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重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2020-12-20 中國網教育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重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

一、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徵

1.近代中國的國情

「認清國情,是認清和解決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近代中國,已經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這是最基本的國情。

(1)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是隨著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和迫使清政府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逐步形成的。

具體地說,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個性質畸形的社會,有以下基本特點:

第一,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被破壞了,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據著明顯的優勢。

第二,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並在中國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較大的作用;但是,它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侵略、壓迫和排擠下步履維艱,發展緩慢,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與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第三,中國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成為帝國主義統治和奴役中國的社會基礎和政治基礎。封建勢力對外勾結帝國主義,對內殘酷剝削壓迫人民。皇帝和貴族專制政權被推翻後,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的專政,構成近代中國最反動最腐朽的勢力。

第四,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破壞了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不僅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是阻礙中國獨立和發展的根本因素。

第五,由於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或半統治之下,由於中國實際上處於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又由於中國的土地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廣大人民,尤其是廣大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產,他們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

上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2)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

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從根本上推翻反動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築,變革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為建設富強民主的國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

2.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徵

一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闢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紀元,標誌著人類歷史由資本主義開始向社會主義轉變。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這以前,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屬於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在這以後,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二是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1919年中國爆發五四運動,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由自在階級轉為自為階級,開始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三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四是近代中國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1)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革命的性質是由社會的性質和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間,中國人民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程度上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屬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範疇。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自從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起了一個新的變化。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開闢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紀元,標誌著人類歷史開始了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進程。十月革命使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從原來屬於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範疇,屬於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轉變為屬於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範疇,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舊民主主義革命由資產階級領導、以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和資本主義的社會為目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則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直接目標是建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和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前途是使中國走向社會主義。

(2)近代中國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3)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近代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以及世界形勢的新變化,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

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決定它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走向勝利。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必須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必須具有革命的徹底性和堅定性;必須具備科學的革命理論指導;必須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

(4)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社會歷史條件

  中國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轉變為新民主主義,是中國近代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民主革命性質的轉變創造了經濟條件。

  第二,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民主革命性質的轉變奠定了政治基礎。

  第三,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民主革命性質的轉變提供了思想指導。

第四,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經過了一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政治和革命發展、思想演變的必然結果。

(2)黨的二大黨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綱領。分清了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但仍不懂得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3)黨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思想,但是,並沒有明確提出無產階級的領導權間題。

(4)黨的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的思想,指出,如果不發動農民起來鬥爭,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和中國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1926年前後,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黨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黨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

(5)在黨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6)1928年召開的黨的六大,正確地指出中國社會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現階段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卻又認為「民族資產階級是阻礙革命勝利的最危險的敵人之一」。

1928年10月到1930年初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文章,論述了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及其條件;總結了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指出中國革命應當先佔鄉村,後取城市,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論。

(7)1935年12月在瓦窯堡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分析了當時國內政治形勢和階級關係的變化,闡述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可能的分化,強調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徹底解決了聯合民族資產階級的問題。

(8)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革命經過了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反覆。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失敗,也經過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勝利和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1940年前後,毛澤東發表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深刻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各項政策,使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在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形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9)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應向何處去?圍繞著在中國需要建立一個什麼樣國家的問題,代表中國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同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利益的共產黨展開了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戰略決戰,從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進行了激烈的較量。

(10)沒有中國革命的實踐,沒有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也就不會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而形成的具有獨創性的關於中國人民革命的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指導思想,具有偉大的意義。

(1)理論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解決了在一個農民為主體的、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裡進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論問題,科學地回答了近代中國革命向何處去的問題,正確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階段問題,揭示了近代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道路。

(2)實踐意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地主階級剝削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實現了中國人民社會政治地位的根本變化,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3)國際影響: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是20世紀繼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改變世界面貌的偉大歷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動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反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鬥爭,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反對帝國主義鬥爭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增強了世界人民爭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的基本內容。1948年,他在《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表述了總路線的內容,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

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消滅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係,以及改變建立在這種經濟基礎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築,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層建築,從根本上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消滅日本侵略者,實行土地改革,解放農民,發展現代工業,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只有這一切,才能使中國社會生產力獲得解放,才是中國人民所歡迎的。」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就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1)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是中國人民第一個和最兇惡的敵人。帝國主義通過野蠻的侵略戰爭,不但操縱了近代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是阻礙中國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國貧困落後和一切災禍的總根源。

