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關於加快推進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建議

2020-12-23 澎湃新聞

【社情民意】關於加快推進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建議

2020-12-22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反映,黃河在甘肅境內「兩進兩出」,流經913公裡,其中流經甘南草原433公裡,共補給黃河總徑流的11%、源區總徑流的58.7%,約60%的黃河水來自蘭州以上河段。重要的地理位置,獨特的生態功能,決定了甘肅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期間和在鄭州座談會上強調,祁連山、甘南黃河上遊水源涵養區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擔負好黃河上遊生態保護重任,既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的具體實踐探索。

近年來,甘肅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講話精神,強化大局觀念和上遊責任,系統推進保護治理,開展生態補償試點,不斷改善黃河上遊生態質量,提升黃河水源涵養能力,促進國家重大戰略推動落實。但由於甘南瑪曲以上黃河源區生態環境脆弱,修復治理難度大。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涉及領域和要素多,生態功能價值差異大,黃河流域各省份發展和利益訴求存在差異,上下遊橫向補償機制尚不健全,還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一是生態補償政策依據不足,指標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開展生態補償缺乏法律規範,生態補償制度體系和技術規範不明確,立法明顯滯後於實踐;甘肅省森林、草原的補償主要依靠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草原獎補等政策性投入,補償標準偏低,未體現出自然環境、生態區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性,生態建設投入與生態補償獲益之間明顯失衡。

二是生態保護補償方式單一,資金缺乏合力。目前黃河流域生態補償處於試點階段,已開展的政策性補償資金不能真正覆蓋全部成本,在實施中多以不同部門為主導,補償名目多、資金來源分散,難以形成合力,資金激勵作用不強。

三是生態補償資金缺口大,市場化多元化程度不高。黃河上遊大多地方政府用於生態保護補償的經費十分有限,市場化生態補償培育難度高,決定了以財政轉移支付為主體的生態補償模式短期內難以改觀,補償資金缺口大、補償方式單一。

四是中央縱向支持和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需進一步加大。亟需國家層面協調引導,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統籌生態補償需求和政策,指導全流域生態補償工作。

為此,建議:

一、加強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頂層設計。一是國家協同推進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制定生態補償相關法律法規,出臺《生態補償條例》,規範生態補償標準和方式,明晰資金籌集渠道,做好生態補償制度設計。二是在國家層面明確生態補償協調機構,統籌規劃,理順關係,整合資源,加強生態補償建設組織保障。三是加強生態保護補償基礎研究,建議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牽頭組織開展綜合考察,全面摸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需求與底數,建立健全基礎資料庫,夯實生態補償理論研究支撐。

二、加大水源涵養和生態補償的國家支持。一是進一步明確中央事權範圍,按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紅線等要求,將位於黃河源區及沿岸、沙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等生態脆弱區域納入中央財政補償範圍,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建設、農牧民搬遷安置等所需資金逐步全部納入中央財政支出範圍。二是先期設立並安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黃河流域尤其是上遊財政困難省份的支持力度,對做出重大生態貢獻的省份在項目方面全額安排補助。三是綜合考慮黃河、長江及內陸河流域重要水源涵養和補給的關聯性、整體性,將甘肅省全境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範圍。

三、在黃河流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示範工作。一是依據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方案》和先期開展試點的做法,在沿黃流域選取若干縣區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在流域水資源費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設立「水源涵養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專項用於黃河流域水源涵養區建設。二是比照三江源國家公園有關政策,支持建設黃河水源涵養保護示範區,重點建設甘南臨夏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白銀國家黃河上遊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創新試驗區,加快建設白龍江引水、引哈濟黨、幹支流防洪治理、現代化節水灌區等重大工程,將黃河流域各省份需退耕的地類全部納入國家退耕還林範圍。三是國家比照支持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政策,每年安排50-100億元,按照因素法測算下達沿黃九省區,提高「水資源貢獻量」「用水效率」「水土保持面積」等指標在資金分配中的權重,不限定資金具體使用範圍,由各省區自主安排用於黃河流域水源涵養、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綜合保護治理。

