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上海及長三角區域已經形成了石化、鋼鐵和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流程工業產業集群,正展現出日益強大的高端產業聚集效應和引領功能。然而,在當前國際貿易壁壘和全球疫情衝擊下,我國流程製造業部分領域仍存在關鍵技術被「卡脖子」和供應鏈「斷鏈」風險。在人工智慧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核心引擎的當下,如何充分釋放人工智慧對流程製造的「賦能」效應,推動我國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12月13日,由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流程智造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南平,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建華,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等領導和20多位院士出席會議,圍繞「人工智慧賦能流程製造」這一主題,就我國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布局、趨勢預判、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
聚焦基礎研究,打通研發轉化創新鏈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論壇上,徐南平、吳清、陸建華、雷朝滋共同啟動了「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
「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負責人、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院士詳細匯報了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建設情況。由華東理工大學聯合中南大學、東北大學共同建設的「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是首個依託上海高校建設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該中心聚焦前沿,通過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流程製造的深度融合,研究物質轉化製造過程的智能優化調控機制,通過對流程製造過程機制的創新理解和認知以及調控方法的深化完善,系統解決高端產品性能、大規模資源能源優化以及柔性自主調控等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的重大科學問題,服務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和高端製造的重大戰略需求,夯實創新發展基礎,打造世界一流的流程製造智能化的學術高地。
論壇上,成立了「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暨「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戰略諮詢委員會,並舉行了委員聘任儀式。
打造流程製造 「工業大腦」
為打通原始創新到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的創新鏈,華東理工大學聯合相關單位成立了「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理事長、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杜文莉教授介紹了研究院的基本情況。研究院以「打造成世界一流、全球領先的流程製造業智能化技術創新平臺」為目標,圍繞「人工智慧賦能流程製造」主題,聯合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和企業,充分利用長三角區域資源,促進在工業網際網路、流程製造智能化領域的技術轉化和產業化應用,推動工業核心軟體自主可控,並進一步打造大宗原材料工業和系列高端材料/化學品等流程製造的「最強大腦」。
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通過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實現科技創新成果的落地轉化。論壇上,「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理事長杜文莉教授與上海化學工業區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鎮海煉化分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寶武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鞍鋼集團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上海儀電(集團)有限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安徽海螺信息技術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上海新興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研究院等14 家企業代表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校地合作加快策源功能建設
流程製造業是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高端產品和材料的基礎性行業,是落實「上海製造」品牌的重要力量。當前正值浦東新區改革開放30周年,在新的起點,浦東新區堅持「四個面向」,尋求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為此,浦東新區與華東理工大學強強聯手,致力於加快流程製造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建設。
論壇上,浦東新區與華東理工大學籤訂了「關於加快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策源建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未來三年共同推進「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建設。
(文章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