(2)在近代中國社會裡,封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和封建軍閥實行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地主階級的政治統治也是中國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礙。反對封建主義,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在經濟上消滅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滅軍閥的專制統治,消滅地主階級,解放生產力,為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創造條件。

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互勾結,殘酷地壓迫和掠奪中國人民,嚴重地阻礙著中國社會向前發展。中國革命「主要地就是打擊這兩個敵人,就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兩個基本任務,既是相互區別,又是相互統一的。因為帝國主義是封建地主階級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就不能消滅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反之,因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社會基礎,如果不推翻地主階級,就不能徹底剷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組織起強大的革命隊伍,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3)官僚資本主義是依靠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利用國家政權力量而發展起來的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並非因為它是資本主義,而是因為這種資本主義具有買辦性、封建性、壟斷性。官僚資本主義在1927年國民黨新軍閥統治建立後,在抗戰後期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成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官僚資本主義代表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係,嚴重地束縛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不僅剝削和壓榨工人、農民,而且也壓迫城市小資產階級,損害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對象。

(4)從總體上說,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但在不同歷史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集中反對的主要敵人有所不同:在大革命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國民黨新軍閥;在抗日戰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根本的動力是工人和農民。「中國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乃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基本勢力。」

(1)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

(2)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就是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無產階級只有與農民結成鞏固的聯盟,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才能實現對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的領導,是實現革命領導權的基礎。

(3)城市小資產階級,包括廣大的知識分子、小商人、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同樣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小資產階級是勞動者,而不是剝削者,因此,城市小資產階級同樣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

(4)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帶有兩面性的階級。一方面,民族資產階級既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又受封建主義的束縛,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在革命的關鍵時刻表現出明顯的搖擺性。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兩重性,決定了他們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夠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時期,又有跟在官僚資產階級後面反對革命的危險。因此,他們雖然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之一,但既不能充當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爭取他們,對其動搖性和妥協性進行批評和鬥爭,在經濟上實行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採取又聯合又鬥爭的政策,是合乎實際的,是爭取革命勝利的需要。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

(1)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區別新舊兩種不同範疇的民主主義革命,根本的標誌是革命的領導權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還是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

(2)中國無產階級除了具有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繫、沒有私人佔有的生產資料、富於組織紀律性等一般無產階級的共同特點外,還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優點。一是它從誕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的三重壓迫,而這些壓迫的嚴重性和殘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見的,這就形成了中國無產階級堅強的鬥爭性和徹底的革命性。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於無產階級隊伍的組織和團結,有利於革命思想的傳播和形成強大的革命力量。三是它大部分出身於破產的農民,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繫,使無產階級便於和農民結成親密的聯盟,共同團結戰鬥。第四,在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為中國社會最有覺悟的階級。中國無產階級的這些特點和優點,更加有利於它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

(3)無產階級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是通過自己的政黨來實現的。毛澤東指出:「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自己對於被領導的階級、階層、政黨和人民團體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甲)率領被領導者(同盟者)向著共同敵人作堅決的鬥爭,並取得勝利;(乙)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沒有這兩個條件或兩個條件缺一,就不能實現領導。」

(4)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實現對各革命階級的領導,必須建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的統一戰線,這是實現領導權的關鍵。無產階級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時,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方針,這是堅持領導權的基本策略。無產階級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必須建立和發展人民的革命武裝力量,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建立一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強大的革命武裝,是保證領導權的堅強支柱;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是實現領導權的根本保證。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

(1)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2)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內容和特點。集中表現在中國革命處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革命的領導力量是中國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

(3)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性質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仍然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範疇,它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在政治上爭取和聯合民族資產階級去反對共同的敵人;在經濟上保護民族工商業,容許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發展。它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而不是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它所要實現的目標是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和改造小生產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又是互相聯繫、緊密銜接的,「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毛澤東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比喻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區別,同時又認清兩者的聯繫,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

