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蔡元培的思想是考試中比較容易出現的考點,尤其是他的五育並舉的思想,隨著教師招聘考試內容的細化,此部分知識點考查的越來越細緻,接下來,我們對五育並舉的方針進行總結,幫助大家進行備考。
1912年初,蔡元培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根據專制時代和共和時代對教育的不同要求,從「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的觀點出發,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並舉的教育思想,成為制定民國元年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礎。該文系統地闡述了「五育」各自的內涵、作用和相互關係。
(一)軍國民教育
軍國民教育作為一種教育主張,在維新變法時期即已萌芽,以後逐漸發展。鑑於中國近代積弱致侮的事實,部分有志之士希望藉此改變中國重文輕武的教育傳統,培養國民的強健體魄和尚武精神,強體強兵,禦侮圖強。他們主張將軍事教育引入到學校和社會教育之中,讓學生和民眾受到一定的軍事教育和訓練。在學校教育中,強調學生生活的軍事化,特別是體育的軍事化等。
蔡元培認為,軍國民教育不是理想社會的教育,「在他國已有道消之兆」,但在中國仍有提倡的必要。從國際形勢看,中國「強鄰交逼,亟圖自衛,而歷年喪失之國權,非憑藉武力,勢難恢復」。從國內形勢看,「軍人革命以後,難保無軍人執政之一時期,非行舉國皆兵之制,將使軍人社會永為全國中特別之階級,而無以平均其勢力」。可見,蔡元培主張軍國民教育,有寓兵於民、對抗軍閥擁兵自雄、捍衛民主共和的良苦用心。
(二)實利主義教育
所謂實利主義教育,即是「以人民生計為普通教育之中堅」,密切教育與國民經濟生活的關係,加強職業技能的培訓,使教育能發揮提高國家經濟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蔡元培指出,世界各國的競爭不僅在軍事,更在經濟,武力需要財力的支持。而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未得到開發利用,「實業界之組織尚幼稚」,人民失業,國家貧窮,發展實利主義教育實為當務之急。
實利主義教育也是蔡元培對當時流行歐美、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一種概括,他說:「此其說創於美洲,而近亦盛行於歐陸。」又說:「今日美洲之杜威派,則純持實利主義者也。」儘管蔡元培當時對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說的理解未必全面,但實用主義教育學說確是因為蔡元培的介紹而與中國教育界見面的,從此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三)公民道德教育
軍國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旨在富國強兵,但即使國富兵強,也會出現如智欺愚、強凌弱、貧富懸殊、資本家與勞工之間矛盾激化的現象,因此必須「教之以公民道德」。蔡元培認為,公民道德的基本內容不外乎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所標榜的自由、平等、博愛(「親愛」),顯然與封建道德的專制等級性不相容,但他明確指出中國傳統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的一些基本範疇,其內涵和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是相通的。蔡元培尊重文化的繼承性和發展性的統一。因此,他在摒棄封建道德專制性和等級性的同時,汲取其中有利於資產階級道德建設的養分。
(四)世界觀教育
世界觀教育為蔡元培所獨創並被作為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受康德心物二元論觀點的影響,認為世界分為「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不可分割的兩方面。
現象世界是我們可以經驗到的,它和時間、空間不可分離,受因果律的制約,其存在形式是相對的,隸屬於政治的。實體世界超越於經驗之外,只可直觀感悟,沒有時間空間可言,不受因果律的制約,它的存在形式是絕對的、超越政治的。
現象世界中的人,由於存在人我差別的意識、追求幸福的意識,而糾纏於由此產生的種種矛盾。在實體世界中,人們擺脫了現象世界的種種矛盾,實現意志的完全自由和人性的最大發展,思想和言論也不受某一門之哲學、某一宗之教義的束縛。
所謂世界觀教育,就是要培養人們立足於現象世界但又超脫現象世界而貼近實體世界的觀念和精神境界,「使對於現象世界,無厭棄而亦無執著」,「使對於實體世界,非常渴慕而漸進於領悟」。
(五)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與世界觀教育緊密聯繫。蔡元培認為,美感「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在現象世界中,凡人皆會因生死離合、禍福利害等種種境遇而產生愛惡驚懼喜怒悲歡之種種感情,而一旦將這些引入繪畫、詩歌、音樂等而成為美的材料,則審美者除得一「渾然之美感」外,不會捲入現實的情感矛盾之中。可見,美感已超越利害關係和人我之分界,「而已接觸於實體世界之觀念矣」。
世界觀教育是引導人們具有實體世界的觀念,但不是靠簡單的說教可以實現的,其有效的方式是通過美感教育,利用美感這種超越利害關係、人我之分界的特性去破除現象世界的意識,陶冶、淨化人的心靈。所以,美感教育是世界觀教育的主要途徑。
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實踐的一個重要特點。民國元年制定學制時,他就有意識地提高中小學美育的地位。在北大,他親自開設《美學》課,並一直注意推動公共美育設施和專業美術院校的發展。他認為美感教育具有與宗教相同的性質和功用,但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和宗派之見,所以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
蔡元培認為,「五育」不可偏廢,其中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於現象世界之觀念,為隸屬於政治之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實體世界之觀念為目的,為超越政治之教育。根據當時流行的德、智、體三育的說法,蔡元培認為,上述「五育」中,軍國民教育為體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輔助德育,世界觀教育將德、智、體三育合而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學校中每種教學科目雖於「五育」各有側重,但又同時兼通數育。
以上即為對蔡元培「五育」並舉方針的內容及關係的總結,希望對大家的備考之路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