多困難,那她還來接我嗎?
所以,送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他吃一顆定心丸,明確的告訴孩子:「媽媽一定會按時來接你!」送孩子進園前,還可以給孩子一個小小的分別儀式,能讓你離開的更加平靜。
比如每次和孩子分開都跟孩子擊個掌,或者蓋個「你真棒」的章,或者是給孩子一個親親,讓他們感受到告別的特殊性。
方法論說完了,再嘮兩塊錢兒的世界觀我知道很多媽媽都希望能有一個讓孩子不哭、不鬧、不掙扎,開開心心上幼兒園的速成之法。
當娃對幼兒園出現牴觸心理的時候,很多家長都習慣下意識的幫娃消除這個情緒,最典型的做法就是給娃洗腦:
比如,持續性地輸出幼兒園有多好:「幼兒園裡有很多小朋友,你們可以一起玩耍、一起吃飯多好啊!」
比如,講大道理:「你長大了,小朋友長大就是要去幼兒園的,就像媽媽要去工作,爸爸要去上班,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做的事,你現在應該做的就是每天上幼兒園。
可大部分情況下,洗腦成功撐不住3分鐘。一見幼兒園大門,又崩了,你是再來一輪?還是再來一輪?還是再來一輪?
娃內心的OS一定是:「道理我都懂,但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年幼的孩子並不懂得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會把學校教育和他們的未來聯繫在一起,在他眼裡,去陌生的環境、與家人分離,就是最大的難題。
他們不需要重複的聽道理,他們需要的是簡單粗暴卻有效果的方法。教育是一門科學,不能僅憑經驗。除了理解娃不想去、想媽媽的心理,還要幫他想一些小辦法,對抗分離焦慮。
讓孩子知道,你不是站在對立面要把他推出去,而是跟他站在同一戰壕一起解決問題,這才是孩子更快適應、迅速成長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