(4)在黨的歷史上,「左」傾教條主義的「一次革命論」的錯誤在於,只看到了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聯繫,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主張把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任務放在民主革命階段來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時,也反對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實行"左"的政策,使中國革命蒙受了重大損失。而右的「二次革命論」的錯誤在於,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而沒有看到兩個革命階段的聯繫,主張在民主革命勝利後,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將來再去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放棄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同樣使中國革命遭受了嚴重損失。

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1945年,他在黨的七大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進一步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與黨的基本綱領聯繫起來,進行了具體闡述。

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1)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的提出

國家政權問題是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般原理。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人的認識有一個過程。1935年,中國共產黨根據華北事變後的形勢,提出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隨即將「工農共和國」口號先後改為「人民共和國」、「民主共和國」,以吸收一切願意抗日的階級階層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陝甘寧邊區等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所謂「三三制」,是指在政權組成人員上,共產黨員(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各佔三分之一。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論述了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家性質(國體)和政權組織形式(政體),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進一步闡述了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由各黨各派代表參加的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1948年,根據解放戰爭勝利進展的形勢,毛澤東明確提出了中國革命勝利後建立的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新國家的思想。1949年6月,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完整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完善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2)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的基本內容

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既不同於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又和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國相區別。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這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形式,因而是過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3)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體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包括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們在內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

(4)中國社會的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無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是將來才能實現的目標。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所採取的國家政權形式是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人民民主專政。與新民主主義國體相適應的政體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體決定了人民當家作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一切權力,這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準則,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最直接、最全面地體現這一核心內容和準則。總之,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就是新民主主義政治。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1948年12月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把新民主主義社會所要實行的經濟綱領概括為: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1)「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土地制度極不合理,要解放農村生產力,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進行土地革命,實行「耕者有其田」,以掃除封建的剝削關係,把土地變為農民的私產,發展農民的個體經濟,解放農村生產力。黨在民主革命時期,逐步認識到土地革命的極端重要性,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線,這就是依靠貧僱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第一,黨在創建和大革命時期,對土地革命認識不足。國民革命失敗後,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1928年中共六大明確提出沒收地主階級的一切土地,依靠貧僱農、聯合中農的階級路線,調整了侵犯富農的策略,但土地所有權等問題尚未解決。

第二,1931年前後,基本形成了一條正確的土地革命路線,即依靠貧僱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三,抗日戰爭時期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

第四,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進行土地改革勢在必行。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變減租減息政策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1947年10月《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同年12月,毛澤東針對土地改革中出現的「左」的偏差,強調必須注意兩項基本原則:第一,必須滿足貧僱農的要求;第二,必須堅決地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

第五,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完整地概括了黨的土地革命總路線:「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的革命時期,在土地改革中的總路線和總政策。」

(2)「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收官僚資本,包含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雙重性質。

沒收官僚資本具有雙重的革命性質:一方面反帝反封建、摧毀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另一方面解決大資產階級與官僚資本問題,又帶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完成沒收官僚資本的革命任務,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沒收佔壟斷地位的官僚資本,使新民主主義國家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使國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居於領導地位;其次,無產階級可以利用由官僚資本轉化而來的經濟力量,鞏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再次,為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及相應的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過渡奠定了基礎。

(3)「保護民族工商業」,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極具特色的一項內容。

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必須採取保護的政策:第一,在新民主主義條件下保護民族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是由中國落後的生產力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所決定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同官僚資產階級相比,民族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聯繫較少。第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與新生產力相聯繫的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成分,它對發展現代技術、發展社會生產力具有積極作用。第三,是由民族資產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表現決定的。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大部分時間內,一定程度上參加了民主革命,是團結與爭取的對象。第四,是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的需要。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團結民族資產階級,有利於團結全國的知識分子、愛國華僑及其他愛國民主人士。因此,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讓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範圍內獲得發展的便利,有益於社會向前發展。因此,這種保護不是無條件的。需要保護和發展的資本主義,是有利於而不是有害於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

3.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

(1)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於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

(2)所謂「無產階級領導的」,就是指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由無產階級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領導的,也就是說,在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於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民族的」,就其內容說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就其形式說是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科學的」,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客觀真理及理論和實踐的一致性。對於封建時代創造的文化,應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華。「大眾的文化」,就是為絕大多數工農大眾服務,並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因而是最民主的文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和基本經驗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1.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中國革命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黨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經過了一個逐步探索的過程。

