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濰坊5月22日訊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增加以及學校周邊停車資源日益緊張等現實問題的加劇,如何既快捷又放心地接送孩子上下學就成了家長們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記者之前通過多次採訪了解到,每到上下學尖峰時間段,濰城區東風街的機動車道就被接送學生的私家車佔據,對城市交通帶來了巨大壓力。據市民反映,同樣是接送孩子上下學,高新區一所規模較大的學校卻沒有出現這樣的「亂象」。這所學校到底有何妙招?5月22日上午7點,記者趕在學生上學期冒雨趕到現場了解情況。
有了執勤家長 小區學生可以手拉著手去上學
5月22日,濰坊市降下大雨。濰坊高新區東明學校外,學生正在排著隊整齊有序地進入學校。「我們家長平時上班時間很緊張,這裡周邊小區林立,機動車數量太多。光開車來送孩子上學就得花20分鐘左右,有時遇到堵車,耽誤半個小時很正常。」東明學校的一位家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好了,我們只需要把孩子送到小區的指定位置,讓孩子們在執勤家長的帶領下拿著小旗排隊上學,既放心又安全,我們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來忙自己的事了。」
5月22日7點30分,學生們冒雨達到學校,校園內整齊有序。
「執勤家長」是什麼?聽到這個陌生的詞彙,記者趕忙找到一位手舉小旗的成年人了解情況。據了解,東明學校的學生基本都是來自周邊劃定區域,加上小區較為密集,很多學生都住在同一小區或鄰近小區。之前,同一小區的學生家長們也自發組織成了一個個「小單位」,按天由不同家長開著車把鄰居家的孩子一起捎帶到學校。「原先一輛車只能接送3、4個孩子,現在我們借鑑了這個模式,將一個小區的學生統計起來,從學生家長中選出執勤家長,為他們排上執勤表,一人一天。將以前單獨接送自家孩子,變為大傢伙互幫互助,一個家長帶領一隊孩子上下學。一人執勤,其他家長都解放出來了,而且避免了大量私家車在集中時間點一起通入學校門口現象的發生,堵車現象也不存在了。」一位執勤家長這樣告訴記者,「而且和這些孩子一起說說笑笑,邊走邊聊,很是開心快樂。」
「我可以每天都和住在同一小區的同班同學一起上下學。在路上,我們可以討論共同的話題,比之前自己坐在車裡上下學有趣得多,而且我們還能通過步行鍛鍊身體,讓身體更強壯。」一位男同學向記者介紹著排隊走路上下學的好處,一邊說著他還一直拉著小夥伴的手,兩人在一起有說有笑,興高採烈地談論著有趣的話題。
一個小區一個家 家長之間走得更近了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有了這種家長輪值接送孩子的互幫互助的新方式,家長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加和諧、融洽了。「以前,在沒有這種孩子一起上下學的模式時,家長之間幾乎很少交流。現在,執勤家長不但認識了同小區的孩子,而且家長之間也變熟了。家長們可以就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內容進行溝通、交流,這種『一個小區一個家』的感覺真的很棒。」一位執勤家長告訴記者,「在一起日子長了,不少學生家長都彼此成為了朋友,生活中遇到難事也互相幫一把,感覺又找回了原先街裡街坊的那種親切感。」
在學校門口,記者發現,各個小分隊的學生有序進入校園。在斑馬線附近,執勤家長都會拿著小旗做好指揮。遇到機動車時,他們會亮出旗子,提醒機動車避讓學生。在一支隊伍通過指揮,執勤家長又會收起旗子,提醒學生原地等候。學校門口沒有再出現亂糟糟的景象,排隊接送孩子的車輛也沒有影響過往車輛通行。「學生排隊有序進入校園也大大減少了我們的工作量,我們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來疏導交通,提高校門口車輛通行效率。」一位保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像今天這樣的天氣,學生們進出校園都很有秩序,我們校門口變得比以前更加文明、暢通。」
「紅旗手」帶領學生過馬路
有了三個「委員會」 學校管理更輕鬆
經過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東明學校的學生們基本全部安全抵達校園,校園門口又變得安靜起來。那麼,這所學校成功「治堵」的背後有何高招?記者了解到,在改革之前,一到上下學時間點,東明學校周邊既有機動車、又有小三輪,校門口熙熙攘攘,擁堵不堪。有時,機動車強行通過令不少學生陷入危險境地。對此,該校率先在國內成立了多部門聯合學校安全促進委員會、「小區-社區」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和「小區-社區」家長委員會等三個委員會,成功破解了「校門擁堵」難題。其中,安全促進委員會把學校、家長、學生、教育局、派出所、交警中隊、特巡警大隊、城建局、衛計局、社區全部請進來,由各部門合力保障孩子安全出行;「小區—社區」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以小區和相鄰小區為單位,組建自主管理組織,發揮高年級學生幫扶低年級學生的大帶小作用,引導孩子更加有責任心、愛心、集體主義觀念,解決獨生子女成長的各種問題,讓「發小」圈更大;「小區—社區」家長委員會以同一小區和相鄰小區的家長為單位,組建家長委員會,讓家長相關認識、相互溝通……有了問題,分析問題,通過正面引導和積極促成解決問題,濰坊這所學校就這樣走出了一個高效務實的新路子,一招破解了目前正在困擾各學校的「車難行」、「門常堵」等一系列現實問題,讓學生和家長成為最大受益者。
閃電新聞記者 李楊 濰坊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