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是個太常見的事情了。
踢球砸了杯子的,潑了牛奶撒了果汁的。。。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可刪
家長的反應無怪乎以下三個:
1. 立馬訓斥,你個孩子,我說了多少遍了,你居然。。。
2. 不打不長記性!一邊站著去
3. 我眼不見你就犯錯了,以後一定要盯著你
各位爹媽們,吼的臉紅脖子粗,孩子犯錯的花樣也層出不窮,氣的肝疼。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可刪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中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但是孩子終究會長成不同的樣子。
這其中,隱藏著家長的思維模式。嘗試用另外一種思維模式,引入分析,構建機制。犯錯,也是極佳的學習機會。
2006年,卡普爾教授曾經提出有效失敗的概念。
心理學家馬努 ·卡普爾是世界頂尖研究性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教授,同時也是該學院學習科學和高等教育的研究項目主席。
他把失敗分為有效失敗和無效失敗,成功分為有效成功和無效成功。
在這個學習科學的研究項目裡面,卡普爾教授希望引導大家看到有效失敗在學習中佔的作用。
比如老師給孩子布置作業,一種是找人代工幫忙或者直接百度搜索一個完美作業;
一種是自己做,但是有很多技術錯誤,得分很低。
普遍情況,得分低的會被認為是失敗。
可是在卡普爾教授眼裡,雖然從短期結果來看那些沒有經過思考,直接照搬的孩子看起來更完美,然而這個學習過程卻被他視作是無效成功。
相反那個犯了點技術錯誤的孩子,經過一次有價值的思考和搭建,雖然拿到了較低的分數卻屬於有效失敗,因為這個孩子學到了更多知識,收穫了更多思考在未來的學習中會有更多的突破。
犯錯無可避免,但事情發生後,若能改變思維模式,考慮有效失敗的模型,並嘗試引導孩子,學會辨認。
那麼,溝通就變得理性而冷靜,孩子就可以從中學到東西。
我曾經學到過兩個非常有用的思維模型。
第1個思維導圖模型叫我改正不了,第2個叫我可以改正。
「我改變不了」的思維模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圓,由於孩子不相信自己可以改正,所以放棄任何努力和行動,重蹈覆轍很正常。
如果孩子選擇畫了這個圓圖,那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說出心裡的顧慮和擔憂,避免固定性思維。
「我可以改正」的思維模型,是一條從左向右上揚的直線,代表孩子有努力行動的意願,並相信自己可以改正。
直線代表會去思考如何行動,成功的跳出了錯誤的循環,離開不斷犯錯的思維環境。
甜寶吃飯經常會灑很多飯粒。一開始,家人採取的是直接指責,罰站,撿飯粒。
學習了這個以後,我鼓勵甜寶畫個圖。甜寶說,我可以努力吃飯的時候不掉飯粒。怎麼做呢?我要靠緊桌子,我要端著碗,我要吃飯的時候多看著碗和菜…
好的,你成功了甜寶,明天我們就這麼做吧。
從那以後,甜寶很少掉飯粒,就算掉了,也都及時的撿起來。
如果孩子選擇畫這張圖,我們引導的關鍵在於讓孩子說出自己想要的努力,以及會做出的改變。
這兩個模型簡明扼要,通過畫圖的方式幫助孩子梳理內心所想,更容易產生行動。
改變都是從內而外的,不斷的分析,理性的思考,才能促進孩子的內心動力。
知乎上曾經有個故事,引起了很多網友的感同身受:
每當我遇到了什麼煩惱想跟我媽傾訴時,她的第一反應不是安慰,不是提建議,而是罵我!
又感冒了?叫你多穿點不聽。
這次沒考好?我看你這人就是心太野了!
跟男朋友吵架了?教你別那麼任性你不聽,你那點臭脾氣誰受的了你!
這個媽媽在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撇清了自己的責任。都是你的錯,因為我告訴你了。
孩子會因為犯錯,感到羞愧和恐懼。
有時候,如果孩子寧可忍受拖延的痛苦,也不願意告訴家長。那說明什麼?
說明孩子和你的關係出了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經常提醒自己,要寬容些。因為這樣,孩子大了到青春期了,才願意繼續和我們分享和溝通。
有溝通,才能察覺孩子的感受,才能運用以上的方法進行分析。成長才會迭代。
西方學校裡面有些老師用綠筆替代紅筆修改作業。
因為他們認為紅色代表錯誤和立即停止;改用綠筆,可以削弱孩子因為害怕犯錯而帶來的恐懼。
所有的細節和環境,都是為了告訴孩子,犯錯不可怕。
《關鍵對話》中曾經提出,你要做雙核的對話人。既要考慮談話的內容,也要考慮談話的氛圍。
而我們很多父母,並不考慮這樣的範圍,無論孩子是否已經抓狂,還在那裡不停的嘮叨。
有次因為甜寶彈鋼琴的節奏不對等問題,我就開始數落她,越說範圍越拉扯的多。
突然,甜寶停止了彈奏,雙手捂著耳朵。我在她背後,我看不到她的表情,但我瞬間被這個動作驚住了。
我立刻不再說話。意識到,談話的氛圍已經沒有了。
再繼續說,結果就是,說的越多,聽的越少。
犯錯的時候,是一個孩子極好的成長機會。我們要好好抓住這個機會,用開放的和包容的胸懷,帶領孩子,爬過人生的一個又一個坎。
願每個孩子都在犯錯中得到成長,前進的路上沒有坑坑窪窪,願每個家長都腳踏實地,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