(1)黨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領導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這樣有利於擴大黨的階級基礎。

(2)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農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鬥爭》等文章中,分析了處於白色政權包圍的環境中,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權發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30年1月,毛澤東針對黨內對時局估量的悲觀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鄉村為中心、先在農村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

(3)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國的國情,論述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點,進一步豐富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整體戰略思想。1938年11月,他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中明確指出:「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鬥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佔城市後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對中國革命道路理論進行了系統而又完整的概括。從此把經過長期武裝鬥爭,先佔鄉村,後取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作為革命道路確立下來。

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依據及其內容

(1)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在近代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內無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的壓迫;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中國的無產階級根本不可能像在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先在城市經過長期的、公開的合法鬥爭,然後再組織武裝起義,奪取政權。中國革命的主要鬥爭形式只能是武裝鬥爭,以革命的武裝消滅反革命的武裝,相應的主要組織形式必然是軍隊。

第二,近代中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只有實行土地革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才有可能把農民充分發動起來,摧毀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階級反動統治的基礎。因此,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派遣自己的先鋒隊深入農村,從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入手,組織、發動和武裝農民,使革命戰爭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和參加,獲得廣大的群眾基礎,為最後奪取全國政權奠定基礎。

「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鬥爭,就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戰爭。」這是因為:第一,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國革命最廣大的動力,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因此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是封建勢力的主要壓榨對象和帝國主義的主要掠奪對象,因而他們是中國革命的最廣大動力。第二,農民是中國軍隊的來源。不同時期的中國人民的武裝力量——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絕大部分是穿著軍裝的農民。第三,中國革命進行長期的武裝鬥爭,主要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農民遊擊戰爭。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為著革命的最後勝利,要準備、積蓄和鍛鍊自己的力量,避免在力量不夠的時候和強大的敵人作決定勝負的戰鬥,就必須到落後的農村去創建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依靠廣大農民,開展遊擊戰,把農村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藉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兇惡敵人,藉以在長期戰鬥中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

第三,中國革命的敵人雖然建立了龐大的反革命軍隊,並長期佔據著中心城市,而農村則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將工作重心放在農村,在農村長期積蓄和鍛鍊自己的力量。只有把農村建設成先進的、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才能與佔據著中心城市的敵人進行長期有效的鬥爭。

(2)中國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分析: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等文章中,系統論述了中國紅色政權發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從理論上為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尋找答案。

第一,近代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中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沒有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廣泛存在,這就為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提供了條件。由於中國是一個大國,革命力量大有迴旋餘地,而帝國主義國家的間接統治及其互相間的矛盾和鬥爭,造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和連綿不斷的軍閥混戰,又使紅色政權獲得存在和發展的縫隙。這是農村革命根據地能夠在中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國民革命影響的存在。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過大革命影響、曾經有過高漲的革命群眾運動的地方,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較好的群眾基礎。這是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必備客觀條件。

第三,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向前發展,這是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客觀條件。

第四,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黨的領導及其正確的政策,則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主觀原因和條件。

第五,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關鍵性的主觀條件。

(3)「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必須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鬥爭、根據地建設三者之間的關係。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內容;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農村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的強有力保證;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陣地,是進行武裝鬥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依託。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土地革命、武裝鬥爭、根據地建設三者的密切結合和有機統一。

3.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意義

首先,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反映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指導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的理論。

其次,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既批判了照抄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堅持「城市中心論」的錯誤,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重要內容。

最後,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中國革命道路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典範。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指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其中,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問題,武裝鬥爭問題,黨的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鬥爭的統一戰線;武裝鬥爭是統一戰線的中心支柱;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

1.統一戰線

(1)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策略路線

(2)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的必要性

首先,中國革命面對的敵人異常強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敵人不但有強大的帝國主義,而且還有頑固的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勢力。

其次,中國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佔人口的少數並尖銳對立,而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卻佔了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要戰勝強大的反革命力量,必須同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建立並保持革命的統一戰線。