四、推動生態補償多元化市場化發展。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以保持或增加生態系統服務及其價值為根本目標,逐步形成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政府方面,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加強各類生態保護補償需求和政策的統籌銜接,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市場方面,進一步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節約保護補償制度,引導生態受益者對保護者補償,同時通過發展生態產業、建立綠色利益分享機制,引導和調節社會投資者補償;流域上下遊間,除按照水質水量目標進行資金補償外,可借鑑京津冀晉4省市永定河流域一體化治理的模式,鼓勵上下遊間探索流域水生態共同治理、對口協作等多元補償方式;生態資源產權交易方面,加快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推行所有權、經營權、承包權等分置運行機制;允許生態產品與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汙權、用水權等發展權配額進行兌換,鼓勵發達地區首先向生態地區購買發展權配額。

五、正確處理好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關係。黃河上遊區域擔負著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等多重任務,且大部分地區屬於資源貧瘠、經濟落後、少數民族聚集的生態脆弱敏感區,應統籌謀劃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是建議國家在極度生態脆弱區和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規劃啟動黃河流域生態移民集中搬遷工程,持續將核心區、緩衝區人口遷入城鎮,通過培訓引導勞動力向二三產業流動。二是嚴格落實禁牧輪牧休牧措施,實施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有序發展現代生態產業,延伸農牧產品加工利用產業鏈,提升草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功能。三是規劃統籌旅遊線路,整合大景區資源,推進生態保護、文化旅遊等產業發展,通過草場減人減畜,實現水源涵養能力恢復和提升。四是開發設立生態公益崗位,進一步推進生態扶貧,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本文系《甘肅政協信息》2020年第91期)

