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子樹和繡花鞋
榆中縣小康營中學九年級三班 許文珠
曾祖父去得早,只留下了曾祖母和兩個兒子,以及土窯洞外那棵大棗子樹。
曾祖母是極為心靈手巧的。因為祖籍在慶陽,故而各種香包、剪紙、繡花鞋等玩意兒信手拈來,再加上曾祖母炒得一手好菜,所以人人都叫她「巧兒嬸」。
聽爺爺講,曾祖母是苦了一輩子的人。
「巧兒嬸」命不好,年紀輕輕就死了丈夫,還獨獨留下兩個兒子。那時候的女人家都是三寸金蓮的小腳,行動更是不便,於是巧兒嬸牙一咬就鬆開了纏腳布。雖說仍然走不快,但出門拄個拐杖還是湊合的。巧兒嬸的手是真的巧。哪家要辦滿月,哪家要迎新娘,都來找巧兒嬸。巧兒嬸不僅承擔了縫製新肚兜、新繡花鞋、新娘子蓋頭的責任,更是應下了炒大鍋菜的重活。
巧兒嬸去幫忙時,手裡帶兩件家什:一是窯洞前的棗樹上的棗,「我們家窮,但棗兒甜,給你們添添喜氣」;二是高腳凳,大鍋菜的火候一定要旺,所以灶臺要比平時的灶臺高一些,巧兒嬸個子不高,更是個裹過腳的女人,站不久,所以就想出這樣的辦法來。坐在高腳板凳上炒菜。
在我的記憶裡,曾祖母是個面朝黃土,腳踏著土窯洞的和藹可親的女人。雖說一年之中與曾祖母見面的次數也不過一兩次,但曾祖母的繡花鞋卻一直陪伴我長大。
曾祖母喜歡靠在被子上,然後讓我躺在她的懷中。給我講故事,然後塞給我一把紅彤彤的棗子。
曾祖母繡的鞋子,大多輕巧漂亮。夏日裡的主題大多是「映日荷花別樣紅」;冬日裡的主題大多是「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曾祖母平日裡念叨的最多的,就是給孩子們過年時穿的繡花鞋和十二生肖的小玩意兒。那是一種通常由十二種栩栩如生的生肖動物縫製成的項圈。小孩子自己的屬相就掛在最中間,男孩子的往往是綠布項圈,女孩子通常是紅布項圈。再加上一串小鈴鐺,叮叮噹噹。真是又好看又好玩。
記得一次去曾祖母家,起夜時突然瞧見窯洞紙窗透出昏黃的燈光。心裡好奇,便敲了門,曾祖母帶著老花鏡,拄著拐杖,踩著那雙小鞋,顫顫巍巍地開了門。只見炕桌上放著的,是一雙繡著燈盞花的繡花鞋。曾祖母說年歲大了,眼睛也不靈光了,見我來了,便想著加緊縫製好,以便我臨走的時候能夠送給我。昏黃的燈光映著燈芯和曾祖母和藹可親的臉,那雙手早已不如從前了,變得皺皺的,眼中是深不見底的滄桑。此刻,不知怎的我就落了淚……
臨走的那天,曾祖母送給我青布包著的那雙繡花鞋。身後的是那座紙窗木門的窯洞,在曾祖母旁的是那棵大棗子樹。車漸漸遠去,曾祖母的身影也越來越小,直至成為一個黑點。
漸漸長大了,可是每季每年的繡花鞋還是會由親人帶到我的手裡,連尺碼都準確得驚人,我也只是看看,再也沒有穿過繡花鞋,覺得穿它又老土,又不便,運動鞋成了我的唯一選擇。一雙雙、一摞摞繡花鞋堆放在了一個毫不起眼的小柜子中……
那年曾祖母離開了我們。再也沒有繡花鞋了,再也沒有過年掛在脖子上十二生肖的小玩意兒了,也再沒有曾祖母塞過來的大紅棗了。
如今我打開那個小柜子,翻出那一雙雙、一摞摞的繡花鞋。繡著映日荷花的,繡著冬日紅梅的,繡著燈盞花的。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又好像突然迷茫了。這繡著的,是曾祖母一輩子的希望。這繡著的,是人生百態。而那棗裡甜的是,曾祖母的一生對兒女親人的牽心與愛憐。
鞋很美,棗很甜。
作文點評
作者選擇了曾祖母傳下來的繡花鞋這個角度去寫,細節傳神,感情真摯。在黃土地上,在農村,有千千萬萬個極為平凡的只活在後輩親人的念想中的長輩,勤勞善良,心靈手巧,他們是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羅寶榮)
戰勝自己
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八年級 關心
回首,凝眸難忘歲月;回想,聚思掙扎路程。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兩個自己,一個自律,一個放縱。老子說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個人最大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時常掙扎在夢與現實的邊緣,愛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卻無奈置身於「三更燈火五更天」的殘酷現實,愛那「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順勢而為,卻無奈於現實無法躲避的「幹戈寥落四周星」。
剛上初一,我夢想著登頂後的壯志凌雲蕩漾在心間,曾經在別人的閒暇時光裡獨自奮鬥,一點一點地日積月累,終於踏足那曾經期待的彼岸。不曾想過,放鬆和懈怠卻也隨即而至侵蝕了我。自從發現了手機中的一方有趣天空,便不斷沉浸在那個能輕鬆得到快樂的地方。我如同深陷沼澤,每一次努力掙扎,卻陷得更深。原本在明亮燈光下不斷刷題的我,卻緊緊縮在床上盯著那一小方屏幕。每一次希望靜心學習,卻被那一聲聲消息提醒輕易破功。站在康莊大道與獨木橋交界線的我,緩緩地消沉著,也痛苦地掙扎著。