第三,是由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性所決定的。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性,這就使得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有必要採取正確的統一戰線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團結和利用的力量儘可能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以逐步從根本上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奪取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

(3)建立廣泛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中國革命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在客觀上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利用各種矛盾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近代中國社會最大的壓迫是民族壓迫,這一特點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可以把一切愛國的、不願受帝國主義奴役的人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

其次,民族資產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因而能夠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在革命的鋒芒主要是反對某一個帝國主義的時候,屬於別的帝國主義系統的官僚資產階級集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參加統一戰線。

(4)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統一戰線的實踐中,形成和實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策略方針和原則。主要有:①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②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利用矛盾、團結多數的原則;③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以及同頑固派的鬥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原則。④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起來的原則等。

(5)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的統一戰線是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形成、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革命階段裡,統一戰線有著不同的任務、內容和特點。

①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

  1923年6月召開的中共三大決定在保持中國共產黨獨立性的條件下,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的合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國民革命的聯合戰線。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靈魂,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國民黨一大還確認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實現國共合作的原則,並選舉產生了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中央領導機構,從而把國民黨改組成為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四個革命階級的政治聯盟。

  ②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由於1927年國民黨右派集團的叛變,以及民族資產階級暫時附和了反革命,使得革命營壘裡原有的四個階級只剩下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所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基本上是三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以反對封建壓迫和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為主要目標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9月,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為標誌,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④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為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其他愛國人士、少數民族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6)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統一戰線中的策略方針

黨在制定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和原則時,總是堅持階級分析法,對統一戰線的階級構成進行科學分析,在抗戰時期提出了「進步勢力」、「中間勢力」、「頑固勢力」三個政治範疇,確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以及同頑固派做鬥爭的「有理、有利、有節」三原則。

  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是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又一基本原則。在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當前革命綱領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這就是原則性,否則就是投降主義。但是,原則性必須和靈活性結合起來,靈活機動地運用各種鬥爭形式,及時地改變自己的策略,善於與同盟者達成必要的妥協。否則,就沒有統一戰線,就是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1948年1月毛澤東專門論述了在革命統一戰線中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關係問題,指出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自己對被領導的階級、階層、政黨和人民團體的領導,必須兼備兩個條件:(甲)率領被領導者(同盟者)向著共同敵人作堅決的鬥爭,並取得勝利;(乙)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

(7)新民主主義統一戰線的歷史經驗

其一,堅持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這是建立和鞏固統一戰線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是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這是由黨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沒有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任何革命統一戰線也是不能勝利的。

其二,堅持以工農聯盟為基礎,擴大非勞動人民的聯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包含著兩個聯盟。一是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工人階級同農民、小資產階級等其他勞動人民的聯盟。二是工人階級同可以合作的非勞動人民的聯盟,主要是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也包含特定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和一部分地主階級、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聯盟。在這兩個聯盟中,第一個聯盟是在階級利益根本一致基礎上的勞動階級的聯盟,是統一戰線的主體,是基本的、主要的聯盟。第二個聯盟是被剝削者與剝削者之間的聯盟,是非基本的、次要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中國共產黨必須正確處理兩個聯盟的關係。

其三,對資產階級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政策。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所以,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它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政策。中國革命是在同資產階級長期的複雜關聯中走過來的,正確處理同資產階級又聯合又鬥爭的關係,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2.武裝鬥爭

(1)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

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優點和特點之一。中國革命為什麼必須以長期的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

第一,中國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的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沒有合法鬥爭的可能性;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受帝國主義的控制和壓迫。這一特殊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只能走武裝鬥爭的道路。

第二,面對中國統治階級的殘酷性和龐大的反革命武裝,中國革命只能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

第三,敵我力量對比的懸殊,帝國主義之間和國內反動派之間的矛盾,以及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態,規定了中國的武裝鬥爭不可避免要經歷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

(2)這支軍隊只能是而且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根本原則,是保持人民軍隊無產階級性質和建軍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澤東建軍思想的核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這個宗旨是無產階級軍隊區別於中國舊軍隊的根本標誌。

(4)人民戰爭的理論和一系列的戰略戰術原則:

①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方針

1946年8月,毛澤東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②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

