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三江匯流地合川
如何對江河水進行保護?來看看這波操作。7日,合川區環保局舉行2018年汙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新聞發布會,合川區、銅梁區今年「聯手」保護小安溪流域,即將籤約建立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聯手維護生態環境。也就是說,如果上遊流入下遊的水質變差,將對下遊區縣進行補償;反之則下遊補償上遊區縣,補償金為每月100萬元。
監測兩區跨界斷面的水質
合川是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匯流之地,由於增強了水環境的保護,讓這座城市的「三江六岸」更動人。
小安溪又名臨渡河,是涪江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永川區永榮鎮白龍洞,經過紅爐鎮、雙石鎮、勝利路街道、三教鎮、板橋鎮、茶山竹海街道後流入銅梁區,在銅梁區內接納淮遠河後匯入合川,在合川南屏小河口注入涪江而後匯入嘉陵江,全流域長176.7公裡,全流域面積約1600平方公裡。因流域內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工農業生產發達,水汙染問題也比較突出。
為維護小安溪流域生態環境安全,地處小安溪上遊的銅梁區、以及下遊的合川區,打破傳統局部水汙染治理局限,以流域汙染防治為重點,將籤約建立小安溪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如何實施?合川區環保局副局長張深介紹,雙方將以小安溪在銅梁區、合川區兩區跨界斷面的水質監測數據為依據進行生態補償。上遊流入下遊的水質變差,將對下遊區縣進行補償;反之,上遊流入下遊的水質達標並優於下遊的,下遊補償上遊區縣。
「補償金為每月100萬元,實行『月核算、月通報、年清繳』,最高一年補償金額可達1200萬元」,張深說,補償資金將專項用於小安溪流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優化、流域水汙染綜合治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環保能力建設等。
將重拳打擊企業偷排現象
目前,小安溪幹流整體水質較好,臨渡、段家塘、雙河口等斷面均基本能達到Ⅲ類的水質目標要求,但太平河、匯龍河等支流水質較差。
「有了好的政策,還要有實際的舉措」,張深說,合川區制定了《小安溪流域水體達標方案》,將對小安溪流域的工業、生活、畜禽、面源等汙染進行重點治理。
比如,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汙水截流、收集、合流制排水系統應加快實施雨汙分流改造,到2020年,建成區汙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到2018年年底,各區建制鄉鎮全部建成生活汙水處理設施。
加強河流湖泊水生態保護。加強溼地保護,禁止侵佔自然溼地等水源涵養空間,已侵佔的需限期恢復,強化水源涵養林建設與保護,開展溼地保護與修復,加大退耕還林、還草、還溼力度;加強濱河(湖)帶生態建設,在河道兩側建設植被緩衝帶和隔離帶。
「將重拳打擊重汙染行業企業、汙水處理廠偷排等現象」,張深介紹,執行「紅黃牌」警示制度,對超標和超總量的企業予以「黃牌」警示,一律限制生產或停產整治;對整治仍不能達到要求且情節嚴重的企業和列入環保違法黑名單的企業予以「紅牌」處罰,一律停業、關閉。
多舉措為河流治汙
三類損害環境行為要追責
此外,合川區還將出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主要對三大類損害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具體來說,一是發生較大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的;
二是在國家和市級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內發生環境汙染、生態破壞事件的;
三是發生其他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後果的。主要包括:汙染環境和生態破壞兩大類。
其中,汙染環境類是指因非法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的。生態破壞類的情形就比較多,比如,致使基本農田基本功能喪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壞的;林業資源遭受嚴重破壞的;因礦山開採、河道採砂、水資源開發導致生態破壞的;野生動物資源遭受嚴重破壞的等。《合川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中,對適用情形有詳細列舉。
張深解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是由政府代表公共利益作為賠償權利人提起損害賠償,涉及人身傷害、個人和集體財產損失要求賠償的,不適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新聞多一點>>
全市19條次級河流
將全部建成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記者從市財政局了解到,重慶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進會10月初舉行,會上潼南、銅梁等20個區縣分別就重慶區域內的瓊江、臨江河等10條河流現場籤訂協議,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市財政局負責人介紹,重慶處於長江上遊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國家重要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庫,承擔著保護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的重大職責,在長江流域乃至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肩負重大使命。今年2月,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四部委在重慶召開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暨推動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工作會,永川、璧山、江津3區在會上籤協議,率先在璧南河建立流域橫向補償機制。5月,重慶市發布建立流域橫向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開啟「加速度」。
重慶出臺的「實施方案」明確,以各流域區縣間交界斷面的水質為依據,達標並較上年度提升的,下遊補償上遊,反之,則上遊補償下遊。補償金以每月100萬元為基數,鼓勵區縣採取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多種方式實施橫向補償。對今年10月底前建立補償機制、籤訂3年以上補償協議的,一次性獎300萬元對上下遊區縣建立流域保護治理聯席會議制度、聯防共治的,一次性獎200萬元。對上下遊區縣有效協同治理、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市級轉移支付傾斜。與此同時,對補償機制建立滯後的區縣,市裡以考核基金的形式加以調控,水質超標的,市級相應扣減考核基金,並納入兩級財政強制清算。
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明顯。以璧山區為例,該區正採取組合措施提升境內流域水環境,兩年內將整治工業汙染源1600多家,關停不能達標的企業和治理無望的企業;升級改造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確保出水穩定達標排放;整治山坪塘水庫,並加強對農藥、化肥使用的指導和管控。
據悉,2020年前,全市19條流域面積500平方公裡以上且跨2個或多個區縣的次級河流將全部建成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蔣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