偶然間的一次仰望天空,一陣清風拂面而過,伴著縷縷溫暖的陽光,我竟懶得不想動彈,任由自己享受。有多久沒有這樣靜看天空了?曾經仿佛活在了另一個世界。一陣陣歡快的鳥叫徒然在耳邊響起,此刻的我,突然好想好想長出翅膀,隨它們一起翱翔,卻被一部手機束縛了手腳……又一陣清脆的鳥叫聲響起,我的思緒戛然而止,似乎,所有的情緒都隨著那飄然而歸的南風,慢慢變化了。
你怎麼那麼頹廢,那麼消沉啊?難道那次登頂的凌雲壯志你不曾記得了嗎?你甘心做那游離的水草,隨波逐流嗎?我給自己的答案如此明確而有力量:「不!」
又過了一年,轉眼,我已是初二的少年,戰勝了自己的我更加強大。眼中依然堅定地流露出「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豪情與堅強!是啊,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戰勝自己中成長,戰勝自己的懶惰,戰勝自己的懈怠,戰勝自己的頹廢!我依然記得我的追求,我的理想也依然堅定,戰勝自己方能破繭而出,化羽成蝶,依然可以不埋葬嚮往,奔向遠方。
仰望天空,依舊藍得清澈單純!是的,有時我們每個人也會像一隻迷途的羔羊,在失去了束縛後也失卻了自我,在短暫的外出中迷了路。不曾在過去的雨季裡徘徊,怎麼愈發珍惜今日的豔陽高照!戰勝自己,在青春的季節裡堅守本真;戰勝自己,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戰勝自己,在奮鬥中收穫屬於自己的未來!
爺爺
蘭州八中初二五班 陳英
好不容易到老家來一趟,自然要好好體驗一下農村生活,我和家人們開著車,行駛在鄉間的小路上。
遠處,是一座座小山,連綿起伏,像一條小青龍在湖岸邊玩耍;近處,綠草地間幾塊貼地的大石塊便鋪成了一條彎曲小道,在田裡的土坡上布滿了可人的小金銀花,陣陣清香,沁人心脾。有三五個小孩在田間你追我趕,一張張紅撲撲的小臉蛋,直盯著我們,臉上蒙上了一層晶瑩的細汗,仿佛一朵朵正在綻放的花。
爺爺與泥土打了60多年的交道,在田裡來來回回走了大半輩子,犁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田溝,也在爺爺的額頭上犁下了深深的皺紋,那幾畝田裡灑下了爺爺的滴滴汗水。
我拿著鋤頭,爺爺拿著鐵鍬,就這樣,我們一路說說笑笑地走到田裡,地上的土被風吹得揚了起來,又覆蓋在了爺爺的鞋上。我們開始幹活了,爺爺拔蔓,我撿土豆,累了,就倚在身後的小山坡上歇一會兒。我將目光轉向爺爺,只見爺爺揮著一把已經裂開了縫的鐵鍬,胳膊一上一下地揮動著,不僅有節奏,而且還很有力,每一次揮下手臂都恰到好處,從來沒有挖破過土豆。我不禁打量起爺爺,一件已經褪了色的黑色大衣配上一條拖沓著的長褲,再加上一雙深綠色的軍用帆布鞋,很舊,但是很乾淨。我不禁感到心酸。這時,爺爺轉過頭對我說:「英兒,你先坐下歇會兒。」
爺爺眯著眼,微笑著。臉上滿是滄桑與慈祥……
假如……
蘭州外國語學校七年級五班 周怡然
假如世俗蒙住你的眼睛,
你將永遠地失去光明,
沒有花開遍野,沒有滿天繁星,
只有黑暗無盡,漫延侵蝕心靈。
那時你一定會後悔,
所以現在好好珍惜。
欣賞景色旖旎、山清水碧;
留心詩情畫意、皓月千裡。
保護心靈的窗戶,
不讓世俗蒙住你的眼睛。
★知識點★
三曹
三曹,是漢魏時期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稱。三曹與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學見稱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一樣齊名,但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兄弟政治地位究竟不同於一般文人,他們的引領作用、文學成就對當時的文壇產生了很大影響,三曹是建安文學的代表。
曹操,死後被兒子曹丕追尊為魏武帝,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及開創者,今存其樂府詩20餘首,代表作《蒿裡行》描寫了軍閥混戰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魏文帝,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其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曾被封為陳王,曹丕弟。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100篇,如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曹植寫《七步詩》的原委,更流傳為人盡皆知的佳話。
曹氏父子,是建安時代最為優秀的詩人。他們雅愛詞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學,促成了五言古體詩歌的黃金時代,而且身體力行,創作了各具風格的名篇佳作:曹操的詩悲涼慷慨,氣韻沉雄;曹丕的詩纖巧細密,清新明麗;曹植的詩則骨氣充盈,淋漓悲壯,對後代詩人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