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二戰N1,2019年1月查分,終於過了。
雖說是過了N1,但也只是比及格線高了4分而已,低分飄過,只是僥倖通過了考試,算不得有N1水平。回顧考試歷程,2017年7月、12月,分別散了N3,N2,各自104、101通過,2018年7月的N1隻考了85分,到了12月終於把N1給僥倖考過了。
不知各位是什麼樣的體會,回想起我學日語的歷程,覺得最大的障礙還是五十音圖,幾年前就動過學日語的心思,但是總是記不下來五十音,直到兩年前,跟視頻學,把假名的寫法、發音串成故事,終於攻下了五十音圖,也就開始了日語的學習歷程。
2017年初,給自己定了「年底坐在N2的考場上」的目標,抱著一本《大家的日本語》的教材,開始學課文了。聽著配套音頻,看單詞、聽寫單詞、聽寫課文,後來找到了B站上出口仁老師的視頻,加上了聽老師講語法,持續到初級下冊,感覺有點啃不動了。
由於那段時間工作不忙,於是報了某機構的線下班,跟一位持著播音嗓的老師學了標準日本語的初級下冊,老師不光嗓音好,講課也細緻有章法。然後就抱著感受一下考場氛圍的想法,去參加了N3的考試,和大多數散步的朋友一樣,聽力部分一耳懵逼,但過了一個半月之後,居然過了,這個意外的結果比聽力題還讓我懵。
然後就趁熱打鐵,初下的老師不講中上了,於是試聽了幾位其他老師的課,繼續在那個機構跟另一位老師聽中上,這位老師的課講得很穩,知識點覆蓋很全面,而且年輕、好交流,散課後我們也成了朋友,後來我才知道我們那個班是她帶的第三次中上。
上完這個課之後,已經沒有了學不動的感覺了,於是就不再上課(主要還是是因為窮),開始自己找資料來看,在B站上翻看出口仁老師、何必博士、迷加老師、安寧老師的課,進入了博取眾家之長(瞎JB看)的狀態,到了年底,完成了「坐在N2考場上」的目標,到了18年1月,查成績發現居然又過了。
推薦一些學日語的視頻材料(0-中級)
兩次考試都沒有刻意刷題準備,都是靠自然狀態去參加考試的,居然都過了,於是我就產生了一種「日語考試不過如此」的心態,繼續有一搭沒一搭地看各家視頻,到了18年5月,買了一本詞彙書,一本語法書,各自刷了兩遍,也沒記住多少,就奔赴N1考場了,出了考場之後各家的估分器都給了及格左右或及格以上的分數,當時還幻想著有可能僥倖通過,結果被現實打臉:85分,也深刻認識到估分器估分偏高這一事實。
這一次N1考試前後,加了幾個日語學習群,也有能力在日本網站上查一些第一手的日語資料,用日語學日語,越來越能感受到學語言的樂趣,想把這些樂趣分享出來,於是開了這個公眾號。
寫公眾號這半年
18年年底這次考試,不再打算裸考了,由於之前每一次都是聽力覺得最難,備考的重點也就放在了聽力上,跟群裡的幾個小夥伴加入了一個聽力打卡組織,用的方法是聽寫真題,把近些年的聽力真題都聽了一遍。另一方面,在通勤路上看B站日語之森的視頻,熊貓新新老師、酒窩老師都混成了熟臉;至於詞彙,就是靠寫這個公眾號來認訓讀了。
在聽力上花了大量功夫,結果到了考場上發現還是懵,等到結果出來,發現聽力的成績變化不大,反而是閱讀成績有了大幅提升,12月N1比7月漲了19分,其中有16分是閱讀來的,現在回想起來,是日語之森的新新老師的閱讀課給我帶來的幫助。
考試是過了,但只是低分飄過,所以可能對各位幫助不大,僅僅是作為參考吧。
學日語的過程,除了日語本身,還是體會到一些(顯而易見)東西:
說這一點,是因為在日語學習群中,經常會看到有人問某某單詞是什麼意思,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問法。
因為,不同語言中的單詞,並不是一對一的,就像是開水的開,在英語中絕不是open,打電話的打,在日語中也不會是utu。語言中的每個單詞,都可能是有多個含義的,當翻譯成別的語言的時候,會根據語境的不同翻譯成了不同的詞。
由上一條,我們不難知道,單詞是要根據上下文來翻譯,而事實是:句子都要放在上下文中來理解。
同樣一句話,不同場景,面對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說法,這一點在其他語言中可能不明顯,但是日語中,場景和對象是非常重要的。
開始學我們知道日語中沒有漢語中聲母r的音,會發成類似l的音,也沒有英語中類似v的音,會變成b。後來發現日語中羅馬音標記的ta、da,跟漢語拼音中的ta、da也有區別,再後來了解到了國際音標、語音學、音位學的概念,從而了解到我們的母語語音中也缺了很多的音。
為什麼日本人說た,我們會聽成だ
從學日語的過程,更好體會了什麼叫黏著語,與孤立語、屈折語有什麼區別,後來發現身為孤立語的漢語,也有屈折現象,如:見-現。
而更大的收穫,是隨著寫這個公眾號的文,對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得漢字,有了新的領悟:日語中的漢字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在日本又有了自己的發展和演進,了解了日語對漢字的理解,更能理解我們母語中的漢字(尤其是古漢語)是怎麼回事。
俗話說,人狠話不多,噼裡啪啦說了這麼多,證明我不是個狠人。但不狠也有不狠的領悟,知識無窮,正是因為無窮,才使得點滴的收穫都讓人欣喜,以上的經歷和感想,僅供各位參考,感謝各位對本號文章的支持,希望大家在讀文章的時候,能多少感受到一些收穫的欣喜,未來也請各位多多支持。
謝謝。
我很喜歡這張圖的刨根問底的感覺,所以又用成了標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