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2018年北京市中考改革的最後一年,2021年的中考將有較大的變化。明年開始,北京市中考將實行「兩考合一」、「全科開考」的新政策,對今年初二和以後小升初的孩子有較大影響,之前我們就整理推送了《小升初家長必看!2021年新中考政策的變與不變》,分析了2021年新中考的六變三不變和小升初的銜接及中考各學科學習規劃。
為了能夠更直觀的讓大家看明白
新中考亮點和變化
今天小海整理了一張長圖
想必大家就能更直觀的看明白了
一起來看看
小海點評:新中考究竟改變了什麼?同學們怎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它呢?小海總結為以下五個關鍵點,小升初或即將小升初的孩子可早做準備:
一、語數外重要性下降,文科地位上升
2021年新中考,計入成績的科目增加到8門,總分變為660分。在總分增加了80分的情況下,語數外三科滿分仍保持100分不變,佔比有所下降。
與之相對的是文科地位上升。現行中考模式下,文科沒有必選科目,而新中考規定道德與法治必須計入中考成績,地理與歷史擇優計入一門,相當文科有兩門必選,重要性大大提升。
二、分數更公平
現行的中考模式是語數外三門科目必考,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政治)6門中選考三門,其中物理,化學,生物必選一門。
由於不同科目得分難度不一樣,其實不太公平。儘管最終計分的時候,會對選考三科的成績,從高到低按100%、80%、60%的比例折算,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特別難的科目對中考成績的影響,但仍無法完全消除差異。
新中考實行全科全考,存在一定選擇性的地理和歷史,生物和化學也是擇優計入,避免了科目和試卷不同帶來的影響,進一步保障了中招的公平性。
三、更考驗選擇的智慧
考試科目增多,需要同學們思考如何安排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以實現中考得分的最大化。例如,地理和生物兩門課的考試是在初二下學期,而其他科目都是在初三。
同學們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差,初二的時候適度減少花在其他科目上的時間,集中精力在地理和生物上拿到一個較高的成績,到初三之後,就可以在保障及格的情況下,把複習歷史和化學的時間精力省下來複習其他科目。
四、綜合素質評價更加重要
2021年新中考,也對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進行了改革,評價結果分為A、B、C、D四個等級。
其結果不僅影響校額到校招生(綜合素質評價須達到B等,錄取總成績須達到570分),也會影響自主招生。雖然學校和老師一般不會在綜合素質評價上為難學生,但同學們和家長還是要重視。
五、進入名校的途徑可能增多
新中考最大的變化之一,是提前招生變成了自主招生。這也是最受質疑的改變之一。
實際上,中招採用自主招生模式並非北京第一個吃螃蟹,作為國家級教育試點的上海,早已開始進行自主招生,稱為「推優」和「自薦」,參與的基本上都是上海的市重點。
雖然目前北京參與自主招生試點的學校名單和錄取規則都還沒有公布,但考慮到北京新高考也是學習了上海的「3+3」模式,小海推測,能參與自主招生試點的,應該也是北京頂尖的一批學校。
想要進入牛校的同學,可以重點關注一下這方面的信息。
新中考是一個變革,而變革對所有人來說都意味著陌生和挑戰。憂慮,抱怨,反對都是正常的,但按現在的趨勢來說,教育不可能不改革。
既然我們不能左右政策的制定,小海還是建議大家能更多地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變革,擁抱變化,就算不能讓你更好的適應變化,起碼也能讓你心情更好一些!
來源:北京日報
-END-