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圈流傳一則「哈佛大學博士楊豔突然離世,學院號召捐款相助」的消息。記者隨後登錄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官網,確實看到了追憶楊豔的文章。文章提到,楊豔的離世令師生感到心痛,他們還為此發起捐款,希望能幫助她的家庭。楊豔讀博之前曾在南京師範大學求學,對於她突然離世的消息,有老師發表評論,「特別痛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照顧好自己!」
哈佛女博士突然離世
曾在南師大讀學前教育,聰明善良勤奮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在其官網掛出追思文章,稱楊豔是在11月12日突然離世,對楊豔的生平做了概括性的介紹。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瑞恩說楊豔離世,全院都感到很悲傷,他這樣形容楊豔:「她是一個聰明、善良、勤奮的教育學者,充滿希望和激情。」
根據文章介紹,楊豔2009年進入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讀博士,在此之前,她在南京師範大學讀本科和研究生,專業是學前教育。楊豔來自江蘇常州,一位與楊豔一同被哈佛教育學院錄取的中國博士回憶,楊豔成長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她在很小的時候失去父親,家庭經濟困難。在這位博士的眼中,楊豔被錄取是對她的勤奮和能力的認可。在學校,楊豔還擔任包括統計學等多門課程的助教。
在朋友們的眼中,楊豔是一個細心、敏感和極度好客的人,她經常邀請朋友去她公寓一起晚餐。朋友們回憶,楊豔對天文很著迷,吃完晚飯,楊豔會帶著朋友們通過望遠鏡觀看土星或者月亮。
與她交流過的老師說「特別心痛」,希望每個孩子照顧好自己
昨天,南師大教科院一位老師在朋友圈看到了楊豔離世的消息,「特別痛心,當年有過交流,是多麼樂觀,上進,有抱負的學生!願每個孩子都能照顧好自己。」這位老師在朋友圈寫下這樣的評論,他告訴記者,自己不便接受採訪,因為和楊豔好多年都沒有聯繫了。隨後記者試著聯繫楊豔讀研究生時的導師,但對方婉拒了採訪。
微信朋友圈文章稱,「楊豔是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身體每況愈下,不幸離世。」不過目前並沒有權威的消息來源表明她離世的原因。為了紀念和幫助楊豔的家庭,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官網還開出籌款通道。
留學生求學現狀如何?有家長分享經歷
南京媽媽採訪留學生
越是名校,越容易出現「斯坦福鴨子症候群」
中國學生如果有機會出國留學,周圍的人常常會投來羨慕的眼光。南京媽媽黎銘花了180天走訪了耶魯、斯坦福、帝國理工等多所世界名校的130多名中國留學生,還將他們的故事寫成一本書《聽說》。這些留學生的故事反映出他們的求學現狀並不像大家所羨慕的那麼「高大上」,其實也充滿艱辛和壓力。
「有個詞叫『斯坦福鴨子症候群』,網上都能查到。」黎銘說,意思是鴨子遊在水面上看起來很悠閒,實際鴨掌在水下不停地翻騰。這個詞可以概括斯坦福學生的學習現狀。黎銘採訪過的一位史丹福大學的女生就說,同學們展示出的學習成果「高大上」,可是過程中經歷過多少艱辛,他們不會說。名校競爭激烈,很多學生不得不承受來自「同伴」的壓力。
留學生壓力,來自學業、社交甚至父母期許
黎銘採訪的學生中,有些人確實覺得壓力很大,「只有一名學生願意公布自己曾經患抑鬱症的經歷。」這位學生就讀於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有段時間,他覺得自己24小時不想睡覺,不想做事,不想見人。後來,老師建議他暫時休學調整。於是,這位同學選擇休學,回到國內一邊治療,一邊去汽車修理廠打工。該學生自嘲,他一度成為周圍人的「反面教材」。不過,經過治療,並且在父母的支持下,這位學生順利康復返校,以二等成績畢業。黎銘的這些故事反映出,中國學生的壓力多來自學業、社交、環境甚至父母的期許。
「陪讀爸爸」在美訪博士
中國學生相信「奮鬥改變命運」
十幾年前,南京人王陵帶著兒子赴美求學,成為一名「陪讀爸爸」。王陵對留學生也很關注,與黎銘不同的是,他和100多位旅美華裔博士進行交流,還拍攝了紀錄片。王陵感受到,這些博士的壓力是很大的。王陵還概括產生壓力的原因,首先是中國學生在國內接受的是灌輸式的教育,出國以後接受啟發式教育,有些人一下子感覺不適應。其次,很多中國學生學習抱著「努力才能成功」、「奮鬥改變命運」、「要做人上人」的想法,比較要強,而不是抱著「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的態度,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很多負擔,王陵還提到,這種現象在農村學生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