③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方法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的主要原則,也是人民軍隊戰略戰術的作戰思想和傳統的作戰方法。

④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思想

3.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

(1)思想建設始終放在首位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民為主體的國度,無產階級人數很少,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佔人口的大多數,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黨員佔多數。加之長期處於農村遊擊戰爭的環境,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特別是小資產階級思想必然反映到黨內來,黨內無產階級思想和非無產階級思想之間的矛盾成為黨內思想上的主要矛盾。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把思想建設始終放在首位,克服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

在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必須把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緊密聯繫起來。這些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建設的主要經驗。

(2)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系統地論述了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三者之問的關係。他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兩個基本特點,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鬥爭的統一戰線;武裝鬥爭是統一戰線的中心支柱;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

(3)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把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稱之為「偉大的工程」。建設這項工程既有有利的條件,又有特殊的困難。

  有利條件是:①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為指導的,有一個好的思想基礎;②中國工人階級革命最徹底,中國共產黨又有一個好的階級基礎;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十分重視黨的自身建設,並把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同中國共產黨的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特色的建黨理論。

特殊的困難是:①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準備不足,黨成立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時間還不長,黨成立後又忙於實際鬥爭,理論的學習與研究落後於實踐;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社會的階級狀況,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中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佔大多數,使黨處在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包圍之中,特別是1927年中國共產黨以農村作為主要戰略陣地以後,黨的建設遇到了更為嚴重的困難;③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使封建主義思想的影響相當嚴重,並會侵入到中國共產黨內;④共產國際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的教條主義傾向和對中國共產黨的不適當幹預,也給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帶來了特殊困難。

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94年9月,中國共產黨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新的偉大工程」。

(5)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作了集中概括:「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繫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這些都是我們區別於前人的。依靠這三件,使我們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毛澤東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經驗的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領導人民革命的理論。

(6)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

①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是黨的建設的突出特點

1929年,毛澤東在《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中,提出了著重從思想上建黨的原則。

黨的思想建設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加強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教育;二是以黨章為主要內容對黨員進行黨的基本知識教育。

②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黨的優良作風,是在黨的建設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1945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首次對黨的優良作風作了簡明概括,他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相連在一起的作風和自我批評的作風。這三大優良作風,是中國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誌。