來源:宣傳信息處

原標題:《【社情民意】關於加快推進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建議》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完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落實...
    隨著近年來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務和重點改革專項措施的相繼實施,我市進一步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步伐,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制度建設,在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完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及實施環保稅等方面取得了成效,為推進我市生態文明建設釋放了政策紅利,增添了強大動力。
  • 加快推動建立健全長江源區生態補償機制
    長江大保護作為一項國家戰略,為推動長江流域及相關省市走一條綠色為先導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長江源區在長江大保護中佔有重要地位,儘管近年來生態保護和資金補償力度不斷加大,但生態保護任務依然十分艱巨,生態補償中存在諸多體制和機制問題。
  • 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探索生態產品價格實現機制——貴州省自然...
    近日,記者從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去年來該廳認真對照《貴州省2019年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要點》,通過加快頁巖氣和煤層氣勘查開發利用、實施烏蒙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工作、積極做好發展要素保障服務工作、持續有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探索生態產品價格實現機制等工作
  • 創新生態環保工作機制 切實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大任
    近年來,湖南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推進「生態強省」戰略,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但汙染防治攻堅戰仍任務艱巨。湖南加快「生態強省」建設,必須大力創新生態環保工作機制,衝破各種不利於科學發展的觀念束縛和制度羈絆,切實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大任。
  • 江西建立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保障長江中下遊水生態安全
    保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探索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對保障長江中下遊水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航拍江西省最大河流贛江南昌段水域。(資料圖) 劉佔昆 攝其實早在2008年,江西就探索建立河湖源頭區生態補償機制,補償範圍主要包括該省五條大河流域源頭以及東江源地區,共涉及40個鄉鎮。
  • 唐宇文:「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思考
    根據國務院的批覆精神,湖南省委、省政府於2014年9月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推動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具體實施步驟、主要任務、政策措施和工作保障,為推進洞庭湖區的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城鄉一體化及社會民生事業發展等提供了堅實保證。回顧七年來的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其進展是明顯的。
  • 【實踐新論】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了一個硬道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如何將自然資源變成金山銀山,涉及到如何建立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如何建立好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補償的制度體系,則是推進跨區域環境聯合治理戰略的關鍵。
  • 合川、銅梁將籤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補償金每月100萬
    為維護小安溪流域生態環境安全,地處小安溪上遊的銅梁區、以及下遊的合川區,打破傳統局部水汙染治理局限,以流域汙染防治為重點,將籤約建立小安溪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如何實施?合川區環保局副局長張深介紹,雙方將以小安溪在銅梁區、合川區兩區跨界斷面的水質監測數據為依據進行生態補償。
  • 修復生態環境推進長江大保護
    市場化、多元化的橫向補償機制建設進展較為緩慢,利益分配協調機制不健全。三是流域綜合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各地區在推進長江大保護過程中,對於技術、經濟、法律手段運用不足。企業環境治理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參與汙染治理的內生動力不足。公眾對生態環境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缺乏有效保障。
  • 對關於高質量鞏固提升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工作成效的提案復文
    一、關於建立冰川、凍土、溼地保護機制和補償機制問題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將生態保護補償作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重要內容。下一步,我局將根據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進展,引導並支持當地政府推進國家公園周邊入口社區和特色小鎮建設。 三、關於建立跨區域水源保護區先行試點開展生態橫向補償機制問題 生態橫向補償機制是協調區域發展,引導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
  • 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內容是什麼?
    為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黨的十九大報告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8—2022年)》(中辦發〔2018〕39號)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有關部門貫徹實施黨的十九大報告重要改革舉措分工方案》(中辦發〔2018〕12號)精神,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6〕31號),積極推進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 前瞻「十四五」 丨生態補償機制:促進綠色和均衡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生態保護補償(生態補償)是生態保護受益方以資金、項目、技術和政策等方式,給予生態保護提供方以補償的機制。當生態保護受益方是廣大的區域或不特定的人群時,地方政府或者中央政府代表受益方給予生態保護者以補償。我國自1999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生態補償已經開展20多年,補償的領域已經從森林逐步擴展到流域生態補償、草原生態補償、溼地生態補償、海洋生態補償、農業耕地生態補償等。
  • 光明網:【實踐新論】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了一個硬道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如何將自然資源變成金山銀山,涉及到如何建立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如何建立好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補償的制度體系,則是推進跨區域環境聯合治理戰略的關鍵。
  • 縣財政局:保護舞水流域水環境,堅決打贏碧水攻堅戰
    近日,縣財政從省財政下達的舞水水質水量獎罰與橫向生態補償獎勵專項資金中安排撥付新店坪等8鄉鎮舞水流域生態激勵補償資金65萬元,這是我縣深入推進舞水流域生態保護激勵補償機制、提升舞水水質質量的重要舉措。今年來,根據省財政廳關於加快推進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縣按時保質完成與新晃縣、鶴城區籤訂了舞水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補償以兩縣斷面水質達到I類或較上年年度水質類別提升或下降的月份數進行核算,補償標準為每月5萬元,補償資金實行「月核算、年清繳」的方式,同時結合我縣實際,出臺了《芷江侗族自治縣建立舞水河流域生態保護激勵補償機制實施方案》,以舞水流域各鄉鎮為主體
  • 撫州市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撫州樣板」
    近年來,撫州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更高層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不斷推進創新型政府建設,著力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大力實施「綠色崛起」戰略,努力建設全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市,全力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美麗江西「撫州樣板」,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 國合會「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與綠色發展體制改革」專題政策研究會召開
    與會專家表示,開展自然生態資本核算、加強生態投融資政策設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中國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是踐行「兩山」理念的時代任務與優先行動。  在此背景下,2020年國合會設立專題政策研究項目,聚焦自然生態資本核算與生態投融資機制和政策創新,為長江經濟帶與黃河流域戰略發展決策機制提供科學支撐。
  • 濟南南部山區生態補償實施方案出臺 公益林補償標準逐年提高
    附:濟南市南部山區生態補償實施方案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的要求,切實加強南部山區生態保護,實現南部山區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水平有機結合,制定本實施方案。
  •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
    堅持先規劃、後建設,規劃編制與規劃實施並重;堅持先地下、後地上,正確處理城市「面子」與「裡子」的關係;堅持重安全、保民生,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平戰結合、軍地融合,增強城市減災防災能力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堅持綠色低碳、集約智能,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堅持機制創新,採取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建設和運營城市基礎設施;堅持建設和管理並重,提高城市基礎設施運行效率。
  • 福建省林業局關於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的建議答覆
    福建省林業局關於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的建議答覆福建省林業局關於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第1213號建議的答覆閩林函〔2020〕61號黃亞洲代表:《關於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的建議》(第1213號)由我局會同省財政廳辦理。
  • 關於印發甘肅省推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按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要求,依據《關於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決定》,編制《甘肅省推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指導我省推進生態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據和實現綠色發展崛起的綱領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