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CL電臺「東農沙龍」的演講中提到了這個概念。然後,根據媒體報導,所有大牌幾乎都在發表自己的「網際網路思維」,當然也保護很多打著「網際網路思維」招搖撞騙的所謂的營銷大咖。通過這種方式,「網際網路思維」已成為當年最受歡迎的新詞。
「網際網路思維」究竟是怎麼來的?
鑑於實在是查不到統一的定義,作者總結了一些比較流行的主張。
李彥宏在2011年的一些演講中開始提到「網際網路思維」一詞。但是,當時並沒有將其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來提出。
從雷軍出山創辦小米開始,「網際網路思維"這個詞被引爆了。在從2008年開始的多次演講中,雷軍都提及了「網際網路思維"。如2008年的《關於網際網路的兩次長考》以及2012年的《用網際網路思想武裝自己》。到了2013年,隨著小米的極大成功,雷軍的曝光度達到頂峰。這個時候,很多媒體以及自媒體名人,如羅振宇,開始推崇「網際網路思維"這個概念。
2013年11月3日,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發布了專題報導:「網際網路思維帶來了什麼"。
引用了這麼多,所以「網際網路思維」到底是個什麼東西?鑑於實在是查不到統一的定義,作者總結了一些比較流行的主張。
雷軍有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雷軍還有個著名的「風口的豬」的說法)。周鴻禕則提到了:用戶休驗、兔費模式。我在網上找了一些關於網際網路思維的論文或者書記。這些資料都高度一致地提到了:標籤思維、簡約思維、No.1思維、產品思維、痛點思維、尖叫點思維、粉絲思維、爆點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整合思維等詞。
隨著網際網路創業潮的興起,網際網路思維成為2014年最熱門的名字,並被視為企業發展的聖經。網際網路思維真的如此神奇嗎?
我認為網際網路只是冰山一角。
在過去的一二十年裡,網際網路一直是關乎每個人的熱點,它也創造了大量神話般的公司。在歷史上,技術一直是業務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以網際網路為主導的信息技術確實是近年來的一個重要話題。但絕對不是唯一的。
科技一直在推動商業不斷的向前發展。
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必然會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所以社會關係也發生了變化,直到社會制度也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歷史充滿了「技術能力關係」的螺旋式上升。例如,偉大的航海時代開啟了資本主義殖民帝國時代的序幕;蒸汽機時代開啟了工業革命,帶來了資本主義的巨大發展; 19世紀的電氣技術帶來了全球化浪潮;直到現在網際網路時代。
另外,一項技術如何能夠促進商業繁榮,然後促進人類的發展,基本上毫無意義。時代的進步用句比較通俗的話說就是爬樓梯。歷史是一個螺旋式的過程。總的來說,基礎學科的理論方面總是有重大發現。首先,一群天才被啟發,好像他們是天啟,是來自未來的使徒一樣,帶領我們,如牛頓、愛因斯坦等。然後又有一群天才,一系列重大發明出來了。然後有些人將它們投入實際使用、商業化,如蒸汽機、內燃機、電能、核能,社會運行效率大大提高。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商家們開始改變主意近乎絞盡腦汁的思考如何更快地賺錢。所以經濟學、管理、營銷學和其他所謂的商業思維事物必須跟著不斷的迭代升級。
在19世紀初,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廠取代手工工場,人類社會開始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蒸汽機和機器生產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話題。
19世紀的末,開工廠、開公司,如果你不使用電報通信、沒有鐵路運輸。不合理的安全工作流程、如果您還執迷不悟堅決不使用機器,則可能會倒閉的風險。而電氣化,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話題。
信息化是現當代最重要的話題。忽略網際網路、拒絕信息化的企業必將逐漸被淘汰。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還不關注技術發展的人或者公司,就只能落後於時代。
信息技術的推廣促進了經濟管理和決策的標準化。科學地提高了企業的生產和決策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利潤。因此,近年來,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影響了社會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網際網路技術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唯一動力。
網際網路只是未來的一小部分。
像火一樣的網際網路、只是人類的新工具。至於我們將用什麼來創造一些東西,它取決於未來的人。至少可以得出一點。網際網路的上限遠遠超過我們現在能夠想像的上限。
網際網路思維是一種工具,沒有必要去神話,理解並且不會被忽悠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