  ③注重黨的組織建設,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的結合。

相關焦點

  • 2018考研政治毛概衝刺各章重點總結
    考研政治:一般來說,考研政治是全部的學術型碩士和大部分專業碩士考試的科目,對於同學們來說是提分的關鍵。本文為廣大考生整理2018考研政治毛概衝刺各章重點總結,更多考研政治怎麼複習、考研政治題型、考研政治大綱、考研政治試題等備考資料,歡迎訪問北京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2018考研政治毛概衝刺複習重點總結
    考研政治:一般來說,考研政治是全部的學術型碩士和大部分專業碩士考試的科目,對於同學們來說是提分的關鍵。本文為廣大考生整理2018考研政治毛概衝刺複習重點總結,更多考研政治怎麼複習、考研政治題型、考研政治大綱、考研政治試題等備考資料,歡迎訪問北京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預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預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及其歷史進程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1)黨的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等都曾經提出過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應用到中國的實踐當中去的思想。
  •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預測試題
    科學發展觀是()(2013年第22題)A.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經驗的科學總結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C.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D.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28.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 2014考研政治考前重點試題
    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自身建設的要求是( )  A.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  B.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幹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  C.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  D.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37.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 2014考研政治真題解析:論述題創新開放式提問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14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政治科目於1月4日舉行,為廣大考生帶來2014考研政治真題試卷評析!中國教育在線考研頻道會在考後第一時間公布2014年考研真題答案及解析,並邀請一線考研名師團隊進行考後試題點評,請同學們密切關注2014年碩士研究生考試真題解析專題 |研究生考試現場報導專題。(新浪微博@中國教育在線考研頻道,或登錄中國教育在線論壇進行現場互動,了解考試動態)。
  •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2)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在總結革命鬥爭正反兩方面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包含了對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教訓的深刻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是新民主主義理論得以形成的實踐基礎和智慧源泉。b.由於它在經濟上和政治上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在革命的關鍵時刻表現出明顯的動搖性。因此,它既不可能充當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領導力量。(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
  • 考研複習:考研政治三大科目理論框架詳解
    考研政治複習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基礎階段,同學們要理解和記憶理論框架,爭取系統掌握。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從命題的依據、方法、原則、題型設置、答題要求等方面加以熟練認知,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暑期將至,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基礎階段的複習成果,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師在此對馬原、毛特和綱要進行了系統的理論框架講解,希望能有助於同學們查漏補缺,更好地檢驗上一階段的複習成果。
  • 2013年政治考研理論大綱
    第一部分考試說明對比分析 一、考試性質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大學本科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
  • 2018考研:考研政治毛概邏輯體系和複習方法
    北京中公考研網:對於正在備考的同學們來說,做好考試備考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為廣大考生整理2018考研:考研政治毛概邏輯體系和複習方法。更多2018考研考試信息,歡迎訪問北京中公考研網。毛澤東思想概論由七章組成:第一章: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第二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第三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第四章: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原則與經驗總結;第五章:社會主義若干重大理點擊查看大理及更多城市天氣預報論問題的探索成果;第六章: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政策;第七章:掌握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 2018山東事業單位政治知識:毛概之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2018山東事業單位政治知識:毛概之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2018-11-19 10:11:34| 中公教育 2018
  • 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考察重點盤點
    暑進入二階複習即知識點模塊細化提升的補齊短板的階段,關於政治學科包含五門課程,最重要的就是要熟悉節點,做好規劃。其中毛中特考研重點比較散亂,下面整理了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考察重點,希望對大家的複習有所幫助。1.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體現,也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它是黨的根本思想路線。
  • 2014考研政治暑期複習:水滴石穿 繩鋸木斷
    為了避免這一狀況,在即將打響的考研暑期複習中,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文老師為大家總結了一些好的複習方案,希望能夠幫助廣大考生提高整個考研暑期複習效率! 一、鞏固複習,查缺煉精 考生從決定考研的那一刻起,就應該在頭腦中樹立科學的考研理念,對待每門學科都要有全局觀念和系統概念,在認識學科系統知識的基礎上再分章節、分知識點加以學習。
  • 2014考研政治真題考察重點 新東方陸寓豐解析
    經過對於歷年考研政治真題命題規律的研究,在筆者總結的考研政治5門課區區32頁"必背"中,直接命中選擇題12道原題,3道分析題及涵蓋所有考點,足以體現南京新東方考研政治團隊的精準實力和深厚功底。
  • 考研政治英語考前押題班開課時間..
    考研名師政治/英語/數學衝刺提分實戰班、密押班、
  •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預測: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他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明確地把馬克思主義稱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並且對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剩餘價值學說和階級鬥爭理論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這表明,李大釗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值得注意的是,五四前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還只是李大釗這樣的個別人物。四、五四運動的發生和發展1919年5月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 2008考研政治複習指導(二)如何高效複習毛概
    一、 07年考研政治毛概部分真題分析  毛澤東思想概論在每年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政治理論命題中,分值約佔總試卷分值的18%左右。從近幾年考核毛澤東思想概論以來所命制的題型有選擇題、辨析題、分析題,但從2006年開始就只有選擇題和分析題。  07年的考研政治試題同04 、 05 、 06年的試卷基本連貫、保持一致。
  • 2016考研政治衝刺複習:毛概必背知識點
    現在已經進入到11月份了,距離考研還有40多天的時間,在這最後的衝刺階段大家不要著急,按照自己制定的計劃有效的進行複習即可。在考研政治中,毛概一直是大多數人頭疼的一個版塊,裡面需要記的知識點太多,背了後面的前面的卻忘記了。對於這種情況,特地總結了一些毛概常考知識點,希望能給大家帶去幫助!
  • 2015考研政治單選題分析押題(精選)
    考前貼心整理,最靠譜的政治衝刺押題之單選題(部分),希望大家認真做題不要浪費小編的一份苦心哦!   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近年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人們在看待轉基因食品的問題上往往出現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觀點。
  • 2015年政治考研大綱(原文)|政治考研 考研大綱_